脫歐三年困途 見證英國政黨政治的失敗

撰文:葉德豪
出版:更新:

文翠珊保守黨領導下的英國脫歐,可算是已進入絕路:脫歐協議3次遭否決、脫歐日期再延長至10月31日萬聖節、二次公投的賭博和提前大選難得國會支持、與工黨的軟脫歐談判也停滯不前。
除了無協議脫歐,或者英國國會自行收回脫歐決定的政治自殺外,英國除了拖延時間,似乎已無任何出路。
從脫歐之始,到今日如斯田地,我們看到的是英國政黨政治一次又一次的衰敗。

英國以國會主權為尚,長久以來由政見不同的兩黨結構主導,政府由多數黨組成,以落實自身的政策。這種行政與立法合一的結構,一直被認為是國會制優於美國總統制的地方。

保守黨疑歐派大員弗朗索瓦(Mark Francois)提議對文翠珊發動「不信任指示性投票」;由於文翠珊在去年12月已捱過黨內不信任票,因此有12個月的豁免期,弗朗索瓦此舉無疑是想借政治壓力去迫文翠珊自行辭職。(路透社)

任何政治體制的理想,皆是要為國為民作出「集體且有根據」的政策決定。英國的民選機制體現其「集體」,其專業的政治人物及公務員體制則體現其決定是「有根據的」,由國會多數黨領導政府則能保證「決定」能夠達成。

脫歐下的英國政治,似乎與此等理想愈走愈遠。

脫歐公投 破壞「國會主權」

英國政黨政治今日之衰敗,至少可追溯至2016年的脫歐公投。

2015年大選之際,時任保守黨黨魁卡梅倫(David Cameron),為阻止疑歐民眾支持流向英國獨立黨(UKIP),並希望一舉解決黨內疑歐、親歐兩派30年來的爭鬥,承諾舉行英國脫歐公投。

他原想脫歐必定失敗,當可借民意壓服黨內疑歐派。豈料疑歐派以近52%得票勝出,促成今日脫歐之禍。

2016年「脫歐公投」豪賭失敗的卡梅倫,拍拍屁股便去,今日正在忙着寫回憶錄。(路透社)

利用公投去解決黨爭,本來就極不合政治倫理。而且,公投雖然能顯出民眾的集體意願,卻打破了英國「主權在國會」和「由國會作政策決定」的傳統;而且,民眾對複雜的脫歐問題欠缺理解,也只能作出「沒有根據」的決定。因此,脫歐公投可算是卡梅倫誤打誤撞引致英國政黨政治衰敗的首步。

政黨內部分裂 多數黨政府幾成絕響

不過,責任也非全然落在卡梅倫一人身上。畢竟在今日媒體發達的新世代中,要維持一個能統一政見、能奪得國會多數的執政黨已愈來愈難──英國自二次大戰以來,國會只有3次沒有多數黨的局面,其中兩次都發生在2010年之後。卡梅倫的錯,只在於他用了錯的方法,去試圖逆轉一個不可逆轉的趨勢。

脫歐公投,不止沒有團結保守黨,更為疑歐派壯膽,使繼任的文翠珊長期夾在黨內疑歐、親歐兩派之間,左右逢迎,卻變得左右不是人。

同時,英國的兩黨體制,也因保守黨和工黨漸失取得國會多數的能力,而逐漸崩壞。

英國國會的兩大黨,目前似乎都難以再次奪得國會多數。(路透社)

工黨早在2014年蘇格蘭獨立公投後,幾乎盡失當地議席,如今再無獨得國會多數之能。

保守黨雖在2015年幸獲12席多數,卻於2017年的提前大選中落敗,失去多數黨地位,被迫與政見極端的北愛爾蘭民主統一黨(DUP)組成聯合政府,破壞了英國由國會多數黨管治的格局,使國會要達成政策決定愈加困難。

文翠珊脫歐協議經歷3次大敗,其中一大原因正是DUP對協議的死硬反對。

脫歐危機 一舉反轉英國政黨政治

政黨黨內分裂、失去組成多數黨政府的能力,本來已是對英國政黨政治的嚴重衝擊。「英國脫歐」這個百年難遇的危機,更讓英國政治敗象紛呈。

在正常的情況下,國會不能運行,國家最多只會原地踏步。然而,在脫歐問題上,由於有兩年的限期,如果國會下不了決定,其結果卻不是原地踏步,而是墜落懸崖。

在歐盟各國領袖中,以法國總統馬克龍對英國的取態最為強硬。他似乎希望英國「早走早着」,好讓他更有空間進行其整合歐盟的大業。(路透社)

眼見懸崖逐漸迫近,英國政黨政治也愈發亂成一團。保守黨內有疑歐派團體「歐洲研究組織」(ERG)的黨中黨,自行拉票,架空黨鞭的傳統權力;工黨也因脫歐兩派之爭而陷入分裂局面。

兩黨黨內政見矛盾不斷,無論是普通議員,還是內閣成員,也開始不聽命令、自由投票──此等情況在保守黨內尤為嚴重:例如上月的一次由文翠珊政府提出的延後脫歐動議中,連脫歐大臣柏建熙(Stephen Barclay)也投下了反對票,而文翠珊至今也沒有對他作出任何懲處。

國會亂成一片,議員們就奇謀盡出,不斷試圖在國會慣例全書《Erskine May: Parliamentary Practice》中尋找幾百年前的慣例,希望用國會程序繞過投票制勝;部份疑歐議員甚至提出「出動英女皇」去單方面中止國會會期,以阻止親歐派的國會操作。

《Erskine May》在1844年出版,綜述英國數百年來的議會慣例,以供參考,第25版即將推出。根據英國國會網站,第24版長達1097頁,售價為439.99英鎊(折合約4,600港元)。(英國國會網站)

一些心繫「國會主權」的議員,眼見文翠珊政府領導脫歐停滯不前,更促成「國會奪權」,由國會搶奪政府制定國會議程的權力。然而,權力在手的國會,本身也是分裂成風,因而在兩次「指示性投票」中將為數眾多的脫歐選項一一否決。

由此可見,在英國政黨政治的格局下,權力無論是在政府,還是在國會,脫歐困局也是解決不了。

失敗的政治 卻是變革之機

正如文首所言,任何政治體制的理想,皆是要為國為民作出「集體且有根據」的政策決定。今日的英國國會,在表達英國民眾「集體」意願上,可謂是成功之極──英國民眾在脫歐議題上的分裂局面,完全反映在國會議員的投票取向上──不過,此等「過度的成功」卻以「任何決定都不可能」為代價。

4月1日的愚人節,有環保團體在下議院觀眾席上脫衣示威,也正好配襯出脫歐的荒誕。(路透社)

其實,表達民眾集體意願、政策有所根據,以及為政策的執行作決定,本來就是互有取捨的平衡。能有根有據的作政策決定,就不能夠完美體現民眾集體意願;要作能體現民眾集體意願的決定,就難以確保這決定是有根據的(正如脫歐公投的結果一般);要民眾集體理解、制定有根有據的政策,更只會封絕達成決定的可能。

當下的脫歐困境,證明英國傳統的政黨政治已是不合時宜,再難調和政治體制理想之中的衝突。此時此刻,也許正是英國政治興起革命的時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