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聖母院大火】把握契機挽民望 馬克龍火海中重生?

撰文:葉德豪
出版:更新:

法國時間上周一(15日)傍晚7時左右,作為法國民族歷史象徵的巴黎聖母院突然起火,正在準備於8時發表全國演說回應「黃背心運動」(gilets jaunes)訴求的總統馬克龍,馬上決定取消講話,攜妻趕赴現場。此時此刻,巴黎街頭盡是滿臉震驚、擔心的人群,有人祈禱,有人觀望,有人唱聖詩,寄望災難不會降臨在這座有856年歷史的聖殿。

晚上7時50分,聖母院自十九世紀中葉以來環視巴黎市中心、重750噸的木製尖頂,在熊熊烈火之中陷落,巴黎也在驚惶氛圍進入黑夜。此時,馬克龍已趕至現場,走在聖母院鐘樓前的人群中,神色凝重。

隨後,他對着鏡頭在聖母院烈火映照「光之城」巴黎的夜色中,向國人宣告:「聖母院在燃燒,我明白法國人民的悲痛和震撼。不過,今晚我還想說希望仍在。我們應該感到驕傲,因為我們在八百多年前建成這座大教堂,經過這麼多個世紀,我們見證其成長、改進。今晚,我在這裏莊嚴宣示:我們會一起把它重建起來。」

聖母院大火在上周一旁晚爆發後,馬克龍與妻子趕至現場,在聖母院旁走在人群中間。(路透社)

較早前還在準備如何回應黃背心運動的馬克龍,此時當然想藉國難當前之局,呼籲全國團結。然而,「黃背心」革命之火自去年11月17日開始點燃,至今已焚燒近23周,每周六仍有數萬人在法國各地上街示威。這一場火,馬克龍真的能撲熄嗎?

全國大辯論 未熄黃背心之火

去年大規模爆發黃背心示威後,馬克龍除了取消引爆示威的燃料稅外,還實施提高最低工資等一系列總值近100億歐元的派錢政策,望能平息民怨。

至本年初,黃背心運動雖然勢頭稍減,卻示威不絕,馬克龍只好在1月中開展為期兩個月的「全國大辯論」,希望收集法國各地民眾意見,為「國家重新與民訂約」;兩個月以來,馬克龍更親自參與,到各地與民眾進行每次長達數個小時的市公所式面對面問答大會,試圖一改其脫離群眾、高高在上的「富人總統」形象。

聖母院大火後的周六(20日),黃背心示威踏入第23擊。圖為示威者在巴黎街頭焚燒雜物的情況。(路透社)

3月15日大辯論正式結束,全國地區性民眾大會累計超過一萬場,而政府收集的意見也接近200萬條。此時,馬克龍的民望亦有所回升。根據多項民調,其支持度由去年12月的20%左右,回升至靠近30%,與黃背心運動爆發前的水平相若。

另外,根據法國媒體LCI在3月中進行的民調,支持黃背心運動的法國受訪者已由去年12月初的68%高位,大幅回落至49%。由此可見,馬克龍這一場全國大辯論,在公關層面上可算為自己扳回一城。

然而,這只是短暫的喘息。馬克龍的民望目前仍只得他在2017年5月上任之初的一半;另外,根據法國研究機構Elabe在4月初公布的民調,有79%受訪者認為大辯論無法解決法國的政治危機,而認為大辯論是成功之舉則只有6%,總共63%人仍保持中立或觀望態度,認為大辯論是一場失敗的人則有31%。

這31%受訪者大概就是今日黃背心運動的死忠份子,難怪大辯論結束翌日的周六,巴黎會迎來自去年以來最暴力的示威場面,而「大辯論是大廢噏」(Le grand debat, grand blabla)的黃背心口號更是隨處可見。

隨着大辯論公關劇目的閉幕,馬克龍下一步如何走,將成為他能否重新團結法國民眾,推行其改革大業的關鍵。

馬克龍出席市公所問答大會的典型狀況。充當聽眾的他「交足戲」,在台下一邊聽講,一邊抄筆記。(路透社)

馬克龍撲火 冀洗刷精英痕迹

眼見全國大辯論「走到人民之中」的策略小有成果,馬克龍當然是乘勝追擊,意圖一舉掃清自己的精英形象。他原訂在上周一晚發表的全國演說,正是其紓緩民情的下一步,豈料碰上聖母院大火而被迫取消。不過,有趣的是,在法國民族團結情緒被大火鼓動起來之際,法國各大媒體也隨即得到全國演說的洩密文本,將他回應黃背心的大計公布天下。

由於全國大辯論的結果不出所料地互相矛盾─絕大部分民眾表示支持環保,卻不願政府為此徵稅;民意支持減稅,卻要求政府維持社會福利,甚至增加公共服務─馬克龍明智地把傳聞中將民意結果訴諸公投的方案擱置,轉由他親自推出一系列回應政策,並將有關回應與其一貫的改革目標連結起來,以營造他與法國人民並肩作戰的印象。

大火翌日,馬克龍發表全國電視演說,呼籲國家團結。(路透社)

除了恆常化去年底新增的額外免稅額、退休金與通脹掛鈎、中產階級減稅等派錢措施之外,馬克龍將在明年重新審視為他帶來「富人總統」稱號、在他上任之初一手取消的「財產稅」,並指出財產稅的取消必須符合他的改革哲學,一改他堅持不願在此議題上讓步的底線,以回應黃背心的核心訴求。

另外,針對黃背心欲加強民眾參與政府決策的要求,馬克龍也決定在氣候及環保議題上成立「公民大會」,鼓勵民眾參與制訂具體的改革;這說不定會成為馬克龍的另一個親民公關表演機會。同時,馬克龍也承諾讓民眾更容易啟動與地方性利益有關的公民投票,並將修改現有單議席單票制的國會選舉,加入比例代表制成分,讓少數群體更能在國會發聲。

不過這些政策並非革命性,也欠缺新意,似乎難以為他爭回民眾支持。根據那份演說文本,馬克龍還有一招撒手鐧─就是解散他的母校:法國國家行政學院(École nationale d’administration,簡稱「ÉNA」)。

ÉNA位於斯特拉斯堡(Strasbourg)的校舍。(ena.fr)

ÉNA由戴高樂將軍(Charles de Gaulle)在二次大戰後成立,屬於獨立於公立大學體制的精英大學校(Grande École)系統,專門挑選和培訓高級公共行政人員。自上世紀六十年代以來,法國政府歷屆內閣至少有三分之一人皆是ÉNA校友,而包括上屆總統奧朗德(François Hollande)等多位國家元首也是ÉNA出身,今日的總統馬克龍、總理菲利普(Edouard Philippe)也同是ÉNA畢業生。由此可見,ÉNA所象徵的正是法國建制精英。

在外洩的演講文稿中,馬克龍就點明法國雖然需要精英進行決策,不過「這個精英階層必須能夠反映社會的真象」─此等言辭正好迎合黃背心不滿被社會精英忽視的心態。

然而,馬克龍「與人民走在一起」的策略,自全國大辯論開展以來,已被黃背心支持者質疑是公關操作。《金融時報》4月18日的社論亦批評,馬克龍一舉解散ÉNA並無助改善社會階層流動,也沒法打破法國教育中根深柢固的精英主義。他能否以同類做法爭回民意,大概只是「五五波」的勝算。本年5月底的歐洲議會選舉,以及來年的法國地方選舉,將會是其成功與否的重大考驗。

雖然黃背心運動去年原由馬克龍為推動環保而增加燃料稅引起,不過在4月19日的環保示威中,他就被打成「污染者的總統」,可見他已成法國民眾憤恨的眾矢之的。(路透社)

祝融之災 成團結全國之機

此時發生的聖母院火災,卻為馬克龍重新團結法國人民在其領導之下造就契機。在法國的世俗主義(Laïcité)文化中,聖母院所代表的已非只是歷史上的天主教,而是法國民族的整體。在馬克龍於大火翌日發表的演說中,他對天主教、基督教一字不提,措詞可謂恰如其分,卻高舉法國團結,呼籲人民一起「將此危難化作機遇」,並要重新尋得「使法國人成為法國人」、「團結全法」的國家方略。

他承諾會在五年之內,以作為「建造者」的法國人民,建成「更美麗的聖母院」─有法國媒體評論,法國總統任期也是五年,暗示馬克龍別有所圖。

馬克龍一向以解決「法國40年多積累下來的種種問題」為其大刀闊斧改革的目標;面對不滿的群眾,他就呼籲他們不能急於求成。聖母院焚燒與重建的符號,也為他的這一套說辭提供了具體的理據。

失去木製尖頂的巴黎聖母院。(路透社)

馬克龍指出,法國人「相信不能破壞的東西或許也會被毀」,又強調這種毀壞與重建之間的歷史延續性是「法蘭西民族」的本質。在此等言詞之間,馬克龍似乎是在暗指法國數十年來的福利制度、勞工保障與國家高度參與經濟等「傳統」,如屹立近八百五十年的聖母院般也並非一成不變,而法國人民則應該團結推行必須的改革,靜待成果到來─他也特別呼籲民眾「不要讓自己落入匆忙的陷阱中」─以建成更美好的法國,正如聖母院在十八世紀末法國大革命中失去尖頂後,待至十九世紀中葉才得以重新建成尖頂一樣。

今天亦然,在大火中轟然倒下的尖頂,仍可盼望重建過來。在重視閱讀符號意義的法國文化中,馬克龍此番講話背後的意圖,大概逃不出民眾的法眼。然而,這一場「國難」能否成就馬克龍的「911時刻」,讓他執政兩年之後,在黃背心民怨的熊熊烈火之中重生,且看其政治智慧與時局造化。

上文刊載於第159期《香港01》周報(2019年4月23日)《把握契機挽民望 馬克龍火海中重生?》。

相關文章:【巴黎聖母院大火】「法國靈魂」灼傷之後的反思【巴黎聖母院大火】解構建築美學 探索重建之路

更多周報文章︰【01周報專頁】《香港01》周報於各大書報攤、OK便利店及Vango便利店有售。你亦可按此訂閱周報,閱讀更多深度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