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中國在北極是野心 難道美國在南海是上帝的關懷?

撰文:評論編輯室
出版:更新:

中美兩國在貿易戰、5G上的較量正酣,誰會想到遙遠的北極竟然也會成為新的博弈場。

5月6日,北極理事會部長級會議開幕式上,蓬佩奧(Mike Pompeo)發表了20分鐘的演講,宣告現在是美國加強在北極存在的時候了。話鋒一轉,蓬佩奧就當著中國與會代表的面,談到中國是威脅,北京有「野心」。

「中國自稱是近北極國家。中國與北極之間的最短距離是900英里(約合1,450公里)。世界上只有北極和非北極國家,不存在第三類別。」

「我們希望北冰洋變成另一個南海,用於軍事化和領土爭端嗎?」

蓬佩奧指責中國「有野心」可以用兩點來總結:一是從地理上來看中國不是北極國家,中國出現在這裏有目的;二是中國正在讓北極軍事化,「軍事化」這個帶有濃厚地緣政治色彩的詞很容易讓人認為中國是要將北極變成自己的地盤。

貼標籤容易,可細想一下,這些話站得住腳嗎?

蓬佩奧是在拿地理位置來說中國和北極的關係。我們不妨也拿這個標準來問問美國:從夏威夷到南沙群島的直線距離大約有5,000海里(1海里約合1.852公里),折合起來將近9,000公里。美國軍艦、航母不遠萬里跑到南海來是什麼意思?南海的航行自由與否,與美國何干?

中東到美國西海岸有12,432公里,按理說全然不想關的地方,美國轟炸機、航母、軍艦時不時就現身,美國又該怎麼解釋自己的身份?

很顯然,距離並不是決定某一國行動的因素。說中國與北極的距離無非是美國炒作中國「威脅」的一個藉口罷了。

再來說說「軍事化」的說法。美國擔心北極變成第二個南海。的確,過去幾年裏,中國在南海填海造陸並在島礁上有導彈等軍事部署。固然中國說是為了「防禦」,但南海出現了這樣的軍事武器,中美在南海「軍事化」上各執一詞是「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

如果美國要拿南海的那套標準指責中國「軍事化北極」,這就更說不過去了。中國沒有派過軍艦赴北極。2018年1月中國官方發佈的《中國的北極政策》白皮書,提出了建設冰上絲綢之路的想法,強調的依然是自由航行、互聯互通和社會經濟發展。中俄的合作專案也集中於能源、科研等內容。

倒是俄羅斯和美國在北極的軍事化行動一直在上演,比如,俄羅斯成立了北極戰略司令部、部署了「堡壘」岸基導彈系統等。

美國則於2018年9月到10月派「杜魯門」號航母打擊大隊前往北極圈。這是美國航母自1991年來首次越過北極圈進入北極。進入2019年,4月底,美國海軍和海岸警衛隊宣佈簽訂美國40年來第一艘大噸位極地巡邏船的建造合同,另外兩艘破冰船也將在未來10年中陸續建成。美國海岸警衛隊於4月22日發佈新版《北極戰略展望》。美國國防部還將於6月1日前公佈新的北極圈防禦策略。

照這麼看,北極正在被軍事化的指責無論如何也輪不到中國來背。

蓬佩奧認為中國有野心,是混淆了「野心」和「存在感」的關係。如果說稍稍有點影響力就可以稱之為野心的話,那麼美國如何解釋自己在中東、拉美或者亞太地區的行動呢?如果這不是野心的話,難道是「神聖的關懷」,是「上帝的要求」?

再者,中俄在北極活動是有錢出錢、有力出力。中國對自己的定位也很清楚:不缺位、不越位。這是基於自身力量而給出的參與策略。美國插手拉美、中東、亞太事務同樣也是因為自己有這個實力。有多大力量辦多大事,放到各國身上,這一點都說得通,可怎麼就不見美國說自己在這些地區有野心?

說到底,美國這一套套的說辭,都是以不同的標準來看待自己和他國:他國佔據優勢做得好,而美國做不好,美國便認為他國不對、是「威脅」。而換個角度,美國自己一家獨大了,他國比不過美國了,美國就不會說自己是「威脅」,而是認為這是自己的正當利益。美國既然要如此這般的把玩雙重標準,又有何資格指責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