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資高鐵讓馬哈蒂爾繼續感受馬來人的困境

撰文:唐曉東
出版:更新:

當地時間5月28日前後,剛剛復工的馬來西亞「東海岸鐵路計劃」已開始了外判工程的資格預審活動。該國的主要建築工程單位為此紛紛遞交投標材料,競逐這條中資鐵路40%的外包項目。
在中、馬雙方正遴選合適的企業,計劃下一階段的招標活動時,代表該國馬來人群體的「大馬土著承包商協會」突然向吉隆坡當局陳情,稱當局應將20%的工程量按「配額」直接分配給「土著承包商」。

據悉,該協會發言人一面強調馬來人企業「很難與其他本地公司競爭或合作」,一面又稱「土著承辦商擁有東鐵工程所需的高科技能力和專長」。該協會還以「開齋節將至」為由,希望吉隆坡當局將投標截止日從5月30日延長到6月20日。

不難想像,上述系列要求讓此前認真參與工程競標的其他企業有所不滿。這種馬來人事事討要「配額」、「特權」的局面,也是剛剛前往日本參會的馬來西亞總理馬哈蒂爾(Mahathir Mohamad)最不願意見到的。

為此,馬哈蒂爾僅強調「政府將確保本地承包商參與東鐵工程」,對於「土著配額」一事則以「暫未敲定」加以搪塞。

的確,馬哈蒂爾曾是給馬來人發放特權的始作俑者,他在以往執政期間,曾依照其著作《馬來人的困境》(The Malay Dilemma),認為「馬來人應該接受政府援助」。其政府因此在1971年專門設置法令,要求非馬來人創辦的上市企業應保留30%股權給「土著」(即馬來人),該法令至今仍然有效。

此外,馬來西亞還在大學學位、獎學金髮放、房屋安置以及公共工程等領域都設置了不同的配額。「土著」較之華人、印度人等群體具有較大優勢。到2003年前後,這一系列配額、特權制度最終演變為「馬來人至上」(ketuanan Melayu)的口號,並因此引發了一系列社會激烈動蕩。

馬來西亞伊斯蘭黨以及落敗的前執政黨巫統仍然堅持保留種族配額制度。(視覺中國)

面對自己的政策起到了適得其反的效果,馬哈蒂爾和時任總理的巴達維(Ahmad Badawi)等人終於意識到「馬來人必須學會丟掉拐杖生活」。前任副總理安華(Anwar bin Ibrahim)等人也在2008年大選期間旗幟鮮明地反對「馬來人至上」。

目前,馬來西亞當局針對「土著」的配額雖至今未能得到糾正,但吉隆坡方面已逐漸改正了以往的政治理念。

重新奪回政權的馬哈蒂爾及其閣僚已多次批評馬來人「享受政府提供各種形式援助的特權」卻未能脫穎而出。他在2018年9月11日的一次演講中還強調「馬來人不努力工作」,其心智雖與華人等其他族群相差無幾,但其文化卻「沒能促使馬來人群體努力工作,秉持誠信」。馬哈蒂爾對馬來人群體「怒其不爭」的心態也由此一目了然。

不可否認,馬哈蒂爾麾下的「希望聯盟」(Harapan)政府仍無法馬上廢除推行了近四十年的種族配額制,此前在地方選舉中佔據局部優勢的反對黨團巫統、伊斯蘭黨等會藉此大做文章。

但總的來說,宦海沉浮一生的馬哈蒂爾應該已經意識到馬來人的困境單靠配額和特權是無法解決的,「東海岸鐵路計劃」的風波更將讓他在晚年對這一點有更深刻的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