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有話說】中國政壇為何愈發集權?

撰文:吳迪
出版:更新:

世人皆知中國在過去三四十年來發生了巨變,而直到過去幾年前,以美國精英為代表的國際觀察人士在審視中國之變化時,皆判定中國正愈發自由化,且最終也會因此而民主化。正因如此,中國政壇最近幾年的權力集中化才引發了更大的失落感,乃至不乏有人認為自己被中共所矇騙。諸如「中國政制發展走回頭路」等說法也在國際社會得到不少共鳴。
作為俄羅斯國立國際關係學院(MGIMO)中國研究中心主任,華可勝(Alexei Voskressenski)祖上連續四世都與中國結緣,或是商貿往來,或是從事外交工作,又或是涉足中俄文化傳譯。這位俄羅斯權威中國問題專家有如何看待近幾年來,尤其是習近平上任後中國的政治發展?在接受《香港01》和俄羅斯《塔斯社》的聯合專訪時,華可勝主任就此表述了他的觀察。
該聯合專訪分五篇文章發佈。本文為第五篇,以下皆由華可勝原文翻譯:

被簡單化的威權主義

這是個很難的問題,且也與俄羅斯相關。有人說俄羅斯的政治壓力也正在加強,「普京在向習近平學習」,「兩個國家都正上演威權主義戲碼」。不過這樣難免將事情過於簡單化。

曾有相當一段時間,我與一群同僚共同撰寫了一本書,《非西方式民主是否存在?》在書中我們認為各國都會民主化,但部分國家會有其自己獨特的進程。我們並不宣揚威權主義,但是在某些發展階段,威權政府是必要的。

1990年代,俄羅斯總統和政府最重要的任務有二,一是蘇聯解體後的國家重建,二是終止分裂運動。這兩個任務都需要一個威權政府。對中國而言,目前很明顯有威權主義上升的跡象,對此我們應如何理解?恐怕我沒有詮釋權,只能予以我的觀察。

舉例而言,不少批評中國威權主義的輿論關注中國各大城市遍佈的監控攝像頭。以深圳為例,有人在違法橫跨公路後的一分鐘內,便在微信上收到罰單扣款通知。不過從另一個角度來看,監控攝像頭的安裝也令警察管治大幅降低、治安成本下降、人們守法程度提升。所以同一個問題也會有不同的審視角度。

再說到中國政壇的權力集中化。在中共十九大誕生的新一代常委平均年齡是30年來最老的,這說明了什麼?一個原因可能是較年輕一代黨員能力較差,未必能應對當下的挑戰;或許也是因為非常時期非常手段,在中國應對當下挑戰時,需要由更具經驗的人掌舵。

華可勝,俄羅斯國立國際關係學院(MGIMO)中國研究中心主任,1960年生,現為俄羅斯頂尖中國問題專家。其父華克生為俄羅斯著名漢學家、翻譯家,曾將《儒林外史》等長篇小說譯為俄文。

在這一點上我認同習近平所說的「百年未有之大變局」,過去的傳統已經無法讓我們應對今日之挑戰。習近平確實是當下最適合帶領中國應對挑戰的人。他的講話內容也都很正確,這是好事。不過在一個大國裏,基層官僚未必能正確理解領袖的意思。這是令一個大問題。

決定前路的因素:社會參與度

目前不乏有輿論認為習近平會永久執政。在俄羅斯也有很多人認為普京會一直執政,對此普京多次否認。我認為永久執政並非習近平的目標。這兩位領導人對歷史進程有很清晰的認識,他們的共同目標是讓自己的國家變得更好。

即便如此,也是有潛在危險的。威權主義的風險在於集權於一人,而當一人擁有更大的權力時,卻無法保證他們不犯錯。這世間畢竟沒有天才,而世界又是那麼複雜。可同樣清楚的是,威權主義往往是人們面臨不確定前景和混亂時局時的答案。特朗普這位被誇張地形容為「法西斯」的領導人,也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被美國人選舉出來,並採取了一系列近乎威權主義的對外政策。

應該說,任何政治發展都需要解決一個重要問題:社會參與度。這是決定一個政府能否良好運作的前提。不過社會參與度卻可以有不同的形式。

近來人們重新開始談論「民主國家」與「威權國家」的競爭。事實上威權國家也同樣可以開拓一套很有競爭力的模式,這一點時常被人忽視。政治發展模式並非只有一條路,社會參與度也並非只能以一種模式擴張。這也是我那本書的核心論述。

以中國為例,我曾經參加不少學術研討會,見到了不少年青一代的中共幹部,他們相當有競爭力,而中共黨內的競爭也相當激烈。

中國是個諾大的國家,有着全世界最大的人才儲備,我想無論遇到什麼挑戰,中國都能應對。問題在於,如果不直視這些挑戰,不討論這些問題,不善用這些人才,那就是很愚蠢的一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