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貿易戰】坐收漁翁之利的東盟緣何焦慮不安?

撰文:徐秋夢
出版:更新:

理論上看,東盟可從中美貿易戰中獲益,但令人意外的是,「得利」的東盟似乎並未表現出開心與樂觀,而是對中美貿易戰充滿着深深的擔憂與焦慮。

中國有句古話:「鷸蚌相爭,坐收漁翁之利。」其意為雙方爭持不下,而使第三方從中獲利。這句話用來形容中美博弈下的東盟似乎最為合適。

算一算,中美之間的貿易戰已有一年多的時間。期間,為了避免互相提高的關稅,兩國相互已經各自減少了進口某些商品。值得一提的是,東盟從中獲利不少。

東盟坐收漁翁之利

在貿易戰開始後不久,中國商務部副部長高燕就曾在2018年7月的第15屆中國—東盟博覽會發佈會上表示,中方不追求貿易順差,願從東盟國家進口更多商品。 

從數據上看,東盟與中國的貿易合作確實有所增長。中國對美國農產品、機電、能源商品的增稅,導致中國擴大了從東盟國家購入以上產品,使其成為美國的替代國。中國2018年自東盟進口機電產品增長14.3%,農產品增長10.8%;進口煤及褐煤、天然氣、原油則分別增長為29.3%、15.1%、52.6%和22.9%。

整體來看,中美貿易總值下降9.6%,美國也在2018年跌至中國第三大貿易夥伴(美國近十年一直是中國第二大貿易夥伴)的位置。東盟與中國雙邊貿易則增長9.4%,成為了中國第二大貿易夥伴。

除了與中國,東盟與美國的貿易也出現增長。隨着中美貿易戰走向長期化,企業將生產從中國向越南轉移,使得越南對美出口增長近三成,這也對經濟增長起到推動作用。

美國貿易部公布的數據顯示,2018年美國對東盟的出口額為862億美元,比2017年增長10.6%(82億美元)。美國自東盟進口的商品額為1,858億美元,比2017年增長9.4%(160億美元)。

2019年1月至3月東盟對美國的出口同比大幅增長26%,服飾、鞋類等產品出口增長尤為突出(出口約增長15%左右)。

另外,由於中美貿易戰的影響,美國對中國的關稅制裁也導致部分企業轉移到部分東盟國家。美國世界級的品牌娛樂公司——孩之寶(Hasbro)計劃到2020年將中國生產的玩具產品數量減少到60%,並擬將部分生產活動轉移至墨西哥、越南和印度等市場。

在中美貿易戰中收穫頗豐的東盟,對中美的持續博弈充滿焦慮與不安。(新華社)

一些跨國公司甚至採取「中國加一」的方式,公司在中國保持生產,同時也在亞洲某一個勞動力成本較低的地區生產運營。生產地的轉移也直接刺激了東盟國家的外商直接投資(FDI)增長。

自2018年美國對中國實施關稅以來,中美兩地對越南的投資已加速,尤其是在機電產業和紡織行業。

綜上數據看來,在中美貿易戰的背景之下,以越南為代表的東盟國家進出貿易及FDI出現了一定程度上的積極影響。

值得注意的是,「得利」的東盟似乎並未表現出開心與樂觀,而是對中美貿易戰充滿着深深的擔憂與焦慮。

馬來西亞總理馬哈蒂爾(Mahathir Mohamad)5月30日在第25屆「亞洲的未來」國際交流會議上表示,美中兩國間的衝突只會引發「更大的災難」。

印尼經濟統籌部長達爾敏(Darmin Nasution)也發出擔憂,美國與中國之間的貿易戰,將會對印尼產生間接影響。新加坡總理李顯龍更是在2018年就做出警示,中美貿易戰可能帶來全球災難性後果。

可以看到,東盟並沒有如外界想像般的樂觀,他們對中美貿易戰有着比外界更強烈的危機感與不安感。為何東盟各國會有如此焦慮擔憂?

首先,中美貿易戰或將打亂東盟發展模式。就發展規劃看,東盟擔憂,美國發起的貿易戰極有可能會打亂東南亞各國的產業發展模式與步伐。

從此前國際經濟形勢可以看到,多邊合作符合東盟長期實行的集體進退的戰略。東盟各國也在這樣的形勢下逐漸調整、形成了各領域產業鏈上的互補,更找到了自身在世界經濟格局向東南亞轉移下的發展模式和自我定位。

隨着世界代工生產基地開始搬離中國,在全球產業鏈中處於中國下游的東盟,希望藉此機會,利用自己低廉勞工和龐大人口基數的優勢,完成自己的工業化,促進東盟的一體化進程。

這本來是個逐漸發生的過程,可美國對中國發動的貿易戰卻加速了這個過程,這留給各東盟國家的時間極為有限,必須在很短的時間內加快自身產業轉型。

新加坡總理李顯龍做出預言,東盟未來將會面臨「站隊」的窘境。(法新社)

一旦錯過這一輪機會,待人工智能和工業全自動化普及後,就很可能不會再有機會讓部分國家完成工業化。若這一情況出現,對東盟未來的發展,以及實現一體化的進程無疑是一大衝擊。

其次,中美貿易戰極有可能傷及東盟產業結構,拉慢各國的經濟增長。

中美是世界第一和第二大經濟體,兩國在國際貿易上的份額和影響力不贅述。兩大經濟體的貿易博弈,其破壞力就如同兩頭大象爭鬥,不僅雙方斗得遍體鱗傷,就連周邊的環境及「鄰居們」都會面臨毀滅性的打擊。

這樣的分析是有據可依的。從貿易關係上看,中美與東盟在國際產業鏈上的生態,各自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以美國的蘋果手機為例,蘋果手機在中國組裝,零部件則是在東南亞生產,在這樣的框架下,如果中國組裝的產品出口受到阻礙,處於產業鏈的下游的東盟必然會受到波及。

基於此判斷,中美貿易戰若越演越烈,東盟產業鏈必會受到波及,屆時東盟的經濟增長極有可能會出現下降。而這也正是東盟國家,乃至所有國家對中美貿易戰持有的最大擔憂。

最後,若中美貿易戰繼續,東盟國家或將承受着「站隊」重壓。

一旦錯過這一輪機會,待人工智能和工業全自動化普及後,就很可能不會再有機會讓部分國家完成工業化。

東南亞國家長期以來在世界各大國之間尋求平衡,這一戰略也鞏固了該地區的穩定,並令其成為世界經濟增長的驅動力之一。

但中美貿易戰的爆發無疑打破了這一平衡。隨着兩國的博弈越演越烈,東盟極有可能會面臨美國的施壓,讓其「站隊」。新加坡總理李顯龍對此也早有警示。2018年11月,他曾對東盟發出警告,目前的國際形勢可能會發展到東盟須在中美間做選擇,但他希望這一天不要太早到來。

新加坡雖然只是一個城市國家,但「李氏王朝」的審時度勢和極強的國際預見性在國際上享譽盛名,也讓新加坡深深地嵌入到了大國政治的權力結構之中。由此可見李顯龍並未危言聳聽。

要知道,中美與東盟各國在經貿上有着千絲萬縷的緊密聯繫,可以說無論得罪任何一方,東盟的經濟都將面臨不小的衝擊,由此,東盟各國對此有多擔憂也是可想而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