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CEP、南海行為準則、印太:東盟領導人低調敲定大方針

撰文:王瑩
出版:更新:

美國和中國較量正酣,全球的合縱連橫也在上演。東盟作為亞洲重要的經濟體組織,面臨到底站哪一邊的選擇,且似乎態度模棱兩可。
然而在此次東盟十國自己參加的峰會上,東盟在RCEP、南海行為準則和印太戰略三大問題上達成了普遍共識,似乎已經說明了其真實態度。

6月23日,在泰國舉行的東盟峰會已經結束。此次峰會是在中美貿易戰的大背景之下,東盟也關注了全球經貿體系遭遇挑戰的衝擊。會後發表的主席聲明稱「對有增無減的保護主義和反全球化浪潮表示擔憂」,認為「它將繼續損害全球經濟,對多邊主義構成威脅」。

在這樣的威脅之下,東盟重申強烈致力於2019年年內完成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CEP)談判,為國際貿易增添活力。

東盟十國領導人展現團結。(路透社)

集體支持RCEP

主持今年峰會的泰國總理巴育(Prayut Chan-ocha)強調,本屆東盟峰會重視加強地區經濟建設,RCEP是世界上涵蓋人口最多的貿易協定,將成為推動地區貿易、經濟不斷向好的重要工具。他還表示,東盟希望中美儘快解決貿易摩擦問題。

菲律賓總統杜特爾特(Rodrigo Duterte)6月23日對中美貿易戰對全球經濟增長和經濟融合表示了擔憂。他敦促中美雙方解決分歧,並呼籲東盟致力於建立一個基於原則的多邊貿易體系。

新加坡總理李顯龍6月23日強調,美國和中國之間持續升溫的緊張關係已不只顯現在未化解的貿易摩擦上,如果不妥善處理事態發展,中美國關係將遭腐蝕至無可逆轉的地步,並在未來多年引發嚴重後果。

馬來西亞總理馬哈蒂爾(Mahathir bin Mohamad)在抵達泰國後就談及中美話題,稱:「我不認為中國有雄心壯志成為世界第一。中國是一個擁有大量資本的非常富裕的國家,他們正在利用這筆資金滲透到其他國家。」 他還說,東盟國家需要了解中國的政策和戰略,並做出調整,從這些政策中獲取最大利益。

全球第一大經濟體美國和第二大經濟體中國較量正酣,全球的合縱連橫也在上演。東盟作為亞洲重要的經濟體組織,面臨到底站哪一邊的選擇。巴育、杜特爾特和李顯龍的表態都意識到了中美對抗的風險,但他們都謹慎表態。

巴育主持了本次東盟峰會,在峰會結束後,他並沒有在記者會上談及中美貿易戰、南海等敏感話題。(路透社)

今年完成「南海行為準則」第一輪審讀

南海問題上,此次東盟峰會強調了要與中國完成「南海行為準則」談判的必要性,將努力在2019年內完成對「南海行為準則」單一磋商文本草案的第一輪審讀。至於「一帶一路」倡議,美國高官不斷警告其有「債務陷阱」,東盟十國領導人5月則首次集體亮相第二屆「一帶一路」高峰論壇,就連曾一度被馬哈蒂爾叫停的中資項目也已經重啟。

「東盟要當印太的主角」

特朗普政府早在2017年就提出了「印太」願景,2018年和今年的東盟峰會上,東盟則提出了自己的「印太」構想,將自己定位為太平洋和印度洋之間的橋樑角色,認為在「印太」概念下的合作,必須要以東盟為中心並具有包容性。具體說來,該構想包含四個關鍵點:亞太和印度洋緊密相連,東盟在其中扮演中心角色;印太地區是互相對話合作,而非對抗競爭;印太地區要共同發展並繁榮;在區域的機制下,海域觀點具有重要性。

東盟還為「印太」構想定下了四個目標:提供引導區域合作的觀點;面對共同挑戰,和平穩定繁榮的區域環境,以規則為基準的區域架構,通過促進經濟合作加強互信;加強東盟共同體建構過程,加強現有由東盟領導的機制,如東亞峰會(EAS);探索其他以東盟為優先的合作領域,如海洋合作、永續發展和經濟等。

不論是東盟強調的對話合作、共同繁榮還是促進經濟合作加強政治互信、加強東盟領導的機制都與中國的很多倡議是相契合的。在美國業已有「印太」願景的情況下,東盟仍有自己的想法,說明東盟並不甘心採取美國的想法。

在美國認為中國佔全球化的便宜時,李顯龍喊話美國必須適應中國更大的角色。在美國不斷呼籲各國不要使用中國電信企業華為的產品時,馬哈蒂爾則強調會儘可能多使用華為,泰國、印尼也在推進與華為的合作。

中美貿易戰不止關係中美兩國,也影響全球格局。(美聯社)

局勢向來變化神速。美國軍艦對南海的巡航次數明顯增多、美國強調了印太是其「優先戰場」,這些會不會刺激東盟?目前杜特爾特、馬哈蒂爾等人願意與中國合作,一旦政局有變、新的領導人上台,這些國家與中國的關係會不會又要推倒重來?

東盟選擇的前路已經清晰

在分析人士看來,東盟未來選邊站的可能性並不是沒有,畢竟此前菲律賓、越南等國在維持與中國較高貿易額的時候仍在南海問題上戰隊美國並與中國對抗。現在東盟不明確戰隊姿態也要看到局面尚不明朗,過早戰隊很可能成為大國博弈的犧牲品,加拿大按照美國要求逮捕華為高管孟晚舟所引發的外交危機是前車之鑒,東盟不會貿然行事。加之東盟國家在中美貿易戰中也獲得了一些短期的利益,它們與中國和美國的貿易額2018年有所增長。美國不少企業也將企業轉移到了越南、印尼等國家。

東盟國家沒有作出非此即彼的選擇仍是且走且看。不選邊站固然可以明哲保身,但這世界早已不是東盟可以置身事外的了。中美貿易戰所引發的全球經濟震動、對全球產業鏈的衝擊尤其是東盟等新興經濟體,這些長遠的利益損害已非短期獲利可以彌補。

而這些是東盟所不願見到的。在世界格局快速發展的今天,西方經濟增長乏力甚至有些自顧不暇,與之形成對比的是亞洲新興經濟體中國、印度和東盟等國家的迅速崛起。

世界重心正在東移,東盟希望從亞洲各國中脫穎而出,李顯龍已經大膽預測,2030年,東盟有望成為世界第四大經濟體。東盟對發展的訴求只會有增無減。

以杜特爾特、馬哈蒂爾為代表的東盟務實領導人的上台,背後反映的一大現實是東盟已經人心思定、集中精力謀求發展。誰代表穩定、誰能帶來發展自然就是東盟優先選擇的合作夥伴。

當中國多年來將東盟看成是外交優先方向,並借勢迅速推進與之合作時,東盟與中國的關係正在「更上一層樓」,從東盟首次與中國舉行聯合軍演到東盟十國領導人出席「一帶一路」高峰論壇再到計劃2021年完成南海行為準則,中國與東盟的關係都要比以往樂觀。不論未來局面會如何變化,中國都是東盟無法繞過去的關鍵一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