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貿易戰】一通遲來的電話 特朗普比習近平更焦急

撰文:曹洋
出版:更新:

美國貿易代表萊特希澤(Robert Lighthizer)、財政部長姆努欽(Steven Mnuchin)與中美全面經濟對話中方牽頭人劉鶴24日通話。這通「遲來的」電話足以看出中美貿易談判中的急與緩。
時針回撥至一周前,我們先來看看萊特希澤與劉鶴通話前的種種「徵兆」。

6月18日,美國總統特朗普(Donald Trump)打破僵局致電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他發Twitter確認中美兩國元首將在G20大阪峰會期間舉行加長會晤。中美各自的貿易團隊將會提前開始會談。隨後,中國官方也證實了這一消息,並引述習近平的話表示,願意同特朗普進行會晤,並會就事關中美關係發展的根本性問題交換意見。

6月19日,也就是習特通話後的第二天,美國貿易代表萊特希澤在國會作證時稱,他將在「接下來的一天半」與美中貿易談判中方牽頭人、中國國務院副總理劉鶴通電話,預計將於兩國元首在大阪二十國集團(G20)峰會舉行會晤前,和美國財政部長姆努欽一齊,在大阪與劉鶴舉行會晤。

6月20日,習近平任內首次對朝鮮進行國事訪問,這也是中國國家主席14年來首訪朝鮮。

6月24日,中國外交部、商務部和財政部三大部委聯合召開G20中外媒體吹風會,其中備受關注的中美貿易主要談判代表王受文發表重要講話。他代表中國闡述官方立場,稱中國和美國均應作出讓步。西方主流媒體紛紛轉載和熱議,這也被看作是西方對中美貿易態度的第二次轉變。

6月25日,中國官媒新華社消息稱,中共政治局委員、國家副總理、中美全面經濟對話中方牽頭人劉鶴24日「應約」與美國貿易代表萊特希澤、財長姆努欽通話。然而,截至發稿,美國官方網站均未有消息公布。

之所以稱這次是「遲來的」通話,主要有兩點:其一、這通電話整整晚了一個多月。這是自5月中美貿易磋商停擺以來,兩國貿易官員六周沒有任何接觸後的首次通話。美方派出了貿易談判的兩位核心人物(point man)萊特希澤和姆努欽共同參與了通話,中方依然是中美全面貿易對話中方牽頭人劉鶴出馬。

其二、通話晚於預期。此前,英國路透社援引萊特希澤的話稱在習特通話後的「一天半」將會與劉鶴通話。同日,美國彭博新聞社(Bloomberg News)也在報道中證實,萊特希澤將於本周(19日當周)與劉鶴進行通話。美國主流媒體還得到消息稱,萊特希澤和姆努欽可能會在G20峰會前三天與劉鶴會面。

由此可見,萊特希澤與劉鶴的這通電話晚於美方預期,又還好趕在大阪G20峰會中美兩國首腦會晤前實現了。

通話的具體時間為何「推遲」不得而知,不過這一細節可以看出,儘管萊特希澤是特朗普身邊的「紅人」,但是貿易談判這等大事最後還要「大老闆」(big boss)拍板。殊不知,萊特希澤與眾議院議長佩洛西(Nancy Pelosi)的友好互動是否會令特朗普忌憚幾分,或許他終究只是特朗普的一枚「棋子」而已。

中美首腦將在大阪G20峰會舉行雙邊會晤的消息,很大程度上奪去了峰會本身的風頭(AP)

再看中方這邊,自習特通話後中國外交部和商務部的官方口徑一直就是「雙方經貿團隊牽頭人將按照兩國元首的重要指示進行溝通」。他們的言下之意是,萊特希澤自己先透露的通話和會晤,那各界問他去就好。中國的行動步驟一切都是「老大」先作數。

中國商務部發言人高峰在每周記者會上回應彭博社記者稱,「雙方經貿團隊牽頭人將按照兩國元首的重要指示進行溝通。關於溝通的具體細節,目前我沒有可以進一步提供的信息」。

中國外交部發言人陸慷又在每日例行記者會上強調,「商務部已就類似問題作了明確答覆。相信你也知道,根據中美兩國元首通話達成的共識,雙方經貿團隊將認真落實兩國元首的重要指示,為大阪峰會期間兩國元首會晤做好相關準備。我沒有什麼補充」。

較之美國貿易談判代表與總統特朗普的步調不一致,中國更像是是整體的協同作戰。他們的口徑統一,加之信息公開透明。

截至發稿,美國白宮、國務院及貿易代表辦公室等官方網站均未有消息公布。這與素來以信息公開透明自居的美國風格有些背道而馳。反觀對信息管制飽受爭議的中共做法倒是由官方、網絡新媒體和中方媒體三個渠道發佈消息,而美國則只是由私營媒體發佈消息,而各媒體引述美國貿易代表辦公室官員的話時,還需要隱匿對方姓名。

再看通話時點的選擇,中國的官方表述中可見「應約」二字。當然,這在中國政治的外交語境中非常常見,但簡單兩個字卻也體現出誰更為急迫。美方早早透露了通話的消息,而中方又遲遲不予確認,以致特朗普甚至擺出「若習不出席G20峰會,我便再加徵對華貨物關稅」的話,焦躁感顯露無遺。最後中美雙方在G20首腦會晤不到一周時成行,符合中方「萬事俱備才做正式宣佈」的一貫傳統。

從這些小細節就可以看出,中美在這場談判中誰人更為急迫地想達成協議,也為我們評估此次大阪G20習特會提供一個新的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