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有話說】警鐘已敲響:土耳其總統埃爾多安的「生死存亡」

撰文:吳迪
出版:更新:

在今年3月的地方選舉中,總統埃爾多安(Recep Tayyip Erdogan)所在的正義與發展黨(AKP,簡稱正發黨)雖然依靠小城市和農村地區的選票贏得國內多數選區,但實則已經喪失諸多大城市選民的支持。
5月6日,土耳其最高選舉委員會宣布伊斯坦布爾市長選舉結果無效,於6月23號重新進行選舉。正發黨亦鉚足幹勁,力圖「自證」,然而重新大選的結果卻更為慘不忍睹,正發黨時隔25年首次丟掉了最大城市伊斯坦布爾市長一職。
隨即而來的,便是土耳其政壇的大動蕩。
本文作者為浙江外國語學院土耳其語系助教,張荻。

據土耳其廣播公司(TRT)當地時間6月23日報道,在當天結束的伊斯坦布爾市市長選舉中,執政黨「正義發展黨」候選人、土耳其前總理比納利•耶爾德勒姆(Binali Yıldırım)再次不敵土耳其老牌政黨「共和人民黨」候選人埃克雷姆•伊馬姆奧盧(Ekrem İmamoğlu),無緣土耳其最大城市伊斯坦布爾市長之位。他的失敗也意味着正發黨繼首都安卡拉之後,失守國內最重要城市。

共和人民黨(CHP)是土國內最大的反對黨,也是土耳其的老牌政黨。土耳其國父穆斯塔法•凱末爾•阿塔圖爾克(Mustafa Kemal Atatürk)是該黨的創始人。土耳其建國至上世紀50年代,該黨一直是土耳其的執政黨。後由於多黨制建立,黨內初代領導人退出政治舞台後繼無人等原因,該黨在競選中逐漸失去優勢。

近年來,隨着正發黨內部執政分歧加劇、國內經濟形勢不斷惡化等原因,共和人民黨的呼聲反而越來越高。此次選舉結果便是鮮明例證。

此前在3月份舉行的地方選舉中,正發黨表面光鮮,實則大敗。名義上贏得了國內多數選區和選票,宣布自己在選舉中取得勝利。但事實上,其贏得的主要是小城市和農村地區,包括首都安卡拉、伊斯坦布爾和伊茲密爾在內的國內多個重要大城市紛紛失守。

眼見選舉形勢嚴峻,經過埃爾多安及其領導的正發黨多方遊說,反覆施壓,克服國內外重重壓力,最終於5月6日,土耳其最高選舉委員會宣布3月伊斯坦布爾市長選舉結果無效,將於6月23日重新進行選舉。正發黨終於為自己贏得了最後的「翻身」機會。

卻沒想到,此次選舉結果相比3月更加「慘不忍睹」。成為25年來正發黨在伊斯坦布爾的首次敗局。TRT稱,本次選舉投票率超過99%,高於3月份選舉的88%。兩位候選人的得票率差距由3月的48.77%對48.61%,擴大至6月的54.03%對45.09%。

6月23日,總統埃爾多安亦親自來到投票點為伊斯坦布爾市長選舉投票(路透社)

伊斯坦布爾市長一職在土耳其政壇具有特殊地位。這取決於伊斯坦布爾在土耳其經濟、政治、文化和社會中的重要地位。包括埃爾多安本人在內的多位政治家都認為,「贏得伊斯坦布爾便贏得土耳其」。

伊斯坦布爾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常住人口約1500萬,是土耳其國內最大的城市,也是最受歡迎的旅遊目的地之一。被視為土耳其的「國家名片」。

近年來,西方不斷唱衰土耳其經濟,而埃爾多安一系列經濟提振措施都落地伊斯坦布爾,如新機場、跨海大橋、高速鐵路項目等。失守伊斯坦布爾對這些項目的建設和推進無疑會造成一定阻力。而全國經濟和金融中心的意見未必與中央政府保持一致,更將對本就晦暗難測的土耳其經濟帶來更大壓力,加之目前的世界經濟環境,埃爾多安給選民的「復蘇經濟」承諾恐也難以實現。

對於總統埃爾多安本人而言,伊斯坦布爾更是政治意義非凡。這裏是埃爾多安的故鄉,1994年他當選伊斯坦布爾市長,自此後叱咤土耳其政壇,開啟「埃爾多安時代」。伊斯坦布爾一直擁有眾多埃爾多安的支持者,是他的最大「票倉」。

此次選舉作為25年來的首次失利,被反對黨視為唱衰埃爾多安的政治預言,認為這或將成為埃爾多安權力由盛轉衰的轉折點,因為從哪裏開始就將從哪裏結束。

失去伊城,原因何在?

2017年4月17日,土耳其通過修憲公投改為總統制國家。2018年埃爾多安大選獲勝當選總統,任期至2023年。此次地方選舉是他任期五年內唯一一次全國性選舉,因此被視為對埃爾多安的「信任公投」。

然而,當前政府運行機制及民眾心理仍在對總統制磨合適應,正發黨將自身政治利益完全置於民主制度和選民利益之上,在大局已定的情況下,仍操縱選舉結果重新選舉,一方面使選民承受長達兩個多月的選舉煎熬,另一方面也是對民主政治的嚴重踐踏,被視為「赤裸裸的獨裁」。

選舉當日,民眾不滿情緒高漲,正發黨辛苦多日,反而自食其果。

自2002年執政至今,埃爾多安及其領導下的正發黨已經實際控制土耳其政局長達16年之久。一黨長期執政使得民眾及土耳其政壇都渴望聽到新的政治聲音,此次獲勝的伊馬姆奧盧及他帶來的政治構想,相較於浸潤政壇多年的耶爾德勒姆,無疑是一股清新之風。

6月27日,在4日前重新選舉中以54.21%選票勝出的伊馬姆奥盧(Ekrem İmamoğlu)宣誓就職伊斯坦布爾市長(路透社)

2016年土耳其發生未遂軍事政變至今,土國內一直在進行針對「居倫(Muhammed Fethullah Gülen)運動」的清洗行動,大到軍隊、警察和政黨,小到普通民眾,都急於整肅自身,洗清嫌疑,因此造成國內人心惶惶和社會嚴重撕裂的局面。加之龐大的正發黨內部各團體分歧不斷,前總統居爾、前總理達武特奧盧紛紛發聲批評最高選舉委員會的決定,國內政局混亂不堪。民眾轉而從其他政黨處尋求穩定及安全感。

二次選舉前,埃爾多安動用行政手段放開了對庫爾德人的投票限制,希望爭得更多勝算。2017年修憲公投前,埃爾多安就曾用此招,展開懷柔政策,表示將以和平方式解決庫爾德問題,成功爭取到了占伊斯坦布爾15%人口的庫爾德人支持,修憲成功。然而事後翻臉,過河拆橋的招數只能用一次。這種手段在本次選舉中以失敗告終。

所謂成也蕭何,敗也蕭何。土耳其經濟曾在埃爾多安上台後經歷過一段黃金發展期,一躍成為世界第十六大經濟體。埃爾多安也憑藉其提振經濟的非凡手段,為自己打下了堅實的政治和民眾基礎。然而外界普遍認為此次大選失敗的根本原因,也正是土國內久不見起色的經濟形勢。

2018年美國以土耳其不肯釋放被捕美國律師為由對土進行制裁,土耳其貨幣里拉一夜貶值17%。加之自2009年以來就未解決的經濟隱患,土國內通脹率、失業率居高不下,人民生活水平惡化,眼見曾經的承諾難以實現,自然也無法得到選民的青睞。

大選失敗 掣肘正發黨時政

伊城失守,選舉其實落敗。地方政治格局更迭造成的動蕩必將影響執政黨領導地位。東部及南部在內的沿海發達城市大多落入CHP之手,各經濟發達地區的意見未必與中央保持一致,經濟措施的施行面臨更大考驗,挽救國內經濟的任務也將愈發沉重,而無力挽救經濟勢必造成埃爾多安再失民心。

二次選舉前土耳其已決意從俄羅斯購買S-400防空系統,引發美國不滿。雖然此次大阪G20峰會上,特朗普表示「不會發生任何這種(制裁)情況」,但向來口蜜腹劍的特朗普到底會如何舉措仍沒有定數。若因此導致土美關係緊張,進一步對土耳其進行制裁,土國經濟將更難有迴旋餘地。

失去伊城,也意味着正發黨失去了一個重要的經濟來源,包括政黨補貼、建築合同和對親政府媒體的資金支持。進而影響其在重要行業、聯盟政黨、公眾輿論等方面的政策。長遠來看,如果埃爾多安及正發黨無法找到新的政治出口,此般惡性循環對其2023年的總統大選也是威脅。

7月2日,習近平在北京人民大會堂外為埃爾多安舉行歡迎儀式。埃爾多安在G20後訪華,普遍被視為試圖在經貿方面有所建樹以便解決國內僵局(路透社)

CHP是傳統保守派大黨,強調穩定高於一切;而正發黨在經濟、外交等方面都採取了較為開放的政策,地方選舉的失利不僅會引發具體政策落地的難題,也會從基層削弱正發黨的意識形態基礎,由此導致社會意識形態的戰爭。

從外部看,二次選舉難免落人口實。或將成為西方攻擊土耳其民主制度的把柄。加之近年來土耳其開始實施外交政策轉型,由「向西方看」轉為「向東方看」,未來一段時間內,土耳其與西方的關係仍然沒有好轉的可能。

二次選舉引發的連鎖反應,讓人們紛紛猜測原定於2023年的總統大選將於今年晚些時候或明年提前舉行。

本次選舉結果一定程度上投射了2023大選的結果。留給埃爾多安的時間已經不多了。

首先,埃爾多安必須在政府內做一些肅清工作,重新評估政策制定,挽回民心、軍心。否則,有關他和正發黨的統治開始式微的言論將愈演愈烈。

自2018年美國制裁開始,埃爾多安就已經為土國經濟尋找新的出路,宣布將把中國、墨西哥、俄羅斯、印度等列為土耳其的出口優先市場。近期,剛剛實現首批1500噸土耳其車厘子對中國的出口。如果能夠成功打開中國市場的大門,對土耳其經濟無疑是一劑強心針。埃爾多安還表示土耳其計劃首次發行人民幣計價債券。在美元和歐元債券市場對土耳其開始關閉大門時,如果能成功發行人民幣債券,也將有望緩解土耳其巨大的資金壓力。

7月2號,埃爾多安還將對中國進行國事訪問,兩國間的貿易發展以及中國對土耳其的大型投資,都是此次訪問的主題。

如果各種措施都石沉大海,埃爾多安也只能孤注一擲,提前大選。在民心盡失之前奮力一搏。

在這場被埃爾多安視為關乎土耳其「生死存亡」的選舉中,正發黨勉力保住中央權力,但警鐘已經敲響。土耳其國內經濟動蕩、反對派虎視眈眈;國外西方勢力不斷侵擾,「向東方看」的外交政策轉型也阻力重重。「超級總統」埃爾多安帶領下的土耳其將何去何從?值得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