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貿易戰變貨幣戰?數字「7」究竟有何魔力

撰文:鄭瑞
出版:更新:

人民幣兑美元匯率破7之後,截至8月7日,仍然保持在7以上的位置。對此市場有焦慮、有疑惑,而美國則直接指責中國為匯率操縱國。
從8月5日上午9時15分到9時32分,人民幣對美元中間價從6.9225到離岸、在岸人民幣雙雙破7,這中間的漲幅不過是連0.1都不足的差異,卻掀起了軒然大波。
人民幣破7是不是「匯率操縱」,破7之後對市場的影響又會如何?可以從中國央行的解釋看起。

人民幣的「報復」

8月5日當天,中國央行對回答關於人民幣破7的問題,首先提到「受單邊主義和貿易保護主義措施及對中國加徵關税預期等影響,今日人民幣對美元匯率有所貶值,突破了7元。」

中國人民銀行行長易綱也在同日表示,近期,國際經濟形勢和貿易摩擦出現了一些新的情況,市場預期也隨之發生了一些變化。受此影響,8月以來許多貨幣對美元出現了貶值,人民幣匯率也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影響。

可見,人民幣的貶值的確和中美貿易戰相關。美國總統特朗普(Donald Trump)在8月1日突然宣布對中國3,000億美元的輸美商品徵收10%的關税,再次升級威脅。

央行對人民幣貶值的操作,顯然是對這一措施的「報復」。

人民幣快速破7,和央行的操作有關。(Getty)

當時的實際情況也是對這點的證明。8月5日,在市場並無過大刺激的情況下,在岸、離岸人民幣匯率在1個小時之內就攀升至7元以上,央行的操作痕迹明顯。9時35分人民幣破7之後,一個小時之後的10時35分,央行相關負責人就立即接受了英國媒體的採訪,穩定市場預期,這也很可能是提前安排。

當然,央行對人民幣有所調解,不意味着中國就是「匯率操縱國」,按照美國財政部的標準,中國只有貿易順差一項符合匯率操縱國的判定。用貿易戰的維度看,這意味着中美可能開始在貨幣方面互相「出招」。

「7」的心理影響遠遠大過實際意義

數字「7」的魔力究竟從何而來?畢竟,無論是經濟學家、觀察人士還是中國央行本身,都明確地知道6.99和7.01之間,並沒有任何類似質變的飛越,這個數字的特殊性幾乎全部都是輿論賦予的。

除了過去十幾年來,因為人民幣幾次在「7」的邊緣徘徊,其實也並沒其他指向說明,這個數值就是央行絕對的「警戒線」。從6.9到7,也說明不了宏觀經濟運行的預期變化有多大,資本外流的風險有多高,更難以說明人民幣在國際的購買力。

人民幣的這次貶值顯然是針對美國。(AFP)

中國央行的有關負責人在接受英媒採訪時,給出了對「7」最為貼切的解釋:「人民幣匯率破7,這個7不是年齡,過去就回不來了,也不是堤壩,一旦被衝破大水就會一瀉千里;7更像水庫的水位,豐水期的時候高一些,到了枯水期的時候又會降下來,有漲有落,都是正常的。」

回顧2018年到現在的人民幣匯率走勢,可知人民幣在波動中有所貶值。去年年初,人民幣曾連續4個月升值,此後逐漸走弱,即期匯率在10月底收於6.9734的年內低位,這和破7相比並沒質的區別。

總體來看,今年人民幣的走勢和去年類似,同樣受到經濟基本面、美元以及中美貿易戰的影響。只不過,過去人民幣在「7」附近的徘徊,多數是為打擊對離岸人民幣的淡倉,而這一次是為反制美國的關税威脅。

「7」並沒什麼魔力,更多是一個心理上的概念,人民幣的波動仍在正常範圍之內,並不是破「7」就意味着危機。

中國央行行長易綱表示,有信心維持人民幣匯率的穩定。(VCG)

人民幣市場適應能力增強

在此次破7之後,央行回應稱,浮動匯率制度決定,人民幣匯率走勢長期取決於經濟基本面,以及短期內市場供求和美元走勢。

在2015年的人民幣匯率改革之後,人民幣兑美元匯率中間價機制進一步市場化。而這也意味着央行調控的難度增加,因為人民幣匯率既不會「死守」某個美元匯率點位,但也不應該因為套利投機者利用人民幣貶值預期大肆炒作。

匯改之後,人民幣匯率曾有3次逼近7,分別是2016年初、2016年底以及2017年的中旬。在前兩次,央行都採取了收緊境外人民幣流動性,推高境外人民幣利率,增加境外做空人民幣成本的措施。其中,2016年1月,香港隔夜人民幣同業拆借利率(HIBOR)曾分別高達13.4%和66.2%之高,遠遠高出正常水平。

幾次讓淡倉勢力受挫之後,2018年10月人民幣也瀕臨「7」的心理關口,然而 HIBOR並未出現異動,甚至隨着市場消息面的積極變化,跌至2%以下。這一次的情況是,雖然HIBOR在8月6日在央行宣布發行300億元人民幣央行票據之後上升,但也遠不如2016年時的水平。

可見,隨着人民幣匯率制度的完善,匯率對市場的適應能力正在增強,雖然仍在受到跨境資本的影響,但是波動回歸正常。從這一點看,這一次破7,是人民幣通過了又一輪「壓力測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