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歐倒數中的英國:全球政治壓抑經濟的縮影

撰文:葉德豪
出版:更新:

離10月31日脱歐大限只餘兩個多月,夏季以來跌勢不斷的英鎊上週四(15日)卻突然反彈,升穿1英鎊對1.21美元關口。其中主因,似乎是工黨黨魁郝爾彬在此前一天發信各黨,提出其「阻脱歐、救英國」的大計,讓市場在漆黑的脱歐隧道中看到一線光。

郝爾彬(Jeremy Corbyn)的計劃非常簡單。當英國下議院在9月3日復會後,他會盡早提出不信任動議。由於保守黨政府只得一席多數,而保守黨有至少20位議員或願意為阻「無協議脱歐」而「捨生取義」,打倒約翰遜政府的不信任動議並非無望通過。

然而,這只是第一步。在不信任動議通過之後,要合法踢走約翰遜政府,只得一招:就是要有另一位議員能在14天內通過國會信任投票,而另組政府。

作為「女王陛下最忠誠的反對黨」領袖的郝爾彬,當然以為「捨我其誰」,於是建議各黨支持他組成「工黨臨時政府」,先向歐盟申請押後脱歐,再提前舉行大選。

相較於各種「請英女王出山」或「搶奪國會議程」的操作,郝爾彬這個提議似乎是唯一明顯不會造成憲政爭議、又能阻止「無協議脱歐」的辦法,因此市場即時反應極為正面。

約翰遜到一所監獄視察。近年積極減肥的他,似乎在英國脱歐前也未能功成。(路透社)

工黨的私心:大聯盟政府成虛想

可惜,明眼人一看便知郝爾彬此舉實是「私心作祟」的政治把戲,因此,英國政壇各界的回應都甚為負面。

首先,由一位「毫無領袖志向」的國會議員組成暫時性的「大聯盟政府」,實在比讓郝爾彬進入唐寧街10號首相府,穩妥得多。郝爾彬本人由於過度傾向左翼政策,連黨內也有諸如以副黨魁華德信(Tom Watson)為代表的勢力反對,而前者自70年代已是疑歐派,更難取信專心一志爭取留歐的議員。

雖然上一次英國能組成「大聯盟政府」已要追溯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時候,可是脱歐實屬二戰以來英國要面對的最大危機,只要工黨首肯,推舉諸如屬於保守黨的「下議院之父」(Father of the House)(即下議院服務時間最長的議員)祁淦禮(Ken Clarke)等元老組成「大聯盟政府」,必能服眾。

不過,郝爾彬本人卻非只以國家大局出發。第一,即使他阻止「無協議脱歐」的嘗試失敗,如果英國脱歐後陷入政府內部文件預估的「燃料、食物、藥物短缺」的情況,那也只是保守黨政府的錯,而工黨的「嘗試失敗」到時候在政治上更能得分。

郝爾彬只求執政大搞左翼政策,脱歐議題似非其心中首務。(路透社)

第二,如果他真能爭得各黨議員支持,組成大聯盟政府,挽英國於墮崖之緣,在人民的觀感上,功勞盡歸郝爾彬,除了能大大為工黨在提前大選中助威之外,更能一舉攻破自由民主黨本年以來的英國留歐派唯一代表形象,將可從後者手上奪回不少留歐選票。

如此計算之下,郝爾彬的提議,可算是立於不敗之地的方案,當然也就不必支持「大聯盟政府」了。

英國其他黨派,心裏明白郝爾彬的謀算,如果一心只求阻止「無協議脱歐」,也應該放下政治得失與個人恩怨的考量,去支持他的工黨臨時政府。

一些根本沒有執政志向的政黨,諸如蘇格蘭民族黨(SNP)、威爾斯黨(Plaid Cymru)與綠黨等,都支持郝爾彬的建議。然而,最為反對的,則毫不意外是最近重新振作的自由民主黨。後者的新黨魁斯温森(Jo Swinson),更說郝爾彬阻止脱歐的意志不可信,並指他的建議是「鬼扯」(nonsense)。

一心復興自由民主黨,甚至追過工黨成為第二大黨的斯温森。(路透社)

雖然斯温森及後軟化立場,表示願意與郝爾彬商談合作,與多位親歐派「料將叛黨」的保守黨議員表態一樣,不過這樣的「開放態度」其實也是希望向郝爾彬換取一些政治妥協的嘗試,最終成敗難料。

脱與不脱的不確定 乃英國經濟的最大壓力

「難料」二字,卻是脱歐對英國經濟的最大打擊。

英國經濟本年第二季收縮0.2%,為7年以來首次。有評論認為,這其實反映出英國廠商本年首季紛紛趕在原脱歐日(3月29日)前增加庫存,又準備好在第二季先減少生產,因此英國經濟在第二季的收縮,只是第一季增長過多的餘波而已。從這個角度來看,英國經濟在第三季似乎又將會回復增長,因為廠商又要趕在10月31日的脱歐大限前增加庫存。

在英國多佛港(Port of Dover),從來自法國的渡輪下來後,大貨車載貨駛往目的地。(路透社)

根據《泰晤士報》獲得的英國政府內部報告,對「及時制度」(just-in-time)供應鏈極其關鍵的橫跨英倫海峽陸路貨運貨車,有85%或未有準備好應付脱歐後的關税檢查。由此可見,這些廠商增加庫存的操作,實有必要。

然而,增加庫存的成本,完全是對脱歐「前景難料」所造成的無謂捐失。而這種無謂捐失,加上未來的不確定性,更使企業逐漸對進一步投資卻步:英國第二季的企業投資按季下跌0.5%,而建造業投資亦下跌1.3%。

其實,英國經濟的基本面依然正面。例如第二季的每週工資比去年同期增長達3.9%,新增職位達11.5萬個,而失業率也維持在3.9%的極低水平。可是,受到脱歐不確定性拖累,經濟前景實難樂觀。

政治掛帥 經濟難行

脱歐倒數中的英國,可算是全球政治壓抑經濟的縮影。在美國,有震盪全球經濟的中美貿易戰與朝令夕改的移民政策;在意大利,有內部爭執不斷的民粹聯盟政府;在日本,有對韓國因歷史原因翻起的限制關鍵原料出口政策;在阿根廷,有經濟政策不明的裴隆主義(Peronism)政客重新上台的威脅等等。

如此種種,在全球貨幣寬鬆的環境下,使得投資者有錢不敢投,都投往極度安全的資產,導致德國國債處於負息率;黃金、日元、瑞士法郎等避險貨幣匯價上升;美國國債出現息率倒掛等等現象。

根據由史丹福大學、芝加哥大學等經濟學者創辦的「經濟政策不確定性指數」,自指數在1997年開始進行統計以來,全球的不確定性自去年底以來兩次創下史上新高。可見今天政治的不穩如何壓抑經濟。

如果各國政客只為意識形態之爭、大國爭霸、政權競奪、面子問題,甚至個人恩怨等在政治上司空見慣的戲碼,而拒絕走一條較為務實的道路的話,這個「前景難料」與不確定性對於全球各國經濟的壓力只會不斷加重。如果最終引來全球性的經濟衰退,其對政治階層的衝擊也許會比2008年金融海嘯後更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