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顯龍前後不一:中國與新加坡關係之變

撰文:徐秋夢
出版:更新:

「親仁善鄰,國之寶也。」這是《左傳·隱公六年》中描述周邊外交對維護國度平安重要性的語句。對中國外交而言,周邊鄰國也一直是優先方向。
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上台之後,從南海糾紛、中印洞朗對峙,到中朝關係,北京與各大友邦的關係經歷了不小的變化。
其中,中國與新加坡的關係之變尤為值得關注。

新加坡總理李顯龍8月18日晚上發表2019年國慶群眾大會演說,並提到了中美貿易戰。他認為包括新加坡在內,任何國家都不應(在中美之間)選邊站。

李顯龍認為,美國須努力與中國建立有建設性的雙邊關係,並認識到阻止後者的崛起「既不可能也不明智」,而中國作為全球大國,也「應為其他國家着想,並考慮它們的利益及看法」。

中美貿易戰開打之後,李顯龍就多次在公開場合談及中美。比如5月31日的香格里拉對話會上,李顯龍說,以美國為首的各國也要去適應一個更具影響力的中國大陸,並接受其會繼續壯大的事實,硬去阻擋更非明智之舉。同時也提醒中國須以克制的方式展現實力,並按照國際規範行事。

還有6月24日,李顯龍在接受日本經濟新聞採訪時表示,明確表示「歡迎」中國將來也加入不包括美國的11國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協定(TPP)。

6月29的日本大阪二十國集團首腦(G20)峰會之時,李顯龍又希望中美重啟開啟談判,並他多次強調新加坡不願在中美之間選邊站的意願。

李顯龍的表態顯示出其在中美兩強競逐下的國際社會中,不願偏袒任何一方的中立立場,一方面呼籲各國正面看待中國大陸的成長;同時也要求大陸應該融入世界體系。

值得注意的是,他的態度明顯與此前有着較大的差別。此前2016年,李顯龍訪美期間就曾表示,希望美國繼續維持在亞太不可或缺的領導地位,所有東盟國家熱烈歡迎美國向亞太再平衡。

新加坡前外交高官還曾公開質疑中國與部分東南亞國家就南海問題達成的共識,並妄稱中國干涉東盟內政,向東盟國家施壓。新加坡外長還在東盟外長會議上單獨發表聲明,對中國近期在南海的進展表示嚴重擔憂。

綜上看,新加坡在中美之間,前後出現了巨大的變化。為何新加坡會有如此變化?

首先是這是新加坡調整後的結果。新加坡是最先見證看着中國成長的國家之一。對於中國的崛起和強大,新加坡的不適應和不擔憂並不比美國和其他西方國家少。

新加坡雖是蕞爾小國,但亦是東盟成員國中唯一的發達國家,可說是亞洲及國際上「發展典範」之一。新加坡也曾是中國的「老師」,中共前領導人鄧小平1978年在訪問新加坡時對其繁榮程度感到吃驚。還在1992年發表了「南方講話」,鼓勵中共幹部「要向世界學習,特別要向新加坡學習」。

40年的發展,中國的經濟和國際角色出現了巨大的變化,北京對新加坡的定位也隨之發生改變。新加坡不再是中國學習的「榜樣」,而是重要的夥伴和友邦,新加坡顯然無法立即接受這樣新的相處模式。

李顯龍前期在南海和中美之間搖擺不定的變化,其實就是顯示出了新加坡在對待中國崛起的糾結和不適應。

經過幾年的適應期,從李顯龍近期的表態可以確定,新加坡正在適應與中國的相處模式。李顯龍提醒美國接受中國「強大」的表態,不僅是對各個國家的友情提示,事實上更像是新加坡自己的經驗之談。

其次,李顯龍的變化除了有自己的原因,也有中國和美國的因素。李顯龍此前的搖擺,也有着對美國的期望。此前李顯龍一直希望美國能夠重回亞太。然而,特朗普的上台打破了李顯龍的「構想」。特朗普(Donald Trump)上台之初退出TPP,鮮少用南海問題發難北京。相比重返亞洲,特朗普更關係「讓美國再次偉大」與各國在貿易問題上談判、發動貿易戰。

新加坡本身是一個城市國家,其國土面積和人口使得它的發展面臨一些先天的不足,多邊貿易是其經濟發展的重要助推器,這顯然與美國奉行的「單邊主義」並不相符。特朗普的舉動讓新加坡「心寒」。李顯龍不僅多次公開支持「多邊主義」,更警告美國:「中美貿易戰將會給世界帶來災難」。

這一廂美國與新加坡的感情在「變淡」,中國卻在積極拉近與東盟國家的關係,北京一直把東盟放在對外合作議程的首頁,視東盟為周邊外交優先方向和「一帶一路」建設重點地區。南海問題經趨於平穩後,中國與東盟的關係發展神速。

如今,中菲兩國開始就南海「共同開發」展開討論,「南海行為準則」單一磋商文本草案已經形成,各大聲索國也鮮少在南海問題上向中國發難,更積極推動與中國「一帶一路」的合作。

中國周邊外交的積極姿態已經有所成效,而特朗普的舉措也讓新加坡認清依靠如今的美國並非良策,若再與中國「疏遠」,對新加坡發展並無益處。

根據國際形勢的變化,適時地調整對外政策,以便繼續遊走於大國之間:新加坡是小國,卻能在國際間有力的生存,這與其政府在處理大國關係時展現的智慧有莫大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