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登月失敗的美國責任 特朗普重返月球的夢醒時分

撰文:唐曉東
出版:更新:

當地時間9月7日,印度空間研究組織(ISRO)的「月船二號」(Chandrayaan 2)探測器投放的「維克拉姆」號登月艙在月球軌道上空失聯。
這意味着「月船二號」的月球探索使命已失敗了。以總理莫迪(Narendra Modi)為首的印度各界人士都不免扼腕歎息。

但對熟悉印度航天界的很多人來說,「月船二號」做的已經夠多夠好,它實現了印度超低成本深空天體探索從飛掠,到入軌,再到硬着陸(即撞擊)的突破與飛躍。更不用說「維克拉姆」登月艙的失控與美國航空航天局(NASA)提供的深空網絡通信有很大關係。只不過印度探測器的墜毀,可能暫時難以讓以特朗普(Donald Trump)、彭斯(Mike Pence)為首的華盛頓官僚們從重返月球的美夢中醒來。

當地時間凌晨1點52分時,隨着NASA深空網絡馬德里站與印度月球艙通信中斷,印方就很難再行控制登陸艙發動機的入軌動作了。此後,登陸艙就墜毀在月面上。

考慮到NASA近兩年在印度、以色列月球探索領域上的「合作」,以及兩國登月探測器最終的失敗,外界更會想到另一個問題:比起探究印度、以色列等國航天能力的真實水平,積極「幫助」相關國家探月的美國又扮演了什麼角色?

其實,這場登月行動從某種意義上來看,可能仍是美國為「重返月球」,利用「盟友」展開的一系列實驗活動。也就在「月船2號」升空後,外界就都指出,在該探測器於9月7日在月球南部軟着陸期間,NASA將為「月球2號」提供深空網絡以支持其任務通訊系統,並「期待其對月球南部的探索」。來自新德里濃墨重彩的宣傳,也成功地掩蓋了這些細節。

的確,「月船2號」的核心機件是印度在印、俄合作破裂後於2013年1月開始獨立研發的。但印方的深空測控也從這個時候開始求助美國。譬如印度2013年11月發射,並在2014年入軌的「火星軌道探測器」(即「曼加里安號」)就是在2013年10月確定得到NASA深空網絡支持的:美方的馬德里、堪培拉與金石天文台三個觀測站為印方提供全球測控。

作為特朗普身邊頭號親隨的彭斯,這位美國副總統已經在2019年內多次讓美國航空、航天業界人士因登月、太空軍等安排而心驚肉跳了。(新華社)

印度火星探測器的成功讓NASA發現了印度的可能性,也看到了印度航天業帶來的甜頭。美方發現,利用印度總價值7,300萬美元的火星開發計劃,以及大批甘於在低工資、高強度狀態下工作的科學家,NASA可以取得一些有價值的研究成果。

這些成果,美國的衛星和探測器可以做,但花的錢就要多很多:也就在2014年,NASA的「火星大氣與揮發物演化任務」(MAVEN)衛星也抵達火星,但美國衛星的造價就達到了6.71億美元。

面對美國航天經費也相當緊張的局面,以及特朗普政權在2019年後逐漸談及的「重返月球」等口號,在2019年時拿到了219億美元預算的NASA就要在未來的「獵戶座飛船」、「月神一號(Artemis I)登月計劃」(即前「探索任務一號」)等項目上算好帳。

儘管深空載人探索分得的開發預算約有107億美元之多。但NASA用於研發運載火箭和飛船的預算都被裁減了:前者預算削減了3.75億美元,後者也削減了1億美元左右。這讓美方不得不計劃轉投商業火箭來滿足項目需求。至於美方用於繞行月球軌道,投放登月探測器的「深空門戶」空間站計劃,到2019年3月仍只有加拿大明確參與意願。

新德里方面深知,探測器也許可以出現失誤或故障,但載人航天不可以怠慢,這讓莫迪在未來的「天舟」計劃上選擇俄羅斯幫助。(視覺中國)

當下,NASA自己只有在2028年登陸月球的把握,而彭斯等人卻建議美國在2024年前重返月球,面對特朗普當局大砍美國航空航天預算的局面,美方也不得不在削減開支之下多想些辦法。而利用他國探測器來檢測自身探月技術的可靠性,就變成了某種經濟的選擇。

事實上,美國在探月領域的急迫要求可能已經讓NASA的科學家們有些不顧一切。也就在2019年初,中國嫦娥4號探測器落月前,美方甚至向中方索要中國嫦娥四號探測器的軌道數據,以便檢測落月情況。

雖然中方曾稱,嫦娥4號探測器的月背中繼衛星「鵲橋號」未來或可幫助他國衛星完成月背探索使命,但就當前全球的深空探索能力,以及中美間瞠目相見的現狀來看,這恐怕更像是某種客套話。

而今,急於在2024年重返月球的NASA終究沒有成功幫助印度登月,這也是可以理解的,它的失誤更多展示了美方因急躁而產生的不可靠一面。在全球貿易戰風潮以及大選季節讓華盛頓官僚逼迫NASA在2024年重新登月前,這種風波可能還會繼續。至於印度,他可能就會轉投俄羅斯,令其幫忙介入其「天舟」(Gaganyaan)載人飛船計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