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美貿易協議能否成為中美「小協議」藍本?

撰文:葉德豪
出版:更新:

「這協議對我們的農夫來說簡直是遊戲規則的巨變!」「在未來幾個月,我們會繼續談判以在餘下的領域中達成最終非常全面的協議。我們正在為一些很大很大的事情努力。」特朗普周一(10月7日)在日美貿易協議的簽署儀式上如是說。適逢中國國務院副總理劉鶴將於周四、五(10月10日、11日)一連兩日訪美進行新一輪貿易談判,同一番話會否出現在中美貿易的「小協議」上?

中美貿易談判正要進入第13輪,外界早已放棄對中美貿易全面停戰的遐想,退一步展望中美暫時停止關稅戰升級,達成一個「小協議」,讓雙方都能緩一緩。

不過,美方表態依然是一如以往的含糊不清。白宮經濟顧問庫德洛(Larry Kudlow)周一指美方對「短期」或「長期」的協議都「持開放態度」;然而,同一天,特朗普卻說「我比較想要大協議」,而被問及談判進展的可能時,他更說「我想,也許吧。誰知道?不過我覺得不太可能」。

由於日美貿易協議的核心,只是「放寬美國農產品進口」換取「美國不增加汽車關稅」,與中美小協議的背後邏輯甚為相似,因此日美協議很可能會是中美協議的藍本。

特朗普親身見證日美貿易協議的簽署。日方代表為日本駐美大使杉山晉輔,而美方代表則為美國貿易代表萊特希澤(Robert Lighthizer)(路透社)

↓↓↓更多日美關係的相片,請點擊放大觀看:

+3

日美協議「急就章」

其實,這一份日美貿易協議,看起來就是一個「急就章」達成結果的協議。首先,日方對美方的放寬,主要集中在農產品和食品之上,例如芝士、牛肉、豬肉等美國商品都會獲得循序漸進的關稅減免,而且這些待遇與美國退出前的《跨太平洋夥伴協定》(TPP)相同。因此,外界普遍認為這協議的重點,在於為TPP落實後的美國農民恢復原來在日本市場的競爭力。

不過,這一些細節之上,美國農民其實並沒有得到原來TPP將帶來的利益。例如牛油、米、大麥等都沒有得到與原來TPP同等的待遇,相信是源於日本農業界的反對,以及各種配額制度的複雜性因而未及處理。

在美方對日方的放寬上,則全是小恩小惠,例如對總值4,000萬美元的日本農產品,以及諸如單車、樂器及一些機械工具提供關稅減免(後者或有助安培晉三維繫部份鄉鎮區域的支持)。而在日本最為關心的汽車關稅上,美方則維持原有的2.5%(相較之下,日本現無對美國汽車徵收關稅)。

唯一看起來較為完整的協議內容,只在電子貿易一個項目之上。日美雙方同意禁止向虛擬電子產品徵收關稅,達成無障礙跨境數據流通的安排,又禁止數據在地化的要求。如此種種,與《美墨加協議》(USMCA)的相關內容極具相似,被外界認為是在TPP之上的唯一進步。

中美之間的小協議,會否走上這一條日美協議之路?

中美與日美的不可比性

在貿易之上,中美與日美確實甚為相似:雙方都有對美巨額順差;雙方都被美國批評為不開放市場,而且其不開放的模式也慣常是非直接的——例如美國就一直批評日本雖無汽車關稅,卻靠環保、安全等規管讓美國汽車難以打入日本市場。

然而,在特朗普的「美國第一」(America First)旗幟之下,中美與日美關係終究有本質上的不同。前者基本上是被看成意識形態層面落在各個實務範疇之上的對抗,後者則只是盟友之間的局部衝突。

遠的不說,美方在周一就低調的將包括海康威視在內的28家中國企業或機構加進其「實體清單」之上,禁止美國企業向它們提供科技產品。美方口中的原因是這些企業涉及對穆斯林少數族群的高科技監控、隨意拘禁、人權侵犯等等,不過觀乎美方官員同時透過《金融時報》向外發放擬向華為的5G技術對手,如諾基亞等,提供貸款支持它們的競爭,就可知道美方的用心。

在公布新實體清單之時,美方強調此與中美貿易談判無關。此話其實無錯,因為中美雙方在貿易之外的可能衝突點甚多,即使貿易爭端能得以緩解,其他對抗也陸續有來。

雖然在此等局面之下,中方依然願意釋出善意,向美國大手購買農產品——根據美國商務局統計,中國在8月已向美國購入價值15億美元的農產品,為2018年1月以來最多;而單在9月的最後一個星期,中方亦已購入超過150萬噸的美國大豆——不過美國堅持在貿易範疇以外,或以貿易理由以外的理由,繼續進行對抗性的政策,也對小協議之達成構成威脅。

說到底,在此等中美關係格局之下,能像日美協議般談成一個小協議,而雙方也繼續試圖在談判桌上解決部份問題,已經是最理想的出路。一個急就章達成的小協議,雖然無解貿易矛盾,但至少會帶來一個難得的正面訊息,讓精神緊繃的市場舒一口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