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貿易戰】正在重構的中國農業供應鏈

撰文:茅岳霖
出版:更新:

截至華盛頓時間12月11日,有關當前中美第一階段貿易談判進展的看法仍在華盛頓引發爭吵。

隨着美國總統特朗普(Donald Trump)的女婿,白宮高級顧問庫什納(Jared Kushner)12月9日出面定調,稱兩國正朝着好的方向發展,此前美國貿易代表萊特希澤(Robert Lighthizer)和財長姆努欽(Steven Mnuchin)的談判工作也由此呈現了些許效果。

但白宮歷經一年多談判,卻尤未能給美國農業資本家打開中國市場的局面,仍令讓分析人士不安。由於中國似乎已找到了在局部環境下撇開美國,重建供應鏈的手段,特朗普(Donald Trump)當局能給美國爭取多少空間就成了一大問題。它不僅體現在大豆產業上,也覆蓋了豬肉、牛肉、水果等其他產品。

面對美國大豆對華出口由2016年時佔美國大豆出口總量的62.3%,下降到2018年的17.9%的局面,特朗普當局是很希望做出點成績的。

遺憾的是,美國農業資本家似乎從美國發動貿易糾紛之初,就失去了他們在中國的市場份額。而今,中國在2019年內更於貿易對峙延續之際,找到了新的長期供貨方。到2019年末,在美國最關心的大豆交易問題上,中國便已把目光基本轉向了巴西和阿根廷。

根據美國出口商的數據顯示,中國進口商固然已在12月9日預訂購買了30萬噸美國大豆,在6日時,中國政府還豁免了對總計100萬噸美國大豆、豬肉的懲罰性加徵關税。但這批貨物的份額比起常規採購已相差甚遠:也就在11月,巴西就向中國輸出了大約485萬噸的大豆,這一份額約佔該國當月輸出大豆的94%。

中國進口大豆從2017年到2019年的變化,讓外界清楚地觀察到了貿易戰的最直觀影響,這也讓美國農業資本家成為最突出的受害者。(視覺中國)

事實上,中國已經在2019至2020年度的農產品採購過程中加大了對阿根廷、巴西大豆的採購力度。美國ADM、嘉吉等大型跨國糧企也依靠深耕當地市場,藉此大發利市。

儘管巴西農業界擔心,中國和美國如達成貿易協議,那麼2019至2020作物年度巴西對中國的大豆出口可能會從上一年度的6,600萬噸降至5,300萬噸,但總的來說,美國大豆產業已經難以從中國取得多於2017至2018年度的3,258萬噸的市場份額。

即便加上此前協議承諾的「1,000萬噸」,其總量也不會多於2,000萬噸.以至於有分析人士懷疑特朗普在12月2日對巴西、阿根廷發動的關税戰恐怕就與兩國對華輸出大豆有關。

非洲豬瘟雖然導致中國市場的豬肉價格暴漲,但中國對含有萊克多巴胺(即瘦肉精)等藥物的美國豬肉也同樣敬而遠之,這使得中國不僅選擇從丹麥等國購買生鮮豬肉(圖為丹麥「皇冠」牌豬肉),更嘗試從南美、大洋洲國家購買牛羊肉,以此調整供應鏈結構。(視覺中國)

當然,中國農業在2019年度遭遇了非洲豬瘟的侵襲,這場席捲亞歐大陸的風波不僅導致了中國的養殖業可能不需要更多大豆用以加工為飼料用豆粕。也讓中國開始調整農業供應鏈,轉而以進口牛、羊肉來填補豬肉留下的空缺,譬如中國2019年上半年牛肉進口量比去年同期增長了50%以上。但這些市場空間同樣沒有美國企業的份額:曾在2017年6月重返中國市場的美國牛肉恰恰仍在被打擊的範圍之內。

目前,中國主要還是從阿根廷等南美國家進口牛肉,但從2019年上半年開始,中國又把新西蘭納入到了自己的採購清單中。根據新西蘭肉類行業協會數據顯示,在2019年4月,新西蘭約有36%的輸出紅肉(即豬肉之外的其他肉類)是銷往中國的。

在2019年下半年,新西蘭已經把中國視為其牛羊肉及乳製品的最大市場。到11月4日,隨着中、新正式結束兩國之間的自由貿易協定升級談判,雙方正在繼續開拓乳製品、木材、肉類、水產品和水果的市場空間。(視覺中國)

到當年9月,新西蘭對中國的頂級牛肉出口已增長了70%,中國已成為新西蘭牛肉出口的第一大目的地。與此同時,中國還成了新西蘭羊肉出口的第一大目的地。加之中、新兩國還在11月4日完成了自貿協定升級談判,進而大力開拓乳製品、木材、肉類、水產品和水果的市場空間,這種局面無疑會讓美國農業界更為不快。

此前,美國農業部已加大力度,開始從2019年9月後對自2018年第二季度以來受損的美國農業界繼續發放總額約160億美元的補貼。但該國的農業資本家以及同樣因貿易戰受損的其他產業人士想來也不會坐視繼續喪失中國市場的潛在風險。

可以想象,在華盛頓仍有鼓吹「脱鈎」(decoupling)之聲,美國跨國公司卻仍能因為調整供應鏈佈局而大發利市之際,面對2020年大選的特朗普想必也會在時局之下,通過權衡政治與經濟利益,做出些符合其身份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