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美新年爆發口水戰 文在寅究竟有多難

撰文:徐秋夢
出版:更新:

1月25日,韓國也即將迎來舊曆新年。雖然臨近節日,但韓國總統文在寅的日子卻並不好過。
1月20日,文在寅政府被報道正準備方案,擬開放韓國公民經「第三國」赴朝鮮旅遊,該報道也隨即引發美韓政府的口水戰。

美國駐韓大使哈里斯(Harry Binkley Harris)立即回應,這項計劃須經過和美國諮商。隨後,青瓦台公開抨擊哈里斯,他的發言「非常不恰當」。對此情況,不少韓媒指出韓美關係「陷入寒冷戰線」。

自文在寅從2018年初平昌冬奧會開幕式上與金正恩胞妹金與正破冰握手,到兩次同金正恩板門店會晤,再到9月的平壤之行,這是文在寅的「高光時刻」,但2019年以來,不可不謂是「高開低走」。

文在寅政府對緩和朝鮮半島的局勢起到了關鍵作用。在美朝雙方騎虎難下,而又迫切需要破局的時候,文在寅恰好給雙方提供了台階,這位「中間人」開創性地試圖通過外交和政治的方式解決朝核問題,是需要膽識和信念的。

同樣不可否認的是,從半島的權力結構來說,韓國並不具有自主性。不僅朝鮮一直沒有將韓國視為獨立一方,在美朝首腦會晤之後,文在寅一直努力撮合美朝領導人會晤,但朝鮮多次強調由美朝雙方進行無核化談判,批評韓國過多參與。這既是基於金正恩對內的宣傳需要,也與事關實情——韓國在美朝談判過程中,確實僅能發揮「搭台階」的作用,僅此而已。

而後,越南河內峰會無果而終,美朝關係雖然迎來關鍵轉折,卻再度迎來僵持期,聯合國對朝制裁也依舊存在,這讓文在寅的「新北方政策」只能落於紙面。

嚴苛一點講,原本「新北方政策」便與美韓同盟關係存在難以兼容的矛盾,原本2018年難得撬動的半島結構變化,依舊未能讓文在寅藉此久居「朝核外交」舞台中央。

與此同時,文在寅在面對美國時,終歸還是缺乏本錢。2018年聯大會議期間文在寅與美國總統特朗普(Donald Trump)簽訂了新版《美韓自由貿易協定》,原本試圖以此換取美國信任,但事與願違。不僅連朝韓之間勘查鐵路線路都需要得到美國的首肯,美國更修改了美韓防務經費的磋商機制,要求韓方2020年支付駐韓美軍費用是目前的5倍之高,乃至引發大規模韓國民眾示威遊行。

這樣的示威遊行是否會被發酵還不可知,畢竟對於文在寅政府來說,在野的保守派一直虎視眈眈。

2019年9月,文在寅任命自己的心腹大將、向來高調批評權貴的前總統府民政首席秘書官曹國出任法務部長,但考慮到曹國夫人和女兒各有醜聞纏身,曹國也因而成為輿論集中攻擊的對象。10月3日,首爾光化門、鐘路一帶約數十萬人的反對遊行集會。隨後,韓國檢方罕見地「繞過」文在寅,突擊搜查曹國的私人住宅,行為明顯是項莊舞劍,意在沛公。《韓國經濟》認為,「曹國事件」超越了韓國政治圈的對決,引發了極端社會分裂現象。

上有政敵,下有民怨。原本以朝核外交撬動半島格局,以此來拓展韓國外交、經濟的空間,文在寅這個構想是有非常大的想象空間的,但走到如今,面臨美朝問題的國際政治現實,以及韓國國內根深蒂固的保守反對派勢力,文在寅着實有些力困筋乏。

更何況,在過去兩年以中美為代表的全球貿易戰中,高度依賴外貿的韓國還是被衝擊最大的國家之一。韓國2019年6月出口按年下滑13.5%,連續第七個月下滑,創下2016年初以來最大降幅。2019年7月,韓國政府預計當年出口將萎縮5%,將全年國內生產總值(GDP)增速預期下調至2.4%至2.5%。

至於韓國因「強徵勞工風波」而與日本之間產生的政治危機,也令日本半導體行業對韓國採取「精準攻擊」,電子產業雖然是韓國的強勢產業,面對掌握產業上游的日本,卻沒有還手之力。

這些事件的傳導效應皆已經進入韓國社會。

雪上加霜的是,韓國國家命脈很大程度上受三星、樂天等幾大家族所把持,資本追逐和家族利益凌駕於國家利益和民族利益之上,大財閥家人常有肆意妄為的情況,民間縱使對此多有不滿,卻無法改變現況。而今日分身無力的文在寅更沒有硬實力去挑戰這股勢力,且還愈發成為各財閥攻擊的對象。

文在寅如今就像戴着鐐銬跳舞,沒有時間好好佈局,沒有力量去挑戰「不可能」。

從「明知不可為而為之」這點來講,文在寅是個很有風骨的人,但是他的結局或許已經註定。冥冥之中,或是敗於性格,或是錯過了戰略節點,或是時不我與,又或者只是挑戰過於艱巨,實非短短5年一屆總統任期所能解決。

可是事到如今又能說什麼呢?文在寅是個好人,但太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