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超3萬億超強經濟刺激為何失效?

撰文:吳迪
出版:更新:

新冠病毒肺炎疫情(COVID-19)之下,各國經濟受影響情況嚴重,在高度依賴「零工經濟」(gig economy)的美國,諸如酒吧、餐廳、咖啡廳等提供關鍵就業的中小企業首當其衝。

為此,特朗普(Donald Trump)政府於3月頒出的2.2萬億美元救市計劃之餘,在4月下旬再次簽署一項總額4,840億美元的援助法案。這是美國國會為應對新冠病毒疫情通過的第四項援助法案,旨在增加對小企業貸款項目、醫院和新冠病毒檢測機構的撥款。新法案讓美國聯邦政府針對新冠病毒疫情的救濟支出超過3萬億美元——然而在公布十多日後,從各界反饋情況來看,龐大的救濟所帶來的效果卻並不盡如人意。

包括巴克萊(Barclays)在內的不少金融結構已經暗示,美國政府的救助計劃不如預期有效。特別對於此番政府比較着力的中小企業來說,包括此次4,840億美元的援助法案,以及上個月宣布的針對小企業的「薪水保護計劃」(PPP,3,490億美元可免除貸款),原本應該為中小企業帶來迫切需要的生機,結果卻相去甚遠。

綜合媒體報道,在3月頒布的2.2萬億救市計劃中,涉及小企業的3,490億美元救助資金在開放申請後僅13日就被支領一空。在向共計4,975家企業發放的170萬筆貸款中,約有74%的貸款項目低於15萬美元。然而,根據小企業自行報告的數據統計,92%的申請者從該項目中一無所獲。

另據一個由哥倫比亞大學法律系學生組織,並參與了薪酬保護計劃的公益項目來看,大多數企業主很早便申請了貸款,但都沒有成功,等到再次申請,卻被告知貸款額度用盡。這種給人以希望,最終卻無法提供幫助的情況,也在令沮喪和絕望不斷累積。

美國聯邦政府今次在中小企業上投入的規模之大前所未有,出發點也是好的。可是,該計劃最終卻復現了美國經濟當中存在的許多不公平現象,即使從設計上直擊要害,卻依舊令大型連鎖企業和中型企業更為受益。這是為什麼?

問題根源當然是在於實踐和落地層面,美國缺乏將政府支援導入中小型企業的渠道和工具。

4月,洛杉磯,失業的美國青年在街頭為過往車輛提供簡易擋風玻璃清潔服務,賺取小費。(Getty)

其一,正如《被自由市場規則奪走的美國企業救命錢》一文所指出,由美國小企業管理局(SBA)擔保,由美國各大商業銀行提供的,總額3,490億美元的PPP救助貸款,不僅在相關法案中留下了「酒店和餐飲業中,有一個以上實體經營場所的企業,只要每個場所僱員不超過500人,也適用申領」的漏洞,還規定聯盟內「加盟經驗」(affiliate)的企業實體可以作為單獨貸款人申領款項,這使得大型企業集團與可以藉此名正言順地領取用於小企業紓困的貸款。

同時,值得注意的是,法案中將所有員工人數少於500人的企業歸為一類,讓它們在「先到先得」的競爭中相互較量。其中就不乏類似Potbelly和Ruth's Chris Steak House這些連鎖餐廳優先得到貸款。其實對於這些相對規模更大的企業來說,還有很多其他選擇,比如美聯儲針對中小企業的6,000億美元鄉鎮(Main Street)貸款計劃。

其次,該計劃過於依賴銀行,由其自行決定該向哪家企業提供幫助。從銀行操作角度,與銀行長期有業務往來、有大量可擔保資產的大型、中型企業,得以進入快速通道,其中一些企業在不到24小時內就獲得了巨額救助貸款。在美國的自由市場體系下,銀行並非公益機構,也是要盈利的。即便有小企業管理局擔保,中型和大型企業依舊是更好的放款對象。

事實上,美國政府本應該考慮讓Intuit、PayPal、Square等金融科技公司與小企業管理局合作,這些公司並不完美,但與大銀行不同,小客戶更容易從這些平台獲批貸款,這些平台也有更多幫助小客戶的天然動機。

該計劃的第三個主要缺陷是,與失業救濟的界限不明。小企業不應該為了獲得救助而解僱員工。是否應該允許小企業減少工資支出、增加其他項目開支以保持償債能力,給他們更多時間來使用這筆資金,這些都是值得考慮的。要懂得「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的道理。

美國政府應對2008年金融危機時,便曾遭遇無法將援助導入小企業的難題。當時也因此引發眾怒。(Getty)

綜合而論,美國政府針對中小企業的援助方案原本就存在缺陷,沒能按預期投放資金,白宮在此基礎上進一步為之注入4,840億美元,這是非常不明智的。

歷史可以為鑒,回望2008年,當時美國國家財政紓困和緊急援助便大比例地流向了富人和背景深厚之人,由此引發眾怒,引發了而後的「佔領華爾街」運動,乃至「茶黨運動」等民粹浪潮。如今,美國4月份非農就業人數將減少至少2,000萬以上,創下歷史記錄。還有非常多的家庭和個人無法領取到救濟資金。對家庭和個人儲蓄水平極低的美國而言,失業就意味着社會動蕩。

再危言聳聽一些地講,如此大規模的失業、貧富差距和政府治理失效,往往會在內帶來族群衝突,在外帶來戰爭與衝突。

對習慣了看資產負債表的美國政界商界決策者而言,如何在應對這次疫情挑戰時做好基層工作,將是一場影響美國乃至全球的硬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