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察】從黨媒《人民日報》兩則漫畫說起

撰文:泉野
出版:更新:

近來,「港版國安法」出台,引起海內外各方關注,而美國國內騷亂持續,美國警方及總統特朗普受到多方批評。內地媒體對兩者都進行了廣泛報導,內地網民對兩者也極為關注。
《多維新聞》今天(2日)發表了題為《從中共最高黨報<人民日報>兩則漫畫說起》的評論文章,文章指無論「港版國安法」出台還是美國騷亂,都有相當複雜背景,不應以簡化觀點看待,同時亦不應容忍暴力違法行為。

連日來,因應於新聞熱點需要,中共最高黨報《人民日報》通過法人微博發布了幾張漫畫,其中有兩張尤其引人關注。

一張發布於5月26日晚間,作為「人民鋭評」的搭配——漫畫命名為「是時候滅蟲了」,且特意用了繁體字。漫畫中,一個碩大的手握着寫有「香港國安法」的滅蟲器,被滅的,分別是身披綠甲的蔡英文、驚慌失措的黎智英以及從旁煽風點火的美國國務卿蓬佩奧。

《人民日報》連日來發表幾則漫畫,回應當下熱點事件。(微博@人民日報)

漫畫之外,《人民日報》亦寫道:「台灣民進黨當局沒有威脅制裁香港的本錢,不可能影響國安立法的進程。蔡英文的種種表演 ,不過是又一次蹭熱點、博眼球的醜劇,是繼續利用香港局勢進行政治操弄的陰謀。說到底,蔡英文這兩面三刀的拙劣『把戲』絕無可能得逞,只是螳臂當車、自不量力,只會貽笑大方、自取其辱。」

另一張發布於6月1日晚間,這一次,漫畫是絕對的主角,「美國的人權之下」幾個字只是輔助。在漫畫正中,是諾大的代表美國精神的自由女神像,而在自由女神像之下,卻是那個被美國警察暴力執法致死的非裔美國人弗洛伊德(George Floyd),以及四面八方洶湧而來的怒火與抗議。美國的人權之下是什麼?《人民日報》用這則漫畫給出的回答是:種族主義以及隨時一觸即發的大規模抗議浪潮。

屁股決定腦袋,以《人民日報》的定位來看, 推出這兩則漫畫並不意外,而且微博本身針對的受眾,就是內地民眾。這兩則漫畫,不僅符合內地民眾「是時候給香港點顏色看看了」、「不能再慣着香港了」、「武統台灣」的心理期待,也迎合了人們的因疫情、台海、香港等問題被一再推高的反美情緒。所以,當蔡英文、黎智英、蓬佩奧成了「蟲子」,北京只需要輕輕一壓滅蟲器,便可以將這些分離勢力消滅掉,何其解氣!當美國爆發了半個世紀以來最嚴重的暴力騷亂,昔日那些用來圍堵中國的自由、人權、民主等口號,不僅成了絕妙的反諷,而且面對打砸搶燒等暴力的雙標更是暴露於廣場中央,何其打臉!

6月1日,新華國際官方微博刊發美國示威新聞,題為「怒與火讓全美淪為戰區, 特朗普躲入地下室」。(微博@新華國際)

如果漫畫只是為了迎合民眾的心理期待和反美情緒,那目的顯然已經達到了,這一點從這兩條微博的轉發量和點贊量可以看出來。但作為最高黨報的《人民日報》,目的理應不限於此,格局也不應限於此。而且格局之外,這兩則漫畫所呈現的該報對於香港問題、美國問題的理解,也是隻知其表不知其裏。

先來看第一則漫畫對於香港問題的理解。自去年反修例風波爆發以來,很多人都試圖搞清楚一個源頭性的問題,那就是香港究竟是如何一步步到這地步的?這其中固然有外部力量,比如《人民日報》漫畫中呈現的美國和台灣的介入,也有黎智英等鼓譟與借題發揮,但這些因素之外,最重要的還是香港自迴歸以來一直未能引起重視的深層次結構矛盾。而深層次矛盾背後的責任人,既有特區政府,也有建制派、泛民,以及涉港機構和北京。

香港反修例風波成為北京出手訂立「港版國安法」的最大誘因。(Reuters)

具體到這一次「港版國安法」的推出,針對的是香港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所以面向的也只是極少數人,也即分裂國家、顛覆國家政權、組織實施恐怖活動以及外部勢力干預。但「港版國安法」是否真能如《人民日報》漫畫所描繪的那樣,那隻碩大的手只需要輕輕一按就能消滅掉港獨勢力,同時讓盤踞在其周圍的台灣和美國聞風喪膽而逃?但凡對香港問題有所了解,都不會如此樂觀。

一方面,「港版國安法」目前還停留在法律條文階段,具體到實操層面,勢必會有很多問題出現,內地與香港之間在司法層面的巨大差異之外,還有執法慣性的問題,所以註定了「港版國安法」不會一蹴而就,想想看「銅鑼灣書店」、劉曉波事件,就不難想到具體在操作層面可能面臨的矛盾;另一方面,中美結構性衝突已經在疫情這一催化劑的影響下徹底公開化,香港再怎麼樣,也是一枚可以利用的棋子,所以就算「港版國安法」訂立了,美國不僅不會就此收手,反倒會盡可能加重這一籌碼的分量,進行最後一搏。特朗普上周在記者會的表態,足以說明問題。至於台灣,雖然心底裏明知老大哥美國越來越靠不住,但除了繼續騙自己,繼續裝睡,還能做什麼呢?畢竟兩害相權取其輕,比起美國這一「害」,中共這一「害」,在蔡英文看來更不可忍受、不可接受。

而對於「港版國安法」與香港深層次矛盾的關係,主管港澳事務的國務院副總理韓正在會見港區代表時曾表示,香港有很多深層次的經濟民生問題要解決,也必須解決,「但解決這有個前提是什麼?要有個安定的社會環境,沒有安定的社會環境,很多問題就提不上議事日程,就沒有辦法在社會進行共同討論,形成共識。」言外之意是,香港因為沒有穩定的社會環境,所以才沒有辦法進行深層次結構改革。但反過來問:香港不正是因為一直以來沒有進行深層次結構改革,才一步步淪落至此嗎?如此看來,「因」與「果」,在泛政治化的香港,早已不再涇渭分明,所以《人民日報》那則漫畫單向度呈現的「正義」與「邪惡」,註定解釋不清楚香港問題。

5月29日,美國明尼蘇達,被焚毀的汽車。(AP)

再看第二則漫畫對於美國問題的理解。時下,疫情之外,美國正在被一場突如其來且迅速蔓延開來的暴力騷亂所困,不少人第一時間將其稱為「美國之春」。按照《人民日報》那則「美國的人權之下」的漫畫所述,美國一向標榜的人權之下, 卻是對於非裔美國人的普遍歧視,是積重難返的種族主義。這個判斷,說對也對,因為這的確事關黑人群體的人權,也暴露出了美國的種族主義土壤一直都在,但透過「人權」的表層,這個判斷並不全面,因為人權和種族主義更像是一根引線,一個足以掀起一陣颶風、一場海嘯的由頭,最根本的是美國的階層固化、貧富分化等深層次矛盾。以疫情為背景,這一矛盾的廣度和烈度更是呈現幾何級增長。就像香港的反修例風波一樣,《逃犯條例》只是一個由頭,內裏卻是香港的深層次矛盾。

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社會科學系主任達內爾亨特(Darnell Hunt)就此表示:「社會學家研究了幾十年的集體行為和城市動盪,我認為可以肯定地說,一致的觀點是,導致動盪的絕不僅僅是一個突發事件,這總是一系列因素的綜合作用,使局勢變得適合集體行為、動盪。」明尼蘇達州進步派司法部長艾利森(Keith Ellison)提到自己在散步或者跑步時,會感到「一種盤旋的焦慮即將爆發」。「許多人已經被關在家裏兩個月了,所以現在他們在一個不同的空間,一個不同的地方。他們不安。有些人失業了,有些人沒有房租,他們感到憤怒和沮喪。」

另外,在《人民日報》那則漫畫的下端,憤怒的潮水洶湧而至。這樣的表達,不免造成誤解,那就是因為警察暴力執法在先,所以後續的打砸搶暴力行為就是順理成章的,甚至是可以理解的,抑或是值得同情的。暴力行為,尤其是打砸搶燒,放在哪裏都是違法犯罪行為,香港是這樣,美國也是這樣。

特朗普應對騷亂的舉措,被認為是「火上澆油」。(AP)

物理學有一個有名的熵增定律,也叫熱力學第二定律,最初用於揭示事物總是向無序的方向發展,以及孤立狀態下熱量從高温物體流向低温是不可逆的。換句話說,孤立系統總是趨向於熵增,最終達到熵的最大狀態,也就是系統的最混亂無序狀態。而對於開放系統而言,由於可以將內部能量交換產生的熵增通過向環境釋放熱量的方式轉移,所以可能趨向於熵減進而達到有序狀態。

對於過去幾年不斷自我限縮、越來越走向孤島化的香港,以及特朗普上台後不斷退群自我孤立的美國,是繼續孤立導致熵增,還是切實地以開放姿態應對世界之變漸次走向有序,的確已經到了關鍵時候了。好在,香港正在主動或被動地做出改變,「港版國安法」就是最大的變化,而對美國來說,要想從無序走向有序,從熵增到熵減,恐怕還有很長的路要走。畢竟時下,疫情還在瘋狂肆虐,遍地的憤怒亦沒有退潮的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