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城絮語│導演上連登為劇集導賞 監製盧鎮業:有觀眾話睇唔明!

撰文:游大東
出版:更新:

逢周日晚上10時於港台電視31播放、以「香港發生地震」這個主題貫穿六個故事的「港台外判戲劇計劃」《浮城絮語》,將於今晚(26/4)播出最後一個單元〈浮城之後〉。雖然作品邀請到譚小環、梁祖堯、強尼,以及有「最靚星二代」之稱的龔慈恩長女林愷鈴演出,但無論敘事方式與畫面處理,都跟普羅觀眾慣常收看的本地劇作有很大距離,當初為何會構思這個系列?在向來身處輿論風眼的港台頻道,播放如此偏鋒的作品,一眾導演於創作時有甚麼需要考慮?又如何引導觀眾嘗試接觸這種頗為冷門的影像作品?憑電影《叔‧叔》而入圍「第39屆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男配角的盧鎮業(小野),又何以忽然由演員變成劇集的執行監製?他在這次專訪中會逐點解釋。
撰文:游大東
攝影:梁碧玲

我問小野,執行監製其實要做甚麼?他說:「咪就係睇住佢哋長大,如果佢哋行得好好哋,我就唔好干預,我自己一直諗,呢大半年嘅經驗就係,我第一次做監製啦,尤其係一個相對獨特嘅製作,我好希望過程中,見到佢哋生到嚿嘢出嚟,如果佢哋有困惑,我會嘗試幫佢哋解惑,若然係唔錯嘅,爭少少跌跌踫踫都OK,但我係會陪佢哋一齊行。」(梁碧玲攝)

Q:游大東    盧:盧鎮業

Q:為何當初會擔任《浮城絮語》的執行監製?

盧:香港電台每季都會有「外判戲劇計劃」,會收(單元)劇情或紀錄片(申請),「系列劇」就可能是第二、三次,以往是逐集去Bid(入標競逐),今次係6集一齊Bid,剛巧有一班城大(創意媒體學院)的師弟妹很想一起去做一些作品,他們對自己要做的作品有些想像,而這件事可能不是用傳統電視劇方式去做,錄影中會混雜少少......可能是實驗電影或者前衛藝術方式。第一回合申請,都是他們自行報名,主題是「香港文學改編」,去到第二回合,可能因為要預備更多資料,他們就覺得要有個監製去統籌整件事,便問我可不可以幫手,我就由這個時候才加入。2019年3月至4月,我第一次見他們,開了很多會,談了很多,包括改編主題這個方向好不好。

Q:所以到最後六個單元並非全數都是改編本地文學作品?

盧:去到申請的第二回合,已經覺得這個主題要微調,因為此舉涉及很多考慮,第一是版權,要看原作者是否願意,他們未必那麼容易容許自己的作品予人改編,我在籌備的時候都有跟部份作家溝通,有些答應了,但其實他們內心都有一點不放心,有可能是過往經驗,他們讓人改編自己的作品,但最終效果不是太好,對一個創作者而言,這是一個以後都會牢記的傷口。去到後來,當我們覺得不再需要用這個(製作、創作)排頭的時候,就Feel free很多了,讓導演決定到底照舊改編,抑或重新編寫故事。所以其中兩個單元──〈仲夏一個周末〉和〈避雨〉都是文學改編,主題都頗切合「香港地震」這個主題,兩位導演(魏沛賢、郭頌儀)都跟版權持有人有一個不錯的溝通,所以就繼續維持改編,其餘4個故事就重新創作。

身為執行監製,會不會連剪接時要留甚麼刪甚麼也得管?小野說:「我會畀Comment,但都係創作上嘅溝通,而唔係話呢場戲你一定要剪,呢場戲你一定要Re-shoot,都唔會咁硬,都係慢慢去傾,有啲去到Rough Cut嘅時候都已經比較成熟,我同佢哋嘅對話就冇咁多,睇完之後就話唔錯呀,之後你邊啲位要點樣執點樣執。總之,你哋自己搞得掂我就唔干預,少把聲好過!」(梁碧玲攝)

回應社會氣氛 幾個故事不約而同散發悲傷調子

Q:為何會想到用「香港地震」貫穿整個系列?

盧:跟導演見面後,慢慢討論創作,當時在談有甚麼主題可以做,然後用手機「轆」(瀏覽)到香港天文台的資訊,指原來「有感地震」於香港開埠以來的次數,並不是我們想像中那麼少(1905年開始記錄至今,共有188次有感地震記錄,強度不等。),我們都知道有發生過,可能是一些很輕微的震動,幾年才發生一次的新聞,但原來不是,原來是每年都會發生好幾次,這個事實好像引伸了一些很隱喻式、很預言式的事,就是一些災難,一些很大的事情,在我們不經不覺的情況下靜靜地發生了,而且未必全部人都察覺,可能只有一個人跟這個地震有很大關係,於是我們就嘗試從這個切入點去聯想。

Q:怎麼好像除了〈仲夏一個周末〉之外,其餘5個單元的故事調子都傾向悲傷?

盧:我想不是六位導演Insist(堅持)要講,而是在去年整個社會氣氛底下,很自然的流露出來,尤其是,當他們沒有一種前設,說他們要拍一些怎樣怎樣的節目,為觀眾帶來正能量,變相令到這件事(傷感內容)更自然地流露出來。我會講,六個故事那種傾向比較Sad的Mood,大家並沒有事先商量,我們最初開會時,會不停互相評論對方的創作,去到後來差不多要開拍時,仍然有導演要重寫劇本,我們相對可以聚在一起的時間減少了,沒有再傾談那麼多,所以最後出來有這種共同面貌,確實是一種默契,而默契來自社會。

《浮城絮語》有開設Facebook專頁和Instagram,小野讚「小編」(管理員)用心經營。「佢做得非常唔錯,好用心解答每個問題,啲人可能問一句,佢打咗一版Full screen嘅文字,我覺得呢個心機好好,佢都好想用唔同方法同觀眾產生一啲對話。」(梁碧玲攝)

浮城絮語│《幸福的旁邊》10年後拍劇再遇楊淇    盧鎮業:而家變咗彩蛋!

浮城絮語│「最美星二代」林愷鈴首拍劇    阿媽龔慈恩唔教路:佢等我自己理解

導演緊張製成品 上連登開Post與網民互動

Q:回應你剛才所說,其實《浮城絮語》一看就知道不是商業主流作品,但始終放在免費電視頻道播放,創作和拍攝時有沒有取捨?

盧:舉個例,第五集〈流浮〉會相對艱澀,如果一個較易理解的語言去講,這個單元是一個25分鐘的故事,但可能只得一場戲有對白,即是說,人的語言只佔全套劇,一成或者兩成時間,其餘都是音樂或者環境聲,風聲、水聲,敘事策略再不是用劇情推動,亦不是人物的對白主導,反而是角色的狀態和一些屬於意象的東西,而我們在計劃開端已經有這種想做一點實驗的想法。你問有沒有取捨,很簡單,就是電視觀眾是否接受,他們懂不懂?香港電台會否被人投訴?這些都是導演需要面對的,這些都是很真實的,港台經常都被人投訴呀,但(投訴)很多時候可能是關於題材和內容,但風格上,可能未必......這樣可能是一種新的景象,香港觀眾到底能否接受這種影像(表達)?我想,六位導演都要共同面對。

Q:有沒有想過不如放棄這種表達手法?有試過哪些宣傳方法接觸更多觀眾?

盧:我們也有認真商討,要繼續維持這種處理手法是好是壞?是否跟他們最初的想像切合呢?我們不斷傾談,過程中彼此找到一些中間點。現在大家看到這個成品,我會話,是經過大家一些考慮,我又不想強行要求他們拍到像《皆大歡喜》那樣,但同時間,我亦希望看看導演如何「Land落去」(聯繫)觀眾,我們當然知道,十個人有十種觀影經驗,不會所有人都看得明,亦不會所有人都喜歡,也不能要求他們所有人都習慣這種表達手法,但我覺得,影像作品或者藝術作品,從來都是「百貨中百客」,今次這個節目可能是尋找一班,與只會扭開電視機後無意識地收看有少少不同的觀眾群。幾位導演頗有趣,他們開了一個群組,每一集播出的時候,就會睇實「連登」網民有甚麼評語,他們也挺緊張,甚至會開帖,講明「導演現身答問題」,而網民的回應都不錯,是有觀眾直接講:「我睇唔明!」之後導演就會跟他們對話,未必是解畫,而是講到,其實有時候影像不是一種測驗,未必是要解釋一個邏輯,不是只講對或錯,有時可能純粹談感受,可能只是講觀賞感受。最尋常的例子是,雀仔唱歌好好聽,你好享受,旁邊的人問你是否聽得懂牠們唱甚麼,我會說聽不懂,但我又覺得很好聽,藝術有時候就是如此,一班導演在這個方面希望有些嘗試。

點擊下列圖輯,欣賞《浮城絮語》精美劇照:

魏沛賢執導、改編自董啟章原著《小冬校園》的單元《仲夏一個周末》,是六個單元中最易入口的故事,更邀得譚小環與強尼飾演男主角胡天一的父母。(《浮城絮語》劇照)
小野承認,由鄧朝騰執導的《流浮》是六個單元中最艱澀的一個,對於觀眾而言,觀看的門檻很高,另一個重點是邀得內地女演員郭月南下演出,她於5年前憑內地電影《路邊野餐》而嶄露頭角,小野說:「當時知道可以邀請到佢嚟演,我嚇咗一跳!」(《浮城絮語》劇照)
+13

點擊下列圖輯,欣賞盧鎮業的精美專訪照片:

+7

《香港電影我撐場民選大獎2020》全民一人一票,用行動撐本土!
https://hkmovies2020.hk01.com
旗艦智能手錶 Series 5、Dyson風筒等豐富獎品等你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