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高中生研究「魚能發電」獲獎 今年5月將赴美參加科技展

撰文:崔德興
出版:更新:

用魚發電?家住台灣基隆市的高中二年級學生陳懷璞,日前就在台灣國際科展中以「魚能發電之開發與應用」主題得到評審青睞,獲得工程學科一等獎之餘,更可望於5月代表台灣前往美國參加「國際科技展覽會」。

陳懷璞在台灣國際科展中以「魚能發電之開發與應用」主題獲得工程學科一等獎之餘,更可望5月前往美國參加「國際科技展覽會」。(中央社)

陳懷璞從小就住在海邊,對探索海洋充滿興趣。他說,一次浮潛時發現魚類游動的速度極快,便想到或者可以藉由魚類游動速度產生電力。於是,他便著手在師長指導下展開「魚能發電」研究。

據介紹,陳懷璞先以3D打印技術製作文氏管(Venturi tube)模擬水流速度,測試魚所能發出的電能,證實自己的設想可行。後來更發展出微型的發電設備,能加裝在魚類身上持續發電,設備有望維持20年以上的使用期限。

望研究能獲得國際肯定

陳懷璞研究的「魚能發電之開發與應用」,得以獲選進入台灣科學教育館「青少年科學人才培育計劃」,日前更在台灣國際科展工程學科獲得一等獎殊榮。今年5月,陳懷璞將代表台灣,前往美國參加「國際科技展覽會」。

陳懷璞直言,在參賽的過程中老師們全力動員,和他反覆討論、模擬練習。他希望這項研究能獲得國際肯定,同時表示對跨領域整合的產業很有興趣,希望將來能整合不同領域的技術,在實務運用上創造產能。

台灣魚類標識放流研究專家江偉全博士說,過往海底的觀測,要運用研究船等設備,一項研究計畫動輒要數百甚萬至上千萬元新台幣,陳懷璞這項微型發電設備,可以利用魚類浮游,運用在海底觀測,量產後一個價位大約在5000元新台幣(約1270港元)左右,對海洋觀測頗有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