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察】2020大選前敏感時期 為何美官員重拋「台灣非國家論」?

撰文:屈彥辰
出版:更新:

美國國務院亞太事務助理國務卿史達偉日前於一場研討會上,公開重申美方立場,美方將信守《台灣關係法》與美中三公報,且不認台灣為國家。

對史達偉(David Stilwell)的說法,台外交部發言人歐江安表示,史達偉所說的乃美國既定政策,是在現有架構下講這句話,並沒有針對台灣的意思,也沒有新意,不需要過度政治性解讀。

話鋒一轉,歐江安還信心滿滿地表示,目前台美關係緊密友好互信深厚,台美雙方會在既有的友好基礎之上穩健持續深化台美全方位夥伴合作關係。

台外交部發言人歐江安表示,台美關係緊密友好。(屈芩廣攝)

回顧過往,這並非美方官員第一次表明不稱台灣為「國家」,時間點卻值得注意。過往美方官員拋出「台灣非國家論」的時間點,常為台美雙方關係劣化,或者是因台灣領導人的言論或行為數度挑戰美方恪守的政策底線──一個中國政策(One-China policy),才使美方官員發表不友台之言論,最嚴重的情況皆發生在陳水扁執政期間。

如今史達偉在台灣大選前的敏感時刻,冷不防拋下一顆言論震撼彈,究竟為何?

警告「台獨」勢力的明示

事實上,史達偉的言論打擊到了蔡英文的護國家主權之主張,與蔡之主張相互衝突。蔡英文從2016上任至今,對於台灣與中華民國之間的論述含糊其辭,尤以「中華民國是台灣」、「中華民國台灣」打模糊仗,將中華民國與台灣畫上等號,模糊國家主權的認知,這種模糊方式從其2019年的「雙十」演講內容發現,蔡英文直接明言「中華民國台灣這六個字是全民最大共識」。

蔡英文的主張似乎是給了民進黨內的台獨勢力一劑強心針,不免令台獨勢力認為,中華民國既已與台灣畫上等號,那麼離真正的形式上、實質上台獨便不遠了。

是故,儘管台外交部發言人一再打圓場,台美關係友好緊密,未來會在相同的友好基礎上持續深化彼此關係,仍無法解釋為何美方官員選在台選前最為敏感的此時此刻,發表「台灣非國家論」。

在政治溝通中,每一項政治訊息都有傳遞訊息者所想要傳遞的對象或目標,尤其當傳遞訊息者具有特別身分時,傳遞的對象更要精準而分毫不差,史達偉的話語便是因為其身分而不容忽視。史達偉想對誰說「台灣非國家」?說的目的是什麼?除了警告台獨勢力,實難另做他想。

美國總統特朗普日前正式簽署《香港人權與民主法案》,讓北京在香港事件上失了面子。台灣選情則是尚在未定之天。(美聯社)

用香港打北京一巴掌 用台灣給北京一點面子

美國總統特朗普(Donald Trump)日前正式簽署《香港人權與民主法案》,讓北京在香港事件上失了面子,儘管中國外交部旋即於12月2日宣布實施兩項反制措施:暫停審批美軍艦機赴香港休整之申請,以及制裁5所非政府組織「美國國家民主基金會」、「美國國際事務民主協會」、「美國國際共和研究所」、「人權觀察」、「自由之家」,但中國外交部沒有詳細交代制裁的具體內容,留下給眾人遐想的空間。

大國關係向來充滿彈性空間,鮮少出現彼此死命對抗到底的情況,彼此妥協、讓步、冷靜可能才是常見的情況。美國在香港事件上的處理,可謂用一紙民主法案打了北京一巴掌。但須注意的是,香港事件基本上已告落幕,剩下的是餘波盪漾,香港政府自可解決;台灣方面則是尚在未定之天,美、中仍在觀察台灣選情,因為不論台灣由誰勝選,韓國瑜也好,蔡英文也罷,都會在2020台總統大選後影響美、中、台之三角關係。

若是韓國瑜當選下屆總統,兩岸關係或有機會回到馬政府時期的熱絡;反之,若為蔡英文連任,兩岸關係則有可能維持現在的冷點,會回温還是降温須後續觀察。以美方立場來說,用台灣給北京一點面子,可視為為日後的美、中關係買個保險,至少是讓中方安心,美國依舊維持其一中政策,兩岸關係不會失控。

台灣方面呢?在史達偉釋出言論後,至少在外交以及兩岸關係的處理必須要更務實些,忽略美方訊息對台灣無益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