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貿易戰】「中國製造2025」觸動美國神經 背後有何焦慮?

撰文:吳迪
出版:更新:

美國貿易代表萊特希澤(Robert Lighthizer)上周公布了針對中國進口商品的500億美元關稅提議,該提議會否落實,在60天內便知分曉。萊特希澤在報告中一番關於「中國製造2025」的言論,突顯了此輪中美爭端之中,不只於貿易爭端以外的博弈——更是一輪中美圍繞未來的爭鬥。

「中國製造2025」戰略規劃的目標是,在2025年邁入製造強國行列,最終在2049年成為製造強國前列。(資料圖片/視覺中國)

在這份301調查報告中,美國貿易代表辦公室直言,500億美元關稅提議是針對「中國以政策強制要求美國企業向中國本土企業轉移科技和知識財產。這些政策幫助中國推進高科技產業,鞏固了『中國製造2025』等計劃的落實」——數個小時後,美國總統特朗普在Twitter上表示,「我們並非在與中國打貿易戰」。他說的並沒有錯。

美國真正想要的,確實不是貿易戰,而是如何保住自己面對中國崛起時的領先地位。細節上,這體現在此次301調查報告中針對中國在高科技產業的長期規劃,包括新一代信息技術、自動執行功能高檔數控機床和工業機器人、航空航天設備、新能源裝備、高鐵裝備、生物醫藥等;宏觀層面,這突顯了美國面對中國從一個「世界加工工廠」轉型為「高科技產業領軍者」的焦慮。

面對挑戰 美未自我提升

中國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產業經濟研究部部長趙昌文表示,「從報告內容上看,(美國貿易辦公室)提出的很多問題並不屬於違反多邊或雙面貿易協定或相關國家法律法規的行為」,「美國此次發起的301調查,名義上是保護美國企業在涉及技術轉讓、市場准入、投資等方面遭受不平等待遇的保護措施,實質是兩國經濟力量對比和競爭形勢發生變化後,美國對中國高技術產業和先進製造業實施戰略遏制和打壓」。

美國貿易代表萊特希澤早前公布針對中國進口商品的500億美元關稅提議。(資料圖片/路透社)

萊特希澤親自指出「中國製造2025」,並且針對該規劃中涉及高科技產業的十大重點領域發起徵稅提議,更令美方的這種擔心表露無遺——一旦未來中國在這些領域形成成熟的技術能力和先進製造能力,中國就不單單將在玩具公仔、衣物等小商品製造業超越美國,更將在當下美國具有比較優勢的高技術領域直逼美國,在美國製造業方面最尖端的優勢領域發起挑戰。

早在去年11月,萊特希澤便在接受霍士新聞採訪時表示,「中國希望能在所有高科技和尖端產業中領先。他們這麼做是很聰明的,他們正為了對他們有益的事情付出行動,這是他們應該做的。」

這樣的表態本身並沒有問題,中國發展進程中,在向世界提供機遇的同時,也確實為他國帶來挑戰和壓力。然而,面對這樣的挑戰和壓力,美國現屆政府似乎決心採取打壓對手,而非自我提升的方式。

與其像其他國家一樣,在符合WTO的規則下,提升產業技術薄弱環節、支持研發面向未來的關鍵技術、投資公共研發平台或實驗室等公共基礎設施,以及增加教育資源,培訓未來尖端產業人才,現在的美國政府顯然選擇了通過仰仗自已是全球第一大國地位,藉着打壓他人的方式來維持自身地位。

特朗普在Twitter上表示「我們並非在與中國打貿易戰」。(資料圖片/路透社)

在面對挑戰時,選擇以這樣的方式來面對,自然是美國的自由——這也是西方歷史中當舊有大國面對新型大國挑戰時,最常見的應對方式,否則西方也不會有「修昔底德陷阱」之說。

這樣的打壓手段風險極高,最後的結局也往往是兩敗俱傷。然而這樣的手段,也恰恰是最容易實施的。畢竟,要讓美國政府從長遠考量出發,基於美國現況設定並推行長期發展政綱,其好處要到數年後方能顯現。而現在的華府不需要為十多年後的美國負責,特朗普政府所需要做的,只是塑造強硬的對外形象,展示出自己的施政成果,從而為共和黨贏得今年下半年的中期選舉,乃至為2020年爭取連任做鋪墊。對一個處於嚴重社會撕裂的美國民選政府而言,長期產業規劃這種「前人種樹、後人乘涼」的事,實與「為下屆政府做嫁衣」無異,培養自己又怎如打壓對手來得容易?

美國面對中國從一個「世界加工工廠」轉型為「高科技產業領軍者」感到焦慮。(資料圖片/路透社)

上文刊載自第106期《香港01》周報(2018年4月9日)《劍指「中國製造2025」 美國暴露焦慮》。

相關文章包括:

【中美貿易戰】貿易戰背後 中美結構性問題爆發

更多周報文章︰【01周報專頁】敬請留意4月9日(星期一)出版的第106期《香港01》周報,各大書報攤及便利店有售。你亦可按此訂閱周報,閱讀更多深度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