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未來】基因檢測在中國 為何會淪為算命工具?

撰文:孔祥威
出版:更新:

上月7日,美國食物及藥物管理局(FDA)首次批准了基因檢測公司23andMe一項檢測三種乳癌相關基因的工具,可以不經醫生,直接售予消費者。約一周後,23魔方——中國一家以尋找祖源為賣點的基因檢測公司,宣布獲得1億元人民幣B+輪融資。這些現象,代表着一股基因檢測潮流的崛起。到底現時基因檢測對於一般人有多少用處?

從在網上訂購的基因檢測工具包中取出塑膠容器,吐大約兩毫升唾液,或用棉花棒在口腔一沾,密封後寄回原址,不計之前的30分鐘禁食,整個採集樣本過程只需幾分鐘。視乎寄送距離及不同公司程序,約兩星期至一個多月後,用家就可上網查詢基因檢測結果。這是23andMe或23魔方之類的個人消費級別基因檢測公司,採集基因樣本的標準程序。至於會分析出什麼結果,就視乎用家的選擇。

「每個人會對自己,或自己的某一點有好奇,我們可以滿足這種好奇。」
中國基因檢測公司23魔方行政總裁周坤

一般來說,基因檢測公司會提供親子鑑定、遺傳疾病風險、是否遺傳變異攜帶者等傳統基因檢測,例如心血管疾病或癌症的風險,還會附上改善生活或服藥的建議。然而,近年在中國內地日漸興起的項目更多帶有娛樂性質。當中最常見的,是由美國基因檢測公司AncestryDNA和23andMe帶起的祖源檢測。曾有網民在內地問答網站知乎分享23魔方的祖源檢測結果,發現自己有87.19%南方漢族血統,12.8%為傣族,最後0.01%屬其他血統,還分析出他的祖先在6萬至10萬年前走出非洲,經蘇伊士地峽前往西亞,再東遷而來。

除祖源分析外,其他無關病痛的基因檢測層出不窮。例如肌肉耐力、氧攝取量等運動健身檢測;酒量、煙癮或易胖體質之類飲食營養代謝能力的檢測;甚至檢測味覺敏感度、皮膚保濕能力、耳垢類型等個人特徵。(下表)

消費類基因檢測主要公司及服務
23andMe(美國) 2006年在加州成立,基本服務為99美元檢測祖源;199美元套裝則再加遺傳風險檢測,例如患上乳癌、乳糜瀉、柏金遜症等遺傳疾病風險,或是否帶有囊狀纖維化、鐮刀型貧血等遺傳疾病的隱性基因,及一般身體特質的基因檢測,例如夜睡、乳糖不耐、味覺、脫髮等
23魔方(中國) 2015年成立,服務包括檢測祖源、遺傳病風險、運動潛能、個人遺傳特性,並建議服用營養補充或藥物;售價499元人民幣
微基因 WeGene(中國) 2014年成立,提供祖源分析、運動基因、營養代謝、健康風險、遺傳性疾病等「標準版」基因檢測及健康建議,各售499元人民幣;「旗艦版」個人全基因檢測序則售價9,999元人民幣

久久基因(中國)

2014年成立,主打美容,提供針對改善皮膚和纖體瘦身的基因檢測,另有煙酒損傷風險和運動基因檢測的基因檢測,並提供健康和生活建議;全基因組測序沒有公開價格,其餘從299至499元人民幣不等

各色DNA(中國)

2015年成立,聲稱國內唯一專做心理基因檢測公司,除了常見的祖源、運動能力、飲食、煙油成癮等檢測,還提供人格和社交方面檢測,例如是責任心、是否喜歡囤積物件、焦慮程度、害怕被人拒絕等

 

成本大降 市場急劇增長

隨着人類基因組計劃於2003年正式完成,基因檢測技術日漸進步,加上互聯網、大數據及人工智能近年發展迅速,精準醫療(Precision Medicine)得以崛起。全球多國政府部門、生技公司或藥廠都紛紛投資撥款籌建生物資料庫(biobank),收集國民的基因或身體組織樣本、病歷等醫療大數據,務求提高新藥研發效率和醫療服務質素。全球及中國的基因檢測市場因而在近年急劇增長,預計至2022年將分別達到300億美元和300億元人民幣。(下圖)

與此同時,全基因組檢測的成本也迅速下降﹐由2001年約1億美元,到2007年因為第二代測序技術誕生而降至200萬美元。2014年,基因測序儀龍頭Illumina公司開發出新的儀器,更令成本首次跌穿1,000美元。此外,去年23andMe一項檢測柏金遜症、晚發型阿茲海默症等十種疾病的基因檢測工具,首度獲FDA核准可以繞過醫生直接售予消費者,為個人消費級別基因檢測打下強心針。

種種因素,令基因檢測行業中除了上游的軟硬件供應商,以及癌症腫瘤或全基因檢測等偏高消費的主要應用以外,慢慢衍生出各種充滿娛樂,而又為一般人花費得起的基因檢測服務。中國也陸續出現23魔方、微基因等模仿23andMe的基因檢測公司。23魔方近期成功融資後更帶頭展開價格戰,檢測套裝由999元人民幣調低至499元人民幣。

忽略後天影響 易出現誤讀

不過便宜歸便宜,這些消費級別的基因檢測是否有用或可信?歐洲生物資訊研究所(EMBL-EBI)總監Ewan Birney在英國《衛報》撰文指,忽略後天背景會容易誤讀基因檢測數據:「韓國人平均比朝鮮人高三至四厘米,但兩國人民基因上沒有什麼大分別,好可能只是韓國人平均來說有較好營養。同樣,相比200年前,現時英國16歲以上仍在讀書的人更多,但這200年來我們的基因根本沒有什麼改變。」

此外,一般消費級別的檢測工具與專業醫療級別規模差異甚大。即使是23andMe近來獲准上市的乳癌檢測工具,也不過是檢驗其中三種BRCA1/BRCA2突變基因,但與乳癌有關的基因突變多達過千種,FDA也因此提醒消費者不要以此檢測代替常規檢查。再者,檢測過後更重要的是如何解讀數據。現時中國消費級基因檢測公司的數據庫根本不夠龐大,一般最多只有幾萬至十幾萬紀錄,比起醫療級別的生物資料庫以數十萬甚至上百萬的數據,不足以比對出有意義的預測。

結果,消費級別的基因檢測在本年初《麻省理工科技評論》(MIT Technology Review)發表的2018年十大科技突破預測中,淪為基因算命(Genetic Fortune Telling)。

資料圖片/iStock

檢測業者良莠不齊 或乘機牟取暴利

消費級別的基因檢測市場起步不久,但潛力已經吸引了不少公司紛紛投入。惟行業未成熟,缺乏監管之下,檢測服務良莠不齊。 這些消費級的檢測範疇已不限於祖源、遺傳疾病和特質,逐漸出現各式各樣更加巧立名目的項目。從測試一個人的早戀傾向,到是否容易有網癮、基因相親配對等;甚至因應時事而推出抗霧霾能力、檢測二胎智商等基因檢測。

據前瞻產業研究所截至去年11月統計,內地已有超過230間基因檢測公司。即使稱為消費級,這些檢測服務現時價格差異甚大。若在淘寶、天貓、京東等網購平台搜尋這些檢測,從最便宜一二百元人民幣的親子鑑定或酒精代謝檢測,到接近七萬元人民幣的兒童基因檢測都有,不乏混水摸魚牟取暴利之徒。

據微基因行政總裁鄭強和一名化名朱清的基因檢測投資人向《新京報》透露,現時芯片成本約200元人民幣,還要另加人力、設備等成本,諸如23魔方、微基因、23andMe之類的高通量檢測一般只售五六百元,毛利極少,更多是在於吸納用戶和收集數據;相反,低通量如天賦檢測,每個位點檢測成本大約20元人民幣,以一般頂多檢測約10個位點為例,市面上一些標價過千甚至過萬的檢測,利潤豐厚可想而知。

由於基因檢測對大部分中國人來說還是未知的領域,造成了有些檢測公司賺取信息不對稱的錢。那些宣稱可以測出繪畫跳舞等『藝術天賦』的基因檢測產品,更多是一種噱頭,並沒有足夠多的科學依據去證明。
中國基因檢測公司微基因WeGene行政總裁鄭強

當中又以兒童天賦基因檢測最為人所詬病。這些基因檢測,以省卻報讀興趣班發掘兒童天賦潛能為招倈。正如其他檢測,基因對天賦的影響力有限,但很多時業者會魚目混珠。例如一些公司實際上只是檢測絕對音感,卻片面包裝成音樂天賦。微基因聯合創辦人陳鋼就批評:「中國的家長極其關注小孩教育,基因的作用在小孩身上會被無限放大,家長基於這樣不科學的結果去决定小孩的發展方向,干預他的興趣和發展,真的非常不合適。」

資料圖片/iStock

學者憂重燃優生學和歧視

更讓關注倫埋的學者介懷的是,現時愈來愈多研究企圖證明基因與智慧的密切關係。素來高舉基因重要性的倫敦大學學院(University College London)遺傳學者普羅明(Robert Plomin),便在本年1月撰文預期基因智商測試將會恒常出現,預測兒童閱讀、理性及解難能力,家長可以及早計劃選校。同時,檢測公司如GenePlaza、DNA Land已推出以唾液檢測智商,甚至有美國初創聲稱可檢測試管嬰兒的智商。

這些強調基因決定性的說法,無疑會重燃優生學和岐視的爭議。美國普林斯頓大學(Princeston University)社會學教授干尼(Dalton Conley)就提出「基因政治」(genotocracy)的說法,質疑人類將來會否建構一個以基因為基礎的階級種姓制度;而篩選出高智商的試管嬰兒亦將會只屬富人專利,加深社會不公平。

隨着基因科學進展,我們無法無視個體之間的生理差異,但另一方面,我們也早知道種族是如何作為社會建構。基因是我們探索自身的重要鑰匙,而不是任何的命運注定。

上文節錄自第107期《香港01》周報(2018年4月16日)《當基因檢測淪算命娛樂》。

更多周報文章︰【01周報專頁】《香港01》周報於各大書報攤及便利店有售。你亦可按此訂閱周報,閱讀更多深度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