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東豪專欄】怎樣優雅地辭職

撰文:蔡東豪
出版:更新:

我看過一個美國人力資源機構的調查,打工族平均每4.6年轉工,趨勢是愈來愈頻密。辭職變成一件平常事,但打工族想起辭職,反應是感到害怕。轉工的整個過程充滿美好,包括對新工作的期望,可以享受重新開始的感覺等,唯一不想面對,是向上司辭職。跟打工族談起辭職的經驗,共通點是遺憾,大部分人最希望能夠時光倒流,再做一次的話處理得更好。「辭職」和「優雅」這兩組字,甚少遇上。

辭職的特點是,充滿感情,多至滿瀉,而打工族最不善於處理的事,是感情。有些人辭職時懷着興奮,對新工作充滿熱情,這種興奮在留下來同事的眼中,不是味兒。有些人辭職時懷着憤怒,視辭職為報復的最後機會。辭職辭得不好,輕則留下bad taste,重則傷感情,甚至發展至災難性後果,打擊辭職者日後的職途。「世界很細」是職場老掉牙一句話,信我,世界真的很細,細至比你想像更細。

關於辭職的遺憾,主要源自兩種錯誤:第一種是弄錯先後次序,上司從其他途徑得悉下屬已作出決定。有些人的喜怒哀樂表現在面上,平日做事苦口苦面,突然間變得灑脫,客觀環境沒變,而性格大轉變,這位同事下一步不難預見。有些人視身邊同事為最佳朋友,盡訴心中情,一個不夠,找兩個三個傾訴,心中事老早變成公開事。從上司角度,辭職這樣重大的決定,處理方法竟然可以這麼輕率,是死罪一條。

第二種錯誤是故作神秘,很多辭職者視下份工作為國家秘密,拒絕透露,直至開估時引來嘩然。如果不能說的原因,是下份工作為現有公司帶來不方便,甚至傷害,這個轉工決定本身有問題。決定了,便坦蕩蕩,因為這決定不可能是秘密。鬼鬼祟祟,作風小家,是製造壞印象的原材料。

辭職的原因多籮籮:另謀高就、轉換環境、創業、休息、更上一層樓、逃離地獄……但辭職的方法應該大同小異,因為目的只得一個,是以專業手法處理一項專業程序,過程能夠保持優雅的話,是一項額外收穫。辭職要專業,因為總不能一走了之,或以WhatsApp取代遞信,何不把整個過程做得專業。

不管擁有多少次經驗,每一次辭職都不同,需要提高警覺,增強敏感度,事先做好準備,簡單說,辭職是一個大Project。一個人獨自腦交戰,想法會變得偏激,找人傾訴是好主意,問題是找誰。同事不是理想選擇,因為或多或少,同事之間必定有關連和衝突,同事之意見不完全獨立。最致命是消息外傳,有些時候同事不一定對外人說,可是知道同事辭職意向以後,態度不自覺地改變,產生不必要的尷尬。除了身邊同事,誰能明白我?很多背景和細節,只有同事清楚,其他朋友隨時聽到一頭霧水。這情況十分正常,我不覺得是問題,因為辭職前(或作出重大決定前)找朋友傾訴,聆聽對象並不是朋友,而是自己。對,向他人傾訴,聆聽者是自己。

辭職的決定關係重大,重大至其他人難以掌握,考慮過程中不管牽涉多少人,這決定最後只屬於自己。辭職者需要一個「故事」,這故事有頭有尾:怎樣開始,為何開始,心路歷程怎樣一步步走過來,最終結果如何,為何這樣完結。有了故事,辭職者開始掌握到辭職的由來,對上司、對同事、對客戶和夥伴,最重要是對自己,有個交代。

向他人傾訴,是組織故事的重要環節。朋友對故事背景所知有限,因此故事的起承轉合必須清清楚楚,一路同人傾,其實自己一路在組織故事。真正需要掌握故事的人,不是朋友,因為朋友的領悟程度始終有限制,故事一字一句直奔的地方,是自己的腦袋。原意是希望從朋友身上找到答案,結果通常是自問自答,朋友的作用,是作為一個可以信賴的傾訴對象,讓我們暢所欲言。解答問題的人,始終是自己,不過我們需要合適的講故事和聽故事環境。有了故事,就行動。約上司見面,把故事清晰說一遍,同時遞信。上司的反應是怎樣,辭職者當然希望是正面,但這是我們控制以外,一步一步來吧。

上文刊載自第108期《香港01》周報(2018年4月23日)《怎樣優雅地辭職》。

更多《香港01》周報特約撰稿人蔡東豪專欄《企管人文》文章:

更多周報文章︰【01周報專頁】《香港01》周報,各大書報攤及便利店有售。你亦可按此訂閱周報,閱讀更多深度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