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未來】學者研發未來冷帽 心靈感應有望成真?

撰文:孔祥威
出版:更新:

在兩周前加拿大溫哥華舉行的TED 2018大會,雲集多位科技發明先驅演說,其中之一是美國初創企業Openwater的創辦人賈普森(Mary Lou Jepsen)。她再次介紹自己一項有望超越現時磁力共振造影(MRI)的研發,提高掃描各種疾病的效率。但令人既好奇又擔心的是,這門技術長遠而言或許能夠打開心靈感應之門。若我們無法掩藏所思所想,會是怎樣的一個世界?

賈普森指,只要掃描時間夠長,現時的磁力共振造影技術已可掃描出病變,甚至讀取人的思想,例如腦內正想着什麼影像,或下一秒想要說出什麼字。不過,一台磁力共振設備龐大,機器成本及每年保養費各需數百萬美元,限制了其應用。所以賈普森的目標很簡單:製造一個方便又便宜的磁力共振裝置。

光物理學博士及Openwater創辦人賈普森(Mary Lou Jepsen),在剛過去的TED 2018上講解其可穿戴式身體掃描檢測研發。(TED Blog 圖片)

在略為昏暗的TED 2018演講台上,賈普森以一道紅光照往口腔令頭部發亮,藉此說明我們身體一定程度是透「光」的,而Openwater真正使用的,是肉眼看不見的「近紅外線」(Near-Infrared Light),有別於傳統的磁力共振技術。

賈普森解釋,人體在「近紅外線」下是半透明的,當光線穿過人體時會折射、反射、散射,並互相干涉,所以只要在照射的另一面放置感應器,利用全息影像技術,就能從光線的干涉狀況逆向解讀出體內的影像(下圖)。簡單地說,可以把這項技術想像成我們往水池裏拋石頭,然後透過觀察濺起的水波紋理,得知石頭的投入位置和大小形狀。

如何利用紅外線檢測身體和心靈感應(參考來源:Openwater; UC Berkeley; Financial Times)
賈普森正研究如何把掃描檢測裝置成可穿帶版本,放到冷帽、繃帶或內衣之類。(來源:賈普森於麻省理工演講材料)

賈普森又以光線照射一塊生雞肉及顱骨碎片,顯示這項原理可以用來探測體內血管和腫瘤。她表示,受惠於顯示技術進步,預料未來將比磁力共振清晰數以千倍,有助監察各器官內的帶氧血液流動。Openwater正試圖以日漸便宜的液晶體顯示設備和相機的感光元件,設計出細小至可以裝在一頂冷帽或內衣的裝置(上圖),有望取代笨重昂貴的傳統磁力共振儀器,預計會在一年內推出開發套件。

據世界衞生組織(WHO)2015年統計,心血管疾病和癌症分別是人類頭號及次席殺手,在全球分別導致超過1,700萬人及880萬人死亡,共佔所有死亡案例約四成七。若Openwater研發成功,或可造福萬民。

徹底顛覆溝通和創意

除醫療應用外,賈普森預期若能精確地讀取腦部訊息,心靈感應溝通(Telepathy)也有可能實現。她曾在電台節目中解釋,心靈感應是指毋須言語的即時溝通:「人腦遠比任何電腦來得複雜,我們仍未完全知道它如何運作。人腦很有創意,但只限於輸入一方,在輸出一方我們很多時仍要依賴口舌、打字。若我們能以『思想的速度』來溝通,就能增強創意。」

Tesla及Space X創辦人馬斯克去年共同創立Neuralink,研發腦機介面,近期並計劃展開動物實驗。(視覺中國)

這不僅是賈普森的個人狂想,近來多位科技界猛人也有這種宏願。Tesla和太空探索公司Space X創辦人馬斯克(Elon Musk)在去年3月,低調地成立了研發腦機界面(Brain-Computer Interface)的公司Neuralink。有別於Openwater,Neuralink試圖開發的「神經織網」(Neural Lace)技術是侵入式,需要在人腦植入微型電極,再接駁至電腦,希望藉此釋放人腦潛能。約一個月後,Facebook亦在周年開發者大會F8上宣布,旗下實驗室Building 8將研發非入侵式、單靠腦部就可打字的技術。

賈普森有提到一種叫法與人工智能(AI)倒轉,稱為增強智能(Intelligence Augmentation, IA)的想法:「我們可以增強自身智能,利用機械人、3D打印及人工智能。當你有一個想法時,你只需要想,它就出現在你面前。」若IA成真的話,電影導演可能在一瞬間,就能形象化地向拍攝團隊表達出他想要的畫面,建築師亦不再需要電腦軟件或草圖來闡述設計概念,甚至連昨夜睡夢中的創作靈感都可以下載,徹底顛覆我們的溝通和創意。

不過神經科學家博爾頓(Ed Boyden)對賈普森的研究有所保留:「光線在人體組織的散射,是有趣的物理領域,也有不錯的研究成果。但我們不知道大腦如何處理思想,要安全地應用至人腦,在工程和臨床上是很大挑戰。」

心靈感應促進溝通創作的良意,也引起濫用為監控工具的疑慮。(Wikimedia Commons圖片)

變成「老大哥」的監控利器?

縱然礙於技術未成熟,要真正做到心靈感應仍有好一段距離,但現階段已引起了一些顧慮。最多人擔心的是,我們作為獨立自主的個體,在這種讀心的過程中,是否有辦法保障思想的自主?誰又有權隨意讀取我們所思所想?在改善醫療之外,又會否被濫用為《1984》中「老大哥在看着你」的思想犯罪監控?

賈普森亦意識到這些問題:「警察或軍方可否要求你戴上這頂帽?當你半夜3點回家,父母可否要你戴上以知道你去了哪裏?你的伴侶又有沒有權呢?法律上又如何處理這些定義呢?」

這種顧慮並非空穴來風,事實上,美國軍方負責科研的國防高等研究計劃署(DARPA)正進行腦機界面相關研究。賈普森雖然沒有透露能如何做到,但她承諾Openwater的最終成品只會在得到用家同意的情況下才實行。她亦深信用戶必定會擁有自己的數據,可隨時刪除或設下許可使用的條件。她又聲稱除非能充分界定其這些責任,否則不會發售這項產品。

音樂人Peter Gabriel(右圖左)為賈普森(右)的公司取名Openwater。(Latymer Upper School Think out of the box演講Youtube截圖)

趕這趟「透明之水」還是「站在岸邊」?

殿堂級搖滾樂隊Genesis前主音Peter Gabriel透過賈普森認識到這些新技術,Openwater這個名字就是他為賈普森取的,意指一些人願意把自己的思想透過電腦系統這個「公開水域」,直接與他人分享和交融。

他預期這些技術無法避免,未來人類在各方面都要重新學習:「這套科技的出現……將同時正面及反面地改變人的關係、工作、創意等。不擅長在這趟『透明之水』之中暢泳的,將難以成功。可能我們需要幾門『游泳課』,學習如何自然地開放、誠實和暴露,以準備好在這趟由視像化思想構成之水中浮起航行。」

正因為我們柔弱,或是極力表達自己時,才是我們最有人性之時。若我們的思想永遠對別人公開,個人身份認同會開始模糊。我們會變成截然不同的社會人,活在另一種社會契約之中。
《麻省理工科技評論》(MIT Technology Review)前總編輯及出版人龐廷(Jason Pontin)

然而,並不是所有人都如Gabriel所想,《麻省理工科技評論》(MIT Technology Review)前總編輯及出版人龐廷(Jason Pontin)便在《連線》(Wired)雜誌撰文,指自己寧願「站在岸邊」,因為心靈感應會導致「愛的死亡」:「即使腦部掃描器終有一天成為可能,而且動機是好的,但覺得享受的可能不是人類。傳統上我們幾乎所有價值觀都有賴於思想的私隱,父母對子女誇大自己的成就,子女就對父母掩飾自己如何不濟;即使我們與人相愛,交心過程都是飽受挫折的。但正因為我們柔弱,或是極力表達自己時,才是我們最有人性之時。若我們的思想永遠對別人公開,個人身份認同會開始模糊。我們會變成截然不同的社會人,活在另一種社會契約之中。」

凡此種種問題,賈普森暫時都沒有確實答案,只希望社會多加討論:「從科技的發展水平看,我認為它將無可避免地來臨。但我們不打算自行決定如何才算合乎道德倫理,我們會與不同機構合作,以得出這方面的決定。最終這些對話應可得出某種新的人權宣言。」

賈普森的宏願暫時只停留在TED 2018演講台上。在這些公司能夠造出似樣的產品之前,要實現心靈感應仍言之尚早,與此同時,我們應該思考到底是否真心希望這種技術來到社會。

上文節錄自第108期《香港01》周報(2018年4月23日)《讀心冷帽 無法掩藏思想的世界》。

更多周報文章︰【01周報專頁】《香港01》周報,各大書報攤及便利店有售。你亦可按此訂閱周報,閱讀更多深度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