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具‧ 2】魯迅痛心「中國尚未發現兒童」 國產工廠急起直追

撰文:香港01評論
出版:更新:

承接上文:

倒是香港的玩具像這個地方一樣華洋雜處,在世紀初的玩具設計,一些本土的商人推出了抄襲德國和日本設計的玩具,特別是以賽璐珞製作的娃娃玩具,早期模仿西洋玩具,其後模仿日本玩具。

那年代沒有所謂設計人才,因此大多數玩具都是模仿外國成功的玩具翻版成香港玩具,風氣一直延續到上世紀1950年代,香港才累積到足夠的經驗,開始研發自己的風格產品,出現本土的玩具設計。在玩具大歷史底下街坊士多的小歷史,可看到本土山寨製作的西瓜波、紅色塑膠豬錢箱,以及香港電視劇《小李飛刀》、《刀神》、《倚天屠龍記》、《西遊記》和《包青天》等造型玩具。

中國重新發現兒童

上世紀初,有見洋人玩具如此奇技淫巧,國產玩具也急起直追,尤其是1919年的五四運動令中國民藝界大力鼓吹「中學為體、西學為用」,大批知識份子如魯迅、冰心、郭沫若、鄭振鐸、黎錦暉等人紛紛倡議兒童教育的重要性,令中國人明白到玩具遊戲對小朋友舉足輕重,引起一陣的「兒童熱」。像魯迅就極力擁護其弟周作人有關「中國尚未發現兒童」的觀點,他甚至在作品《狂人日記》用上一句極其悲痛的話作結:「救救孩子!」「兒童熱」帶起國產玩具業興起,首先有創辦於1919年的愛國玩具廠專門生產娃娃及鐵皮機動玩具,1920年代有大達玩具廠、恆康玩具廠、義興昌兒童車廠、勝泰玩具廠、中國棋子玩具廠、中華教育用具廠等等,推出的玩具包羅萬有,從七巧板到六面畫、積木、賽璐珞玩具、兒童腳踏三輪車、坦克車……

公仔紙曾經是當代兒童的「寶物」,娛樂之餘,也可增進軍事知識。

先施及永安公司1918及1919年在上海開設大型百貨商店,隨後將這些中國玩具大量引入香港市場。二戰前,戰爭氛圍籠罩下的中港兩地都大力鼓吹「中國人用中國貨」,那時著名女星阮玲玉主演孫瑜的經典電影《小玩意》中就出現不少中國經典玩具,正是反映了抗日戰爭前夕緊張政治氣氛下玩具生產的各種矛盾,影片中的阮玲玉在「大中華玩具廠」學藝,結果大失所望,哭訴說:「中國人只有玩具兵和玩具飛機去抵禦外敵了。」

其實到1980年代,香港的國貨公司仍陳列着不少1960至1970年代、中國文革時期製造出口的鐵皮玩具倉底貨:雙人電單車、小熊影相、採訪車、機關槍、小妹打琴等等,可是,到了1986年港府推出「兒童玩具安全法」,鐵皮玩具都因未能符合安全規則而銷聲匿跡了。

據《香港玩具圖鑑》作者楊維邦所說:「今天香港最多收藏家渴望尋找的是康元印刷製罐廠製作的鐵皮玩具,像早期的鐵皮輪船、飛機、青蛙、猴子、汽車或鐵皮大象雜技車都是難得一見的珍品。」康元印刷製罐廠1922年在上海開業時是做製罐工業及花鐵印刷,到1933年與香港華益印鐵製罐有限公司合併,成為中國最大的印刷製罐公司,旗下製作的玩具在中國及香港大量宣傳及銷售,當時的口號更加是:「凡我中國兒童,必有康元玩具。」可見其推動玩具業的雄心壯志!

繼續閱讀:

上文節錄自第112期《香港01》周報(2018年5月21日)《迷失於沒有玩具的時空》。

更多周報文章︰【01周報專頁】《香港01》周報,各大書報攤及便利店有售。你亦可按此訂閱周報,閱讀更多深度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