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具‧ 3】香港家庭小作坊 孕育窮孩子的山寨「來佬貨」

撰文:香港01評論
出版:更新:

承接上文:

1960、1970年代可以說得上是香港本地玩具業的第二波,塑膠這種新興物料發展蓬勃。
椰菜娃娃曾經成為全球風行的玩意,全因製造商充滿創意,想出每個娃娃都要拿「出世紙」的銷售策略。(網上圖片)

1960、1970年代可以說得上是香港本地玩具業的第二波,塑膠這種新興物料發展蓬勃,塑膠廠如雨後春筍紛紛在九龍城、黃大仙、筲箕灣等地冒起,大型的有幸福塑膠製品廠、中元塑膠廠、開達等,製作大至塑料家俬,小至玩具,而且無不流行。其中開達後來於1980年代負責生產充滿創意,需要拿取出世紙的椰菜娃娃,一時風行全世界!

科幻玩具尋回童真

這些塑膠廠將部分生產過程外發到家庭加工,也有不少山寨廠開設於街頭巷尾,這一代很多小孩子都有機會參與用天拿水黏公仔、組裝塑料車仔、為塑膠軍人剪膠邊等家庭作業,賺一個幾毫幫補家計。而不少外國打回頭的貨尾流落街邊檔售賣,那年代特別是昂貴的進口玩具不是人人負擔得起,這些廉價仿製外國的玩具即使質量十分粗糙,依然深得小孩子歡心。

那年代的香港被稱之為玩具王國,因為香港的塑膠玩具是出口至全世界,有趣的是初期沒有人認識香港這個地方,於是,廠家想到用上「Empire Made」(大英帝國製造),後來當香港逐漸為世界所認識時,才用回原來的名字「Made in Hong Kong」。

1960年代後期火箭升空,步入太空時代,遂出現大量科幻玩具:太空飛船、機械人、宇宙堡壘、軌道衛星,豐富孩子對神秘星空的認識和想像,也成為日後無數長不大的成年人追尋回童年夢想的收藏逸品,著名影藝人古天樂就是玩具收藏家,導演彭順更加自行開設玩具博物館將收藏公諸同好。

西瓜波是不少人的童年回憶。(網上圖片)

楊維邦在書中指出:「香港玩具中最多小朋友玩過、也是最經典的首推塑料西瓜波,據蔣麗芸父親工業家蔣震憶述,是他創辦的震雄集團首先製造出來,他研發的塑膠鑄模機器可做到紅白雙色塑膠球,於1950年代後期來說已經十分先進。特別是最早的西瓜波體積較細,且產量不多,因此特別珍貴,後來其他廠商模仿相同形式,體積變大,成為風行多年的西瓜波,到今天一些古老的士多辦館仍有售賣。」

1970、1980年代經濟起飛,電視電影開始入屋,出現很多角色玩具,這又算得上是香港玩具風行世界的第三波。最典型是《星球大戰》系列,第一批星戰玩具皆由香港製造,全球供不應求,以後每次上映時玩具店佈滿琳琅滿目的星戰玩具,電影帶動玩具業應運而生。

普及文化令玩具全球化

那年代最令人懷念的也有日本超合金的出現,沉甸甸的玩具一反以往塑膠輕飄飄的質感,堅硬的金屬感也更接近電視片集上打不死的機械英雄:大鐵人、小露寶、宇宙飛龍、無敵鐵金剛等,成為香港一眾小孩子的夢想之物,經濟改善也令父母更願意帶孩子上百貨公司購買這些高檔次的昂貴玩具。

忍者龜玩具推出之後,更曾拍成電影,令熱潮更盛。(電影劇照)

1984年,在席捲美國的「家庭危機」影響下,美國奧爾康公司找來香港開達公司製作了樣貌不同的椰菜娃娃,每個娃娃具有不同髮型、髮色、容貌、服飾,還為每個娃娃身上附有出生證、姓名、腳印,臂部還蓋有接生人員的印章,在客人領養時,更加會莊嚴地簽署領養證,以確保養子與養父母的關係,這種策略令椰菜娃娃在全球出現大排長龍「領養」的景象,一年的銷售額就超過10億美元。

1988年,香港的彩星集團推出忍者龜系列玩具,同樣在全球玩具業取得巨大成效。這四隻由於基因變異成為擬人形態的少年烏龜,成員姓名均源自文藝復興時期意大利藝術家的名字,而由美國幻影工作室所推出的忍者龜漫畫,在整個1980到1990年代風靡全球,拍成電影後產品更無遠弗屆,近年又再次掀起了新的熱潮。

繼續閱讀:

上文節錄自第112期《香港01》周報(2018年5月21日)《迷失於沒有玩具的時空》。

更多周報文章︰【01周報專頁】《香港01》周報,各大書報攤及便利店有售。你亦可按此訂閱周報,閱讀更多深度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