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與角度】Netflix被拒,高達獲獎 康城影展雙重標準?

撰文:麥聖希
出版:更新:

承接上文:

本屆影展可算是多事之秋了。除了一片女性聲音外,還有取消了媒體早場,記者和影評人只可在首映同步或之後觀看的新措施;紅地氈上又開始嚴禁觀眾自拍,連閉幕電影《The Death of Don Quixote》也差點因為官司問題而沒法公映,到影展中段才正式公布如期放映。 關於Netflix與康城影展主辦機構間的矛盾,今年雖然沒有繼續發酵,節前幾部大片因Netflix 投資而拒絕在電影院發行,結果被康城拒諸門外。同樣的情況卻有不同的待遇 :高達的《The Image Book》在康城首映後並不會在法國電影院公映發行,只會在博物館和Arte電視台播放,於是引來雙重標準的質疑。事實是,《The Image Book》屬Essay Film,不像一般的敘事電影,它結集了大量經典電影的片段剪輯,混合電視新聞、繪畫、廣告等不同媒體而成,以影像書寫歷史,探討暴力、歷史論述等議題,可以算是一齣多媒體電影。它的獨特性,絕對不能與市場上的電影相提並論,它的超然地位、對電影這媒介的探索,令它獲得了今年為高達而設的特別金棕櫚獎。

影展中另一評價甚高的是比利時的《Girl》。它在一種關注單元放映,連贏首部電影金攝影機獎、一種關注單元最佳演出獎、國際影評人協會大獎和同志金棕櫚獎四個獎項,是獲獎最多的作品,質量絕對有晉級競賽單元的可能性。電影講跨性別芭蕾舞蹈員的奮鬥故事,主角對改變性向的決心堅定不移,父親的諒解和支持,是他爭取真我的最大原動力。電影拍來沒帶點批判的角度,只是從了解和體諒角色的內心掙扎出發,結果贏得不單止於同志社群的支持。

畢贛的60分鐘長鏡頭

一種關注單元另一獲高度評價的是畢贛的《地球最後的夜晚》。畢贛的上齣作品《路邊野餐》,可謂平地一聲雷,首次執導便盡顯創意,甚至贏得金馬獎的最佳新導演。今次製作規模更大,邀來湯唯、張艾嘉等明星助陣,還把上次《路》的經典42分鐘長鏡頭伸延,製成60分鐘一鏡到底的3D長鏡頭!今次的長鏡頭更具看頭,遊走於貴州山區的不同空間,行雲流水,帶點超現實,也帶點夢幻色彩,主角們在那最後的一晚遇上不少光怪陸離的人和事,刻劃了他們一段沒結果的感情。畢贛第二齣作品,像詩像夢囈,流動跳躍,成功地建立了他獨有的電影語言,一種脫離大部分中國電影以小說性為敘事基礎的手法,一種可以和西方溝通接軌的語言。

《十年》香港精神延伸到泰國

《泰國十年》則是香港觀眾較熟悉的。由於《十年》的成功,幕後的團體決定將盈餘的資金,開拍其他三部亞洲國家或地區的《十年》,即泰國、台灣和日本的十年。《泰國十年》屬非競賽的觀摩單元電影,最為矚目的是曾獲金棕櫚獎的阿彼察邦・韋拉斯花古(Apichatpong Weerasethakul)執導的一段,淡然的生活記錄,卻隱藏了軍事統治的歷史。整體來說,泰國版《十年》沒有香港版的明顯政治調子,分四個部分談泰國人及其對審查、未來滅族、極權統治和平民生活的想法,有寫實有超現實有特效,也有紀錄片式的人民生活片段,各具特色。在泰國版在康城首映後,馬上便在台北電影節舉行台灣版首映,而日本版《十年》則由是枝裕和監督,預計年底公映。

《泰國十年》劇照

近年康城的經典復修愈做愈成功,可能與部分作品安排在沙灘上露天放映有關。今年有希治閣的《迷魂記》,也有尊特拉華達(John Travolta)如《油脂》,他更現身與影迷大跳特跳,對觀眾群年輕化和擴大觀眾層都有很大作用。論今年最為矚目的,絕對是寇比力克經典中的經典《2001太空漫遊》的50周年紀念,電影以70mm修復放映,在Debussy影廳的大銀幕放映,還邀請了《潛行凶間》、《鄧寇克大行動》導演路蘭(Christopher Nolan),聯同影片的兩位演員和剪接師一同作開場介紹,短短幾分鐘,卻簡直成就了影迷們在整個康城中真正最壓軸的一台好戲。

上文節錄自第113期《香港01》周報(2018年5月28日)《在喧鬧中落幕 平權風潮下的康城影展》。

更多周報文章︰【01周報專頁】《香港01》周報,各大書報攤及便利店有售。你亦可按此訂閱周報,閱讀更多深度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