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分券.下】勞動平等 沒僱主僱員的勞動關係 社會主義再現?

撰文:歐陽翠詩
出版:更新:

【時分券.上】耕田賺社區貨幣 換物換滿足感 也是一場生活革命

「土作.時分」社工連瑋軒相信,要令大眾認同勞動平等的概念並不容易,但他仍希望香港能有另一種社會關係。(鄭子峰攝)

服務互換 改變傳統僱傭模式

「土作.時分」跟天姿作圍的模式類近,居民可因應所長擔任店舖當值員、分菜員、文書工作員及工作坊導師等,賺取時分券,再換取有機菜及日常所需品。「土作.時分」更鼓勵不同的街坊提供互換服務,如託兒、補習、剪髮等,讓街坊建立良好的鄰里關係,同時可用時分券買到服務。

「土作.時分」社工連瑋軒說,這種方式是想改變傳統的僱傭模式,不再是僱主下了命令,僱員便要跟從,而是透過時分券溝通互動,令關係更緊密。但他坦言:「香港人太習慣原有的社會關係和秩序,普通市民較難接受勞動平等的概念。很多人覺得用錢便可買到服務,能力高的就應多賺幾倍的錢,工資水平差距大是合理的。甚至有人認為,以前無錢,才會以物易物,現時這樣做會不會是種倒退?」

現在小店設有告示板,讓會員寫上可提供的服務,換取時分券。(鄭子峰攝)

連瑋軒認為,在香港,大家對於社會關係的想像比較固有。他們一般會在新成員加入前,先解釋一次「土作.時分」的理念,才讓會員入會,但有些成員即使理解背後的理念,仍較難接受。此外,他們設有一個像是告示板的制度,讓居民把自己可以提供的服務和時間等填在表格上,但發現一般街坊即使看到了,也不會主動去找服務提供者。

連瑋軒說,這是街坊對於陌生人的忌諱,擔心上陌生人的家不安全,又不知道服務好不好等。後來他們要做多層工夫,讓雙方在「土作.時分」於上水的店中提供服務,才有更多人願意參與。例如他們有一名中醫會員,如果只在表格上寫着可以提供診症,可能沒太多人會主動找他,但假若在店中舉辦工作坊,教其他人調理身體的方法,或是舉行中醫學的講座,便會有很多街坊想報名。

要提供互換服務,需要先在居民之間建立互信,連瑋軒希望可以透過時分券來做到,他更期望時分券發展到某個階段時可以「去中央化」,不需要依靠他們,街坊互相信任,都願意用時分券。連瑋軒認為最理想的發展方向,是街坊可以單靠時分券解決生活基本所需,現時除了食品外,他們希望可以透過社區生產諸如廢油皂、清潔用品等,讓街坊可以以更多「時分」換取。

其中一項街坊可提供的是車衣服務,但現時仍依靠機構提供場地讓會員使用。(鄭子峰攝)

說到底,加強時分券在社區的流通量,是推動社區貨幣很重要的方法。連瑋軒坦言小店經營困難,要現金交租,難以和他們合作。然而,他仍樂觀地認為,只要有誠意,即使逐家逐戶去拍門,還是值得的。「我們沒什麼資源,想他們也合作的話,只好去講解我們的理念,再放下單張,有空時多去光顧他們幾次,讓他們感受到我們的誠意。」他認為香港作為一個發達社會,可以有另一種社會關係,另一種生活想像,而不是資本主義下冷漠的關係。

後記

推動時分券在社區發展其中一個最大的困難,是他們沒有資源,而和大財團合作,又擔心會變質。受訪者提到,即使自己覺得這件事很有意義,但沒有政府支持,加上市民習慣了資本主義的思維方式,要靠另一種經濟模式來改變社會觀念殊不容易。受訪者感嘆現時政府做社會服務的思維是補救性的,長者和青少年服務等有較多資助,便會有較多社工願意投身。像他們這種社區發展的工作,是希望加強人與人之間的聯繫,幫助弱勢街坊的能力得到承認,算是比較進取(progressive)的項目,似乎不容易得到政府的支持。

上文節錄自第114期《香港01》周報(2018年6月4日)《耕田賺社區貨幣 換物換滿足感 時分券:一場生活革命》。

瀏覽更多周報文章︰【01周報專頁

《香港01》周報各大書報攤及便利店有售。你亦可按此訂閱周報,閱讀更多深度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