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新浪潮祖母華妲(上)巴黎左岸燦若繁星

撰文:香港01評論
出版:更新:

今年初的奧斯卡頒獎典禮,《Faces Places》(港譯:《眼睛相旅行》)榮獲最佳紀錄片提名,年屆89歲的導演艾麗絲華妲(Agnès Varda)成為史上最年長的被提名者。雖然最終無緣登上頒獎台,但她早已在去年11月獲頒奧斯卡榮譽獎。華妲畢生的成就其實已經不需要由獎項來肯定,難得的是,經過逾半世紀的電影生涯,依然充滿熱誠,和比他年輕半百的街頭藝術家JR合作,拍岀一部洋溢着人文情懷的創新之作。走過漫長的路,仍屹立不倒,究竟這位電影巨匠的風範是如何練成的?撰文:羅鍵鏘

華妲去年11月獲頒奧斯卡榮譽獎
華妲27歲拍攝了《短角情事》

素有「新浪潮祖母」之稱的華妲,是一位嬌小可愛的婆婆,但她與尚盧高達年紀只有兩年之差,所以,這個封號並不是源自她的年紀,而是來自她的資歷。華妲的《短角情事》(La Pointe-Courte)早在1955年已經完成,而人所共知的「法國新浪潮」卻是在四、五年之後隨着杜魯福的《400擊》和高達的《斷了氣》等賣座作品,才成為炙手可熱的標籤。

和同輩的新浪潮導演不同,華妲直言自己不是電影發燒友,到了25歲才看了不過十套電影。本身是一位職業攝影師的華妲,曾為劇團、鐵路公司及家庭拍硬照來過活。27歲那年拍了《短角情事》,事前並沒有接受任何電影製作訓練,卻憑攝影師的觸覺和豐富的想像力,描繪一條小漁村裏一對感情觸礁的夫婦。把漁民的真實生活片段融入劇情之中,這種紀錄劇情片(docudrama)手法,在當年非常少見,不受傳統電影模式約束的華妲大膽地實驗,並以超低成本製作,在班底中混入非專業演員和實景拍攝等元素,成為日後眾位新浪潮導演常用的技巧。

燦若繁星的世代

華妲與左岸派導演阿倫雷奈

《短角情事》展開了華妲的電影生涯外,亦是她和新浪潮導演們友誼的開始。當時拍攝完成之後,華妲四出尋找剪接師,經過多番遊說後才獲得阿倫雷奈(Alain Resnais) 答應為她剪片。雷奈對電影語言的認知相當獨特,他日後的《廣島之戀》可說是《短角情事》的姊妹作。之後華妲透過雷奈而認識基斯馬爾卡(Chris Marker),兩位愛貓的電影人惺惺相惜,成為好友,後者更以卡通貓的偽裝「現身」於《沙灘上的華妲》(The Beaches of Agnès)。

雖然華妲和這群「左岸派」(Left Bank)同樣是實驗風格強烈的電影人,但她和成功打入主流的新浪潮導演們亦關係密切。神秘的高達更在她的短片《Les Fiancés Du Pont MacDonald》粉墨登場,擔當酷似巴斯特基頓的主角,和當時的太太安娜卡蓮娜一起上演一場輕鬆的肢體喜劇(physical comedy)。

導演尚盧高達在華妲的短片《Les Fiancés Du Pont MacDonald》粉墨登場

至於她的丈夫積葵丹美(Jacques Demy),是擅長顛覆荷里活歌舞片的能手。華妲視對方為互相啟發的對象。華妲遇上丹美時,還是一名年輕的單親媽媽,丹美把她女兒Rosalie視如己出,也和華妲生了兒子Mathieu。夫妻兩人多年來互相支持大家的電影事業,直到雙性戀傾向的丹美因為愛滋病而逝世。在他死前,華妲決定把他的童年回憶拍成電影,結果造就了動人的《童年拾趣》(Jacquot)。丹美在法國南特的愉快童年重現在黑白為主的畫面上,加插了他多部名作的片段,反映出兒時點滴對丹美的創作有深遠的影響。華妲把鏡頭轉向臨終前的丹美,並以超近鏡拍攝其飽歷滄桑的俊臉,加上偶爾的對話和富詩意的旁白,交織出一首苦樂參半的輓歌。

華妲與亡夫丹美

繼續閱讀:

上文節錄自第115期《香港01》周報(2018年6月11日)《法國電影新浪潮祖母 艾麗絲華妲 九十華誕不言休》。

《香港01》App,尚品精神生活,形而。立即下載:https://hk01.onelink.me/FraY/hk01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