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鄭上任一年】土地及房屋欠長遠規劃 恐再造「大白象」

撰文:張雅欣
出版:更新:

要對土地發展作長遠規劃,首先要對人口結構、基建需求、房屋需求等資料有基本預算和掌握。當中,人口估算尤為重要,因為它會影響後兩者,是土地需求的決定性因素。土地大辯論諮詢文件參考《香港2030+》,預測2046年的人口達920萬。然而,根據統計處估算,2046年的香港人口僅約820萬。

關注房屋及土地政策的學者姚松炎質疑,諮詢文件大幅高估未來人口。他指,《香港2030+》中,以2043年全港人口為822萬人作前提,繼續以平均每年4%的增長,而得出920萬人口的預測數字。姚松炎指,土地小組忽略了戰後嬰兒潮屆時陸續死亡。所以他預測香港人口將在2043年達頂峰後開始回落。他批評,土地小組按高估100萬的人口數字,再基於居住環境改善,把平均單位容納人口由2015年的2.9人下調至2.7人,另把2026至2046年期間,25.7萬個要清拆的私人單位計算在內,得出未來將欠100萬個單位的結論。他質疑,政府連基本數據亦未能掌握,說要規劃未來的城市發展,實在欠缺誠意。

龍子維批評,政府對各項土地需求的估算模糊,沒有交代數據來源。(吳鍾坤攝)

估算數據受質疑

「當你去問1,200公頃(土地)夠不夠解決土地問題,其實我們不太知道在問什麼。」龍子維批評,政府對各項土地需求的估算模糊,沒有交代數據來源。他以港英政府於1996年公布的《全港發展策略檢討》為例,裏面清晰列明土地將進行何種工業及商業活動、隨之產生的就業類型、於什麼地區進行等。公眾可以估算有哪些部分可能不準確。反觀,現時土地大辯論諮詢文件根據《香港2030+》,提出2046年的時候,香港將欠1,206公頃的土地。住宅、經濟、基建及設施用地,分別欠230、256及720公頃。但數據如何得來,卻沒有清晰交代。這場本應可以激發社會討論、繼而凝聚共識的公眾諮詢,因為資料數據含糊,淪為「是否支持填海」一類虛無的口舌之爭。

政府經常強調,要解決房屋問題,必須增加土地供應。(鄭子峰攝)

政府經常強調,要解決房屋問題,必須增加土地供應。然而,諮詢的1,200公頃土地中,超過八成都用作經濟和基建發展,多個民間團體質疑當局打着建屋的旗號,製造虛假民意,行發展之實。姚松炎形容,諮詢問卷恍如一張只能打勾的點心紙,營造各個選項都有民意支持假象。諮詢包括發展東大嶼都會,作為繼中環和九龍東之後的第三個核心商業區。九龍東的建設項目尚未完工,當中觀塘重建計劃預計2026年完成,龍子維質疑,香港是否有能力消化第三個核心商業區。

土地大辯論本身旨在解決房屋問題,卻淪為製造大白象的温床,怎對得起住得「貴」、「細」、「擠」的普羅大眾。(歐嘉樂攝)

擬議的東大嶼都會位於香港島與大嶼山之間,計劃包括在交椅洲附近水域及喜靈洲避風塘填海,發展超過1,000公頃的人工島。「為什麼我們的規劃,一定要建在『無雷公』咁遠的地方。」龍子維指出,以往規劃署在沙田、荃灣、葵涌等工業區發展的時候,一直強調要提供足夠就業職位,讓居民原區就業。諮詢中的人工島位於海中心,打破近岸填海的慣例。市民必須依賴基建接駁,有違規劃署當初規劃新市鎮的理念。他憂慮,人工島四面環海,沒有陸地借力支撐,沉降率比一般填海地皮高,保守估計項目的工程費用達幾千億元。政府暫時未確定人工島的造價,但在諮詢文件中承認,由於東大嶼中部水域未有對外運輸基建設施,建造成本相對較高。土地大辯論本身旨在解決房屋問題,卻淪為製造大白象的温床,怎對得起住得「貴」、「細」、「擠」的普羅大眾。

上文節錄自第118期《香港01》周報(2018年7月3日)《 七一前夕出新招 住屋問題未解決》。

《香港01》周報【林鄭上任一年】系列相關文章:

管治新風下的盲點 李彭廣:公務員思維礙創新黃偉豪:香港缺改革 林鄭如「市長」住屋問題未解決 政府自知房屋新招難抑樓價升幅​香港無人才?前人口委員會委員:人才不願來港香港經濟「食老本」 新產業有生存的可能嗎?房屋新招未解住屋問題 政府缺撬地產商利益決心

更多周報文章︰【01周報專頁】《香港01》周報,各大書報攤及便利店有售,亦可按此訂閱周報,閱讀更多深度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