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脫歐】內有反對派 外有笑面虎 英國政壇動盪文翠珊腹背受敵

撰文:唐宇廉
出版:更新:

上周四(12日),英國新任脫歐事務大臣藍韜文(Dominic Raab)在國會公布這份看起來雄心勃勃的白皮書。可是,明眼人都看得出,文件是在「硬脫歐派」和「軟脫歐派」各不相讓的情況下出台,首相文翠珊至今仍無法團結國家,共同處理脫歐這個影響英國國運的重大議題。

白皮書合共104頁,涵蓋經濟夥伴、安全夥伴、跨領域合作及制度安排四大範疇。當中較具爭議的是,英國將尋求在脫歐後與歐盟建立「貨物自由貿易區」,同時爭取保留英國在眾多歐盟機構的成員資格。另外,英國將在2020年底後,禁止歐盟公民自由進出英國,但容許他們在毋須簽證的情況下,在英國短期旅遊、工作或留學。白皮書公布後,輿論幾乎一致認定,文翠珊已決心採取「軟脫歐」方案。

藍韜文在國會公報脫歐白皮書(視覺中國)

溫和派上場 軟脫歐暫成主流

單從白皮書的內容來看,文翠珊的佈局不會令「硬脫歐派」滿意,因為這些安排顯然違背脫歐原意──讓倫敦擺脫來自布魯塞爾的種種規限,在各方面重拾自主權。本身是保守黨成員的脫歐組織「歐洲研究小組」主席里斯莫格(Jacob Rees-Mogg)便指出,相比其他國家,歐盟公民依然獲得優待,批評白皮書重現歐盟最惡劣的一面,而且不尊重2016年公投結果。

早在7月6日,文翠珊和「硬脫歐派」的矛盾便開始白熱化。她當時召集閣員在契克斯首相鄉間別墅舉行閉門會議,試圖為脫歐路線定調,據報脫歐大臣戴德偉(David Davis)曾當面指出,「軟脫歐」只會令英國在談判時處於弱勢;外相約翰遜(Boris Johnson)亦批評,方案像「一坨屎」,根本無法讓英國獨立於歐盟貿易規則,勢必令英國淪為「歐盟殖民地」。就在會後兩日,兩名內閣要員先後辭職,為早就不平靜的英國政壇投下兩枚震撼彈。

兩位辭職大臣,左為約翰遜,右為戴德偉(視覺中國)

眾所周知,文翠珊一直希望在與歐盟談判時,做到無後顧之憂,惟「硬脫歐派」的存在,令內閣遲遲難就脫歐方案達成共識,槍口無法一致對外。一些評論認為,隨着內閣中不聽話的聲音退場,改由溫和派上場,英歐談判將向「軟脫歐」方向移動,文翠珊未來面臨的阻力理論上將會較小。

按照目前的情況來看,「硬脫歐派」暫時失勢。文翠珊較早前會見由保守黨國會後座議員組成、有權啟動罷免黨魁程序的「1922委員會」成員,在25名有份發言的議員當中,21人表態支持她。另外,下議院領袖利雅華(Andrea Leadsom)、國際貿易大臣霍理林(Liam Fox),以及環境大臣高文浩(Michael Gove)亦與她站在同一陣線。

保守黨資深黨員、前外相聶偉敬(Malcolm Rifkind)甚至把兩名辭職的大臣批得一文不值。他7月10日在《衛報》發表題為「戴德偉和約翰遜走後,內閣將會更強大」的文章,認為兩人辭職雖然會引發「短期危機」,但他們根本難以獲得大多數保守黨議員支持,充其量只是無足輕重的「紙老虎」。可是,情況真的這麼理想嗎?

強硬派蠢蠢欲動準備「逼宮」

不能否認的事實是,文翠珊的執政基礎並不穩固:先是在去年6月大選中,保守黨喪失不少議席,被迫與小黨合組聯合政府;繼而自去年11月以來,已有七名閣員因種種原因辭職,這位首相的領導能力因而備受質疑,要求她下台的呼聲幾乎無日無之。而隨着英歐最遲在今年10月達成協議的「死線」逼近,保守黨內的「硬脫歐派」不會坐視不理,肯定伺機反擊。

文翠珊在國會發表脫歐聲明,各人神情嚴肅緊繃(視覺中國)

在一眾「硬脫歐派」政客中,早被架空的戴德偉未必可構成威脅,但有意問鼎相位的約翰遜卻不然:他在擔任倫敦市長期間累積不少政治資本,後來成為脫歐派大將,對黨內脫歐派議員仍有頗大影響力,肯定不是聶偉敬口中的「紙老虎」。他辭職後,可以局外人身份,在毋須顧忌內閣團結的情況下,繼續在國會和輿論向首相施壓,推動更「辣」的脫歐方案。來訪的美國總統特朗普於7月12日公開表示「約翰遜可以是一位很棒的首相」,更令約翰遜成為熱點。

值得一提的是,英國政壇素有「逼宮」傳統,即使像戴卓爾夫人(Margaret Thatcher)這樣政績彪炳的首相,尚且「不得善終」,更何況是早已被視為弱勢領袖的文翠珊?保守黨議員布里根(Andrew Bridgen)較早前便表明對文翠珊沒有信心,甚至揚言:「大批同事有相同的看法。」

歸根究柢,「硬脫歐派」認為他們的一套更符合英國利益,其中跟隨約翰遜辭職的保守黨副主席布拉德利(Ben Bradley)的意見便頗有參考價值。他在2016年公投時主張留歐,後來改變立場,「全球貿易帶來龐大機遇,英國可以再次掌握自己的命運……我擔心在契克斯達成的共識只會削弱這些機遇,因為這會令英國受到歐盟規則捆綁,難以(與其他國家)達成新的貿易協定。」簡言之,這些人要求的是名副其實的脫歐,他們不欲見到英國在脫歐後,仍然無法獲得自主權。

歐盟笑裏藏刀 不會輕易讓步

正當英國就脫歐問題陷入巨大不確定性時,布魯塞爾亦密切留意對岸政局的發展。在戴德偉和約翰遜退出內閣、英國「硬脫歐派」暫時失勢後,英歐談判難度自然相應減少,這無疑是布魯塞爾喜聞樂見的。例如,歐盟談判代表巴尼耶(Michel Barnier)便一改早前的強硬口風,表示經過12個月的談判,英歐雙方已同意脫歐協議的80%,他有決心處理好餘下20%,「對所有人來說,最差的情況是未能達成協議,那會對英國和歐盟造成經濟問題。」

出口到歐洲的英國貨品(視覺中國)

可是,明眼人都看得出巴尼耶只是笑裏藏刀,歐盟實際上不可能輕易對英國作出讓步。根據文翠珊的方案,英歐將建立「貨物自貿區」,但服務業卻不包括在內。巴尼耶反對這種提議,表明人員、貨物、服務和資金自由流通是不能分割的,強調英國無權「挑剔」。這就意味着,如果英國拒絕在「軟脫歐」的基礎上再作出讓步,談判便難有突破。

可以肯定,倫敦和布魯塞爾均不想再生枝節。現實是,英國「硬脫歐派」和「軟脫歐派」角力肯定會持續,脫歐路線並非沒有搖擺或調整的可能。如果英歐談判進度不理想,文翠珊威望再受挫,強硬派或會反攻,歐盟的談判對手說不定便會換成強硬派,屆時談判徹底拉倒亦並非不可能。歐盟再不濟,也絕對不會在文翠珊當下白皮書的基礎上,作任何讓步。

屋漏偏逢連夜雨

「英格蘭國家隊在今屆世界盃的進步證明,當所有球員通力合作、在具備清晰比賽計劃,以及尊重並服從教練的情況下,一隊球隊能取得什麼成績。」影子首席國務大臣索恩伯里(Emily Thornberry)上周三(11日)在國會質詢環節中,以殺入世界盃四強的國家隊為例,嘲諷文翠珊在脫歐議題上領導無方。

索恩伯里的批評並非無的放矢,畢竟文翠珊是在10月「死線」逼近前三個月才勉強確認「軟脫歐」方案,狼狽地為這個勢必扭轉英國國運的歷史性事件定調,處理手法拖泥帶水,證明這位在脫歐公投後臨危受命的首相根本沒有足夠魄力領導國家。

烏雲密佈的倫敦(視覺中國)

英國明年3月29日便會正式脫歐,文翠珊能否帶領國家與歐盟簽訂較佳協議,抑或落得被逼宮的下場?而即使強硬派逼宮成功,約翰遜等人是否能令局勢好轉?未來數月,正處於歷史關鍵轉折點的英國,最需要的是一位擁有足夠決策力和魄力的領袖。然而遍覽當下不列顛政壇,或許沒有一人合適。

上文刊載自第120期《香港01》周報(2018年7月16日)《內有反對派 外有笑面虎 英國政壇動盪文翠珊腹背受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