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苗造假】從內地疫苗造假事件 看香港醫療優勢

撰文:戴耀康
出版:更新:

內地疫苗造假風波導致人心惶惶,網民旋即瘋傳赴港接種疫苗攻略,甚至揚言「能去香港打的盡量去」。事件引起本地家長憂慮,擔心爆發「搶疫苗」熱潮;衞生署表明,本港目前疫苗供應穩定,有足夠存量為本港嬰幼兒提供接種服務。在惶恐過後,這為香港醫療系統帶來什麼啟示——為何香港疫苗深得內地信任?我們具備什麼制度優勢、又應該怎樣保存和發揮?撰文:戴耀康

香港人連疫苗都打不到了?

「誰在迫你帶孩子去香港打疫苗?」——7月22日晚間,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就疫苗事件作出批示前半小時,上海大學中文系教授葛紅兵在新浪微博上載《赴港接種兒童疫苗指南》,並提出如此詰問。該貼文引發網民熱議,當中一則留言備受港人關注——「這下香港人不僅買不到奶粉,連疫苗都打不到了。」

此前一天(即7月21日),描述三位「疫苗之王」罔顧生命、發家致富的文章,在內地社交網站廣為傳閱,引起社會對長春長生生物科技違規生產狂犬疫苗的關注。

長春長生生物科技違規生產狂犬病疫苗。(資料圖片/視覺中國)

翌日,《香港定居媽媽的赴港打疫苗攻略:診所、醫院、疫苗中心對比/交通路線/注意事項》一文,獲大量內地家長轉載;內文推薦他們到旺角及尖沙咀的診所為嬰兒接種疫苗,並建議他們「打完疫苗坐電梯直接到樓下血拼」,甚至詳列所需證件、地鐵轉車路線、以及各種疫苗介紹。

該攻略率先經《蘋果日報》及《經濟日報》等網站在港報道,至7月23日凌晨,開始在「親子王國討論區」引起討論。不少家長擔心會演變成「毒奶粉事件翻版」、引爆新一輪「搶針潮」。當天下午,《香港01》記者到尖沙咀一間私家診所觀察,在兩小時內,有七、八組內地家庭應診,佔客人總數一半;另有私家醫生表示,查詢兒童疫苗接種的電話比以往增加約三成。

霎時間,「搶疫苗」的焦慮迅速在家長圈中蔓延。然而,這真的會令本地疫苗供應不足嗎?

政府疫苗存貨足夠

對此,香港衞生署當日隨即發出新聞稿,強調本地疫苗供應穩定,而署方亦已與供應商簽訂合約,確保有足夠疫苗落實「兒童免疫接種計劃」,即透過轄下母嬰健康院,為全港所有五歲以下嬰兒提供免費四合一混合疫苗接種服務,以預防白喉、破傷風、無細胞型百日咳及滅活小兒麻痺,另會安排注射員到學校為小學生提供服務。政府物流服務署資料顯示,衞生署將於12月採購新一批四合一疫苗,預算為10萬劑。

醫學界立法會議員陳沛然表示,儘管疫苗風波或會導致不少內地兒童來港接種,但相信他們只會影響私營醫療市場,因為公營體系必然會優先滿足本地需求。事實上,母嬰健康院早於2016年4月1日起,加強優先為本地兒童提供接種服務的措施,並對非合資格人士訂定每月120宗新症限額。

醫學界立法會議員陳沛然表示,儘管疫苗風波或會導致不少內地兒童來港接種,但相信他們只會影響私營醫療市場。(盧翊銘攝)

據衞生署回覆《香港01》查詢,過去兩年內,有約八成香港兒童曾透過上述計劃接種四合一混合疫苗。在2017年,母嬰健康院合共接種了18萬劑疫苗,按每月平均有102至120宗非符合資格人士新症計算,每年共約1,300宗,佔整體的0.7%左右。

醫療機構「嚴陣以待」

不過,本地兒童若要接種可以預防乙型流感嗜血桿菌的五合一混合疫苗,甚或乙型肝炎的六合一混合疫苗,就要和絕大多數內地兒童一樣,光顧私營醫療機構。

香港醫學會會董、兒科醫生唐繼昇分析稱,「最有可能短缺的是五合一疫苗」,但認為這實際上不會發生。他亦提到,藥廠一向根據本港疫苗消耗記錄,估算私營機構的需求,以決定供應給他們的數量,故私家診所無法即時增購疫苗,倘若突然爆發「打針潮」,藥廠需由英國及法國等地急運疫苗來港。

唐繼昇形容,當下政府和私營醫療機構都「嚴陣以待」,前者更「叫我哋要睇住」。衞生署新聞公報亦指,署方一直與兩間藥廠供應商「保持緊密聯繫」,並會「繼續密切監察」私人醫療市場的情況。

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教授孔繁毅則相信,因疫苗風波而來港接種的內地兒童不會太多,「因為內地不只長春長生一家藥廠,(市面上)還有很多可靠、長期使用而沒有出問題的藥廠,它們也有從外國買入疫苗。」

綜上所述,「搶奶粉事件」應該不會在港重演。但值得思考的是,為什麼每逢內地食品、藥物出問題,民眾就會自然想到要來香港?為何香港疫苗深得內地信任?我們具備什麼優勢?

香港如何確保疫苗安全?

有別於是次疫苗風波突顯的內地藥品監管漏洞,香港有着嚴格的疫苗檢測和管理系統。

以特區政府提供的疫苗為例,它們均通過全球統一招標採購而來,大多由世界數一數二的大廠生產,譬如英國的葛蘭素史克(GSK)和法國的賽諾菲(Sanofi);而招標條款也十分嚴密,例如流感疫苗的中標者,除需提供疫苗的完整配方、化驗方法、測試方法、生產方法之外,還必須是國際生產質量管理規範的製造商,且要獲得美國食品及藥物管理局(FDA)等權威機構認可。

香港用的疫苗美國同樣也用,所以香港出事的話,美國也會出事。(路透社/資料圖片)

唐繼昇解釋:「我們用的疫苗也就是美國用的,所以我們出事的話,美國也會出事。」這些外國大廠的監督要比內地廠商嚴格得多,「他們很害怕出問題,因為一旦出事,罰款肯定不止344萬元人民幣(長生生物的罰款額),而是一個藥廠無法承受的天文數字。」

他憶述,曾有一家亞洲藥廠被美國判罰幾十億美元。這家公司是日本的武田製藥,其糖尿病藥物愛妥糖(Actos)於2014年被控會令用藥時間較長、劑量較高的病人更易患上膀胱癌,卻沒有標註警告字句。公司被美國聯邦法院判罰60億美元,其合作夥伴禮來製藥亦遭罰30億美元。最終藥廠支付24億美元和解,但金額足以令藥廠面臨60年來首次年度虧損。

法律嚴厲的懲處令外國藥廠不敢冒險生產劣假藥牟利。除此之外,外國普遍有獨立的第三方監察機構確保藥物質量,如大學的研究所。唐繼昇指:「他們都會盯得很緊。」

他續指:「香港與外國溝通好密切,不需要特別關注疫苗質素,反而會着重運輸途中可能出現的問題。」原來,疫苗採購和儲存都有嚴格規定,以流感疫苗為例,在運輸的過程中,必須保持於攝氏2至8度;當運送至醫療機構時,亦需取出溫度計驗證和檢查其溫度記錄,「見到溫度無問題我們才會收貨。」

除此之外,衞生署每年均會以突擊巡查方式,監察進出口商和批發商。例如在2013年4月,經衞生署突擊巡查,發現香港家庭計劃指導會有部分儲存疫苗的雪櫃溫度超出正常標準,導致300支疫苗失效,家計會後來就事件致歉。在嚴謹的監察下,一經確定失效的疫苗,會在第一時間銷毀,而相關機構亦會及時聯絡可能受影響的市民,跟進並評估其身體狀況。

近年來不少內地人來港打HPV疫苗。早前有藥廠宣布有限度供應HPV九價疫苗,惹來數十名內地居民來港抗議。(李澤彤攝)

制度優勢有助拓醫旅產業

唐繼昇說:「香港醫療體系已上了軌道,監督系統化,而中國有疫苗其實只是近十年的事,機制仍不清晰、不規範。」孔繁毅也稱,兩地醫療系統是「完全兩回事」,因為「香港醫療模式運作了幾十年,由醫生training(培訓)到藥物、疫苗供應商,都達世界級水平。相反,內地還處於起步階段。」

香港醫療體系優勢是多年經驗累積的碩果,在政府嘗試推動醫療產業但發展無果的當下,我們又要為下一代香港人累積什麼?

根據中國旅遊研究院及攜程旅遊集團於3月中旬公布的《出境遊十大新玩法》,來港打子宮頸癌疫苗位居榜首,平均每趟旅程耗資4,000元至20,000元人民幣不等。我們常以新加坡的政策為借鑑對象,當中較少談及的是上述的醫療旅遊。唐繼昇認為,「政府發展醫療旅遊無可厚非。這是一個很大的產業,如果不做,是浪費了香港那麼多好醫生。」

若要發展醫療旅遊,孔繁毅建議「從私家醫院着手」,「關鍵在於如何make sure(確保)本地人的醫療服務不受影響。」他認為,「香港完全做得到」,因為「目前公營醫療保健已十分穩定」,香港能夠提供的「藥物疫苗、手術化療等先進治療技術,內地人會有興趣,甚至不只於內地人」。

早前有藥廠宣布有限度供應HPV九價疫苗,惹來數十名內地居民來港抗議,反映內地人對港疫苗有頗大需求。「毒奶粉」事件,一度令內地人來港瘋搶進口奶粉。

上文刊載自第122期《香港01》周報(2018年7月30日)《從內地疫苗造假事件 看香港醫療優勢》。

更多周報文章︰【01周報專頁】《香港01》周報於各大書報攤及便利店有售。你亦可按此訂閱周報,閱讀更多深度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