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規三部曲】深圳如何醫治城市病 給市民留一點綠

撰文:林嘉淇
出版:更新:

深圳在享受高速發展帶來的經濟效益時,同樣面對不少大城市存在的「土地有限、資源短缺、人口不堪重負、環境承載力嚴重透支」的城市化弊端。正因為這個緣故,記者拜訪了深圳市規劃國土發展研究中心總規劃師鄒兵,看看深圳醫治城市病有何良方。

與香港一樣,深圳長年面對經濟增長與土地短缺問題拉扯的局面,採用各種辦法開拓更多土地資源,包括填海。據內地傳媒非正式統計,深圳從建市至2013年,以填海造出至少69平方公里土地,涉及全市海域面積6.5%。填海造成的環保問題一直備受爭議,2012年出台的《深圳市海洋經濟「十二五」規劃》便曾指出深圳過去海洋開發失誤,「在海洋資源利用方面,長期以來過於注重當期經濟價值,海洋開發利用密度過大,護海意識相對淡薄。」

守住50%生態保護線

在深圳的發展歷程中,生態環境與經濟開發矛盾如影隨形。近年,深圳把推動生態文明建設置於顯要位置,守着50%生態保護線,為的是令深圳不致成為一個不宜住人的「混凝土森林」。蓮花山公園、香蜜公園、深圳人才公園……細心數數,深圳原來有近千個公園。

深圳有近千個公園。圖為香蜜公園航拍照。(視覺中國)
+3

鄒兵說起堅持劃下生態保護線的因由,「深圳人口經濟增長很快,對土地的需求也很大。開始時經濟特區才3萬人,整個寶安縣才30萬人,2006年時人口已到了1,000萬。按這個趨勢下去,用地只會不斷消耗,而深圳地方又不大,按照前兩次規劃的思路,可能蓋成混凝土的森林。」故此,2005年深圳劃了生態保護線,把一半土地劃為生態保護空間,令本已緊絀的土地資源更為短缺。鄒兵解釋,「對一個好的城市來說,不僅僅是要經濟增長,她不是經濟機器,而是一個令大家以後能長遠生活的美好家園——是必須要堅守的基本原則。」

在近幾個月的土地大辯論中,不少人就發展郊野公園爭拗,深圳難道類似爭議嗎?「當然有,生態保護線最初劃定便隱藏這樣的矛盾,因為限制了發展,特別是生態保護線內的居民,覺得權益受到很大的影響。這是永遠的矛盾。」他接着說,「道理很簡單,不是說碰到現實利益衝擊時,你能否堅持得住。可持續發展是講長遠和眼前,整體和局部。」這種口號式的說法聽起來很虛無,但在深圳市政府種種舉措之中,又可看出她們如何在保住生態環境以外,尋求開闢其他土地資源的方法,務求令經濟與生態在這個城市內可和諧共存。

對一個好的城市來說,不僅僅是要經濟增長,她不是經濟機器,而是一個令大家以後能長遠生活的美好家園——是必須要堅守的基本原則。
深圳市規劃國土發展研究中心總規劃師 鄒兵

香港中文大學地理與資源管理系教授兼城市研究課程主任伍美琴曾提過早前到深圳做比較研究時,與當地官員的一段對話。「我訪問了一個負責交通規劃的官員,他不停地說深圳市的交通有什麼問題,未來會如何解決。我便問他為何會有解決問題的意識。他帶點迷茫的眼神望着我,說:『這不是我們(作為官員)應做的事嗎?』」令伍美琴印象深刻的是,她接觸到的每位規劃師,在分享造城經驗均感受到他們對城市的心,是視作「家」的一份期盼,是一份希望能更好協力建設舒適的「家」的心態;但曾為官的她,卻感受到香港官員只有一種「打好呢份工」的心態,「(深圳官員)辛苦一點,去解決老百姓的難題也願意;反而你如果只當是一份工作,差別便很大。」

「就像賣地一樣,他們(深圳)最初也是抄香港的,但他們在複製的同時,也會質疑——一開始賣地便會令地產商享有premium(溢價)?為何不讓他們(地產商)每年交一定的金額予政府,有一個穩定的年收入?我希望他們(政府)會思考、反思。」伍美琴說。

香港官員只有一種「打好呢份工」的心態,(深圳官員)辛苦一點,去解決老百姓的難題也願意;反而你如果只當是一份工作,差別便很大。
中大地理與資源管理系教授兼城市研究課程主任 伍美琴

在《深圳市城市總體規劃(2010-2020)》中,提出了城市轉型規劃,確立了土地供應發展由「增量規劃」轉至「存量規劃」,意思是未來深圳土地供應不再依賴農地發展及填海造地,而是再度開發已有或閒置或涉違建的土地資源。鄒兵說:「人口、經濟在增長階段,要滿足經濟或社會需求時,就只能在原來的已建成的土地裏,把建設用地提高開發的強度、使用的效率,這是存量發展。深圳增長的動力還很強,歷史又短,還是有很旺盛的發展需求。只是因為空間天然制約(土地資源不足)而要轉型,我們是主動選擇存量規劃的模式。如果我們當時不採用存量挖潛的方式,不保護生態環境的話,就變成混凝土的城市局面了。」

給年輕人創造更多機會

在生態保護與城市開發之間取得平衡,為的是使城市更為宜居,與城市規劃者對談,話題都離不開這兩個字。城市規劃如何才能實現宜居,從新加坡到上海,我們聽得最多的是「以人為本」,來到深圳也如是。「(城市)要存在很多工作機會,宜居跟宜業是一塊的,如果只有居住沒有就業,便很難說是宜居。必須要有活力,也有高度包容性的多元文化城市,令不同人在這裏都能找到自己的空間。」鄒兵解釋,在準備深圳的規劃時抱持的「以人民為中心」六字,便是從環境、公共設施、精神需求三方面去考慮人的需要——住屋、交通、上學、就業,以至休憩娛樂都一一關注到。

深圳人口的平均年齡是32.5歲,鄒兵強調「要給年輕人創造更多發展機會」,因為深圳的活力正是來自這個佔人口比例較多的群體。(視覺中國)

稍有不同的是,在深圳,幾乎所有受訪者都特別強調「年輕人」。深圳人口的平均年齡是32.5歲,鄒兵強調「要給年輕人創造更多發展機會」,因為深圳的活力正是來自這個佔人口比例較多的群體。若按前文提及的條件來說,香港宜居嗎?「宜居不是只說居住環境,還有其他因素。醫療、教育、鐵路等都很方便,人到一個地方不用跑很遠。」在鄒兵眼中,香港仍然有很多值得學習的地方,他補充說:「香港要論不足的是,居住空間太狹窄、太擁擠。我們不是想要高密度的發展,不是要拼命的把人擠壓到一個空間,還是要有個平衡。」

上文刊載於第126期《香港01》周報(2018年8月27日)《深圳如何醫治城市病》。

更多周報文章︰【01周報專頁】《香港01》周報,各大書報攤及便利店有售。你亦可按此訂閱周報,閱讀更多深度報道。

【城規三部曲.深圳篇】系列相關文章:

深圳規劃構建經濟奇蹟 香港錯失了什麼?深圳人多不阻高速發展 全因每五年一次規劃?香港可參考深圳多中心 再造一個中央商業區嗎?40年前的深圳 沒有錢下殺出一條血路十年規劃 十年建設 打造超級中心福田看《深圳2035》如何修正執行上的錯來了,就是深圳人嗎?深圳另一面 城中村打破城市單一價值從推倒重建到綜合整治 資本進城中村是隱性驅逐?走出城中村才是深圳人? 城市不能只有高端人才【片】金鐘站逼到暈 效法深圳多城市中心有無得諗?

重溫【城規三部曲.上海篇】系列相關文章:

上海堅持多中心 網絡化 對香港有何啟示?(上)上海堅持多中心 網絡化 對香港有何啟示?(下)拋下一個「怕」字 開拓浦東廿年打造另一個上海上海釘子戶維權15年 城市發展為誰服務?從大拆大建到社區微更新 上海舊城新貌變奏曲中國大城市規劃思維有誤 專家:規劃不當致城市病【片】強拆時代已經過去 土地用途更新應更人性化

重溫【城規三部曲.新加坡篇】系列相關文章:

【片】點解新加坡可以人人住大屋?因為有規劃三寶!新加坡土地利用的魔法——地圖小不點規劃大格局【專訪】新加坡規劃之父劉太格:香港不缺地,缺規劃【專訪】劉太格談短期規劃:再多火雞也不會變孔雀【專訪】伍美琴新加坡取經:環境體現人人活得有尊嚴千呎組屋售百多萬 星洲學者:政府無償為民安居新加坡組屋模式是出路?香港學者:置業非唯一選擇星民間團體推動「參與式規劃」:每個居民都是專家香港民間規劃方案屢觸礁 推動變革建立互信組屋設計以人為本 劉太格:一扇門一面牆都考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