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未來】改造基因適應太空 你有無資格生存?

撰文:孔祥威
出版:更新:

以現時科技,火星能否地球化仍成疑問。科學家同時正進行人類改變基因適應太空的研究。若有一天技術上可行,又真的像馬斯克所說,離開地球是生存唯一辦法時,又是否人人都有改變基因移民火星的機會?

前文:《【科技.未來】抗太陽輻射 自製氨基酸 要咩基因先可以住火星?》

經過抗幅射、 自製氨基酸基因編輯,未來住在火星上的會不會已經不能算是「人類」?康乃爾大學威爾醫學院(Weill Cornell Medicine)遺傳學家美臣(Christopher Mason)坦言:「我們仍不知道,到底只是對現時的基因表達作少許修改,或是要全新的染色體,還是要重頭寫過基因編碼。」

長期在太空或火星居住,或令人體產生重大變異。(視覺中國)

若抗輻射人被送到火星,他們很可能會演變成擁有與地球人甚為不同的特徵。美臣預期:「在這種極端條件下,他們的第一代將變成更能抵抗輻射。而火星的引力較地球小,所以,他們的骨密度將較低,可能會長得更高,也會適應當地的泥土和大氣差異。」

基因編輯或能讓未來人類更能適應太空,但是否安全暫時不得而知。不論是編輯體細胞(somatic cells),只改變自己的基因,例如治療自身疾病;還是編輯生殖細胞(germ cells),讓基因改變可遺傳至後代,基因編輯的不良影響可能需要數十年或數代人才出現。Lisa Nip也坦言:「基因編輯用於人類(的研究)仍然在非常早的階段,至今沒有多少人體試驗,足以顯示基因編輯完全有效或安全。」

所以,現時基因編輯使用十分有限。美國國家科學院(U.S.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去年同意在嚴格監管和極少數情況下,可改變人的基因,以避免疾病,如父母無法誕下健康子女的話,基因改造寶寶是可以接受的。美臣認為太空旅途將是健康以外第二個有力的理由來改變人的基因:「當你有能力改變一個人的基因而保護他,你不能在未改變他前就送他到另一個星球,這是不合倫理的。」他的500年計劃目標中就寫道:「在多個恆星系統建立宜居環境,避免因一個恆星系統的滅絕事件而令人類絕種。」可見,他和馬斯克一樣,認為科學家對人類前途有如哲學家康德之「定然律令」(categorical imperative)般的「義務」。他曾在TED演講中解釋:「不論你的道德價值如何,首先需要有人存在。」甚至預言:「新的人種出現,不是會否,而是何時。」

未來若要移居另一個星球,會否像《變種異煞》般,並非人人有資格離開?(網上圖片)

更重要的可能是「何人」。基因編輯作修飾(enhancement)之用,例如人體變得更健碩、更聰明、跑得更快等,這些都是基因編輯的禁忌,因為這會造就更多不公平和階級矛盾。放到殖民火星的例子中,當基因編輯令「天擇」變成「人擇」,又是否人人都有均等的機會和權利成為新品種人類,到太空延續壽命和後代?會否出現如電影《變種異煞》(Gattaca)的情節:只有擁有「優越」基因的人才有資格到達土星月亮泰坦(Titan),其餘的就淪為「不合格的人」(in-valids)?

馬斯克認為在早期,火星不會人人爭住去。圖為NASA火星住宿設計入圍作品之一(視覺中國)

對於有人擔心移居火星將成富人專利,SpaceX創辦人馬斯克(Elon Musk)在南方音樂節上沒有正面回應,只強調開拓火星的難度:「火星任務就像薛克頓(Ernest Shackleton,十九世紀愛爾蘭探險家)招募南極探險員的廣告所寫:『困難、危險、你很大機會會死、生還者將無比興奮。』開始之初不會有很多人想去。」

這又回到問題原旨,並非人人認為我們有必要去火星。基因編輯工具CRISPR發明人之一杜德納就提醒,地球的問題更切身:「在我們居住的星球有很多問題,比起花費巨額金錢送幾個人到火星,我更想看到的是,我們應對在地球上的挑戰。話雖如此,我們是喜歡探索的物種,是冒險者,若我們展開旅途往另一星球如火星,我想會啟發很多有趣的技術和意念,或許對地球有莫大裨益。」

科羅拉多大學波德分校(UC Boulder)教授賈高斯基(Bruce Jakosky)則對《連線》(Wired)雜誌說:「這或許不在科學的範圍,但我會質疑地球化火星的理由。若只為萬一我們搞砸了這個星球而需要另一個星球為後備,我認為這不是好的理由。比起改造火星環境,讓地球氣候溫和實在容易得多。」

上文節錄自第126期《香港01》周報(2018年8月20日)《改變人類基因可以殖民火星?》

更多周報文章︰【01周報專頁】《香港01》周報,各大書報攤及便利店有售。你亦可按此訂閱周報,閱讀更多深度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