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在「布拉格之春」50周年 在捷克尋找共產記憶 ‧ 下

撰文:香港01評論
出版:更新:

撰文:甄梓鈴

移民不僅能享受在自由社會裏更多的權利和更好的機會,同時也要犧牲某些東西,這對某些人來說可能顯得微不足道,但對另外一些人來說可能意味着終身的創傷。

承接上文:

克里瑪回憶,國家剛被佔領的那段時間,邊境是開放的,許多人為了讓孩子在自由環境下成長,放棄了財產和事業而離開,所以當他決定返回捷克,身邊友人感到驚訝,甚至認為這樣做對孩子不負責任。他在自傳裏寫道:「移民不僅能享受在自由社會裏更多的權利和更好的機會,同時也要犧牲某些東西,這對某些人來說可能顯得微不足道,但對另外一些人來說可能意味着終身的創傷。」問他不捨什麼?他說熱愛自己的城市和語言,一旦離開,相信孩子很快能適應新環境,但身為一個作家,忘記了自己的母語,中斷與故土的感情聯繫,很難創作。

回國之後,他發現自己的著作已經從所有書店下架,任何報章都不能刊登政府秘密名單上的作者文章。他因此失去了工作,還被沒收護照,屢屢成為《紅色權利報》的攻擊對象,經常被警察拉去問話,幸而從來沒有坐牢。為了維持生計,他在基層做過醫院護理員、送信員和清潔工,透過工作接觸到不同的人,把小人物的故事寫進作品中,共產主義政權統治下社會日常生活形態躍然紙上。

東歐在上世紀七、八十年代掀起了「薩米亞特」(地下出版)的寫作風氣,即使作品不能刊登,作家們仍堅持繼續地下創作,包括克里瑪在內。說着說着,他從書架上拿出當年他們出版的「禁書」,簡陋的裝釘、薄薄的牛油紙上寫滿字體,為避過審查制度,人們私底下偷偷傳閱,同時把思想傳開去。

民主不能解決所有問題

共產統治時代,克里瑪家中定期舉行聚會,邀請哈維爾等知名作家,每月聚首一堂,朗讀被禁的作品。這些「禁書」涉及政治、宗教、社會及文學創作,內容不乏對社會的批判,流露着對擺脫制度壓迫、擁抱自由的渴求。問他心中的理想世界是怎樣的?他對這個題目很感興趣:「年輕時我曾經有不少想法,民主就是夢想,在那裏沒有人會遭受壓迫,人人擁有言論自由,經過多年的努力,我們做到了民主,但理想與現實永遠存在落差。」

「現在我心中沒有什麼理想世界,不敢再想。夢始終是夢,在現實中很難成真,任何人對某種社會制度或意識形態有太多幻想都是危險的。睡覺的時候,你可以有自己的想像,現實中不能。」那麼,今天的捷克跟預期中的世界一樣嗎?他想了一下,語調平平地說:「現在已經很好了,國家沒有太多失業者和文盲,當然,民主不能解決所有問題。」

連儂牆曾經是1980年代的反抗符號,捷克人在牆上塗字表達對共產主義政權的不滿,如今成為「打卡聖地」。

克里瑪說,世上沒有任何一種制度能解決一切社會問題,民主也不是完美的制度。他認同英國政治偉人邱吉爾對民主制度的描述—「民主是最壞的政府形式,除了其他所有不斷地被試驗過的政府形式之外」。

1989年蘇東劇變,捷克也踏上民主化之途。天鵝絨革命後,哈維爾當選總統,帶領國家建設民主政體。哈維爾執政長達14年之久,其間,捷克斯洛伐克於1993年經由公投「分家」,成為兩個獨立國家。他把哲學家情懷帶入政治,強調「在真實中生活」,倡導人權及和平主義的理念。

事過境遷,如今坐上總統寶座的是民粹主義者澤曼(Miloš Zeman)。現年74歲的澤曼在年輕時加入共產黨,很快因反對蘇聯入侵而被驅逐出黨。五年前,他打着鮮明的親俄、反移民與疑歐旗號,成為首名全民直選的總統,並於今年成功連任。這像是對30年前那場轟轟烈烈的時代巨變的反諷,但在捷克,人們更愛爭議的是他煙不離手、酒不離口的生活習慣。

近年,民粹主義政黨在東歐政壇非常活躍,在民粹浪潮狂襲下,被譽為「捷克特朗普」的富商巴比什(Andrej Babiš)領導的「不滿公民行動」(ANO)也在去年國會選舉中大勝。巴比什同樣主打民粹牌,高舉反移民和反歐元旗幟,他當上總理後醜聞纏身,涉嫌騙取歐盟200萬歐元補助,又被翻在共產黨執政期間涉嫌協助秘密警察的舊帳。

對於右翼民粹主義的逆流在捷克發酵,克里瑪似乎不太擔憂,對國家近30年來的種種變化看得比較樂觀。但他如何看待極右思潮崛起?是無知群眾被政客的辭令蒙蔽?抑或真的反映社會民意,極端主義正在走向主流?他沒有直接回答這個問題,卻說起歷史上不少獨裁者都是靠民主選舉上台,通過合法的選舉贏得政權,然後逐步轉向獨裁甚至極權。他強調,民主選舉最重要的目的應該是「選一個為社會着想,而非關心個人私利的政治家」。

共產主義從來沒消失

我嘗試把話題拉近一點,說起最近捷克政壇發生的事端。7月初,巴比什領導的少數派內閣在國會的信任投票中過關,成為1989年共產政權垮台以來,首個仰賴共產黨支持才不至於倒閣的政府,外界甚至形容這是共產黨首次「重返政壇」。這種說法是否被誇大了?

鐵幕倒下後,許多人原以為共產主義會在東歐消失。但現實告訴我們,它真實存在。捷克政治學家Petr Sokol撰文指出,東歐的許多前共產黨員早已改名換姓、轉投其他黨派,或在政壇上銷聲匿跡。捷克共產黨(KSCM)的情況倒是有點不同,儘管在去年大選中取得歷史上最糟糕的成績(整體得票7.8%,在國會取得15席),但仍為歐洲最強大的共產勢力。

克里瑪說,共產主義從沒有在捷克消失,許多在共產制度下受惠的老一輩,仍然對共產主義充滿幻想。對一些人而言,馬克思強調反剝削與壓迫,追求個人解放、實現完美烏托邦的願景,其理論是「吸引的」,不過也是「極度危險和不真實的……這一次(新政府組閣)可能有些意思,但我不認為共產主義的影響力會因此變大」。

年輕一代似乎對歷史不太着緊。從歷史中學習是重要的,避免重複犯錯,這正是布拉格之春給我們的意義。
捷克作家克里瑪
參加共產主義導覽團,導遊Mike沿途介紹捷克時,激動說起自從哈維爾死後,捷克再沒有出色的政治家。(甄梓鈴攝)

說到此處,我想起那個共產主義導覽團,導遊Mike沿途介紹捷克時,激動說起自從哈維爾死後,捷克再沒有出色的政治家,「你知道捷克面對着政治危機嗎?我討厭現任總統,有一半國民都不喜歡他,新政府和共產黨合作起來,實在沒眼看了。」他解釋,自己不是擔心共產主義捲土重來,這是不可能的,而是國家開啟民主轉型接近30年,現任總統和總理,一個親俄,另一個被指曾與共產黨的秘密警察合作,難免令人對未來擔憂。

離開布拉格前去了一趟連儂牆,四周人來人往。曾幾何時,捷克人在這面牆壁塗上不滿共產政權的字句洩憤,成為反抗符號,蘊含着人們追求自由的渴望。今天,捷克年輕人或許說不出前秘密警察總部、核戰防空洞這些冷戰遺址在哪,卻知道怎樣去這個「打卡聖地」。

只是,他們對這裏承載着歷史的記憶又知道多少?克里瑪的話縈繞於心:「年輕一代似乎對歷史不太着緊,從歷史中學習是重要的,避免重複犯錯,這正是布拉格之春給我們的意義。」

上文節錄自第126期《香港01》周報(2018年8月27日)《寫在「布拉格之春」50周年 在捷克尋找共產記憶》。

更多周報文章︰【01周報專頁】《香港01》周報,各大書報攤及便利店有售。你亦可按此訂閱周報,閱讀更多深度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