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體育】制度盲崇獎牌 精英為保資助催谷表現易早殘

撰文:李耀宗
出版:更新:

第18屆印尼雅加達亞洲運動會(亞運)周日( 9 月2日)閉幕,是屆本港派出歷年規模最大的580名運動員參賽,於單車、體操、游泳等項目均有獎牌進帳,奪得8面金牌,破紀錄取得總數46面獎牌。然而,回顧本港廿年的精英運動員發展進程,卻存在制度僵化、過分獎牌導向的弊端,令資源投放本末倒置,使港隊健兒壓力巨大、潛力未盡發掘,若當局坐視不理,既會虛耗許多運動員的長年艱苦努力,亦損害香港體育長遠發展。

中國香港體育協會暨奧林匹克委員會(港協暨奧委會)派出歷來最多的580名運動員、合共800人代表團參加今屆亞運,特首林鄭月娥7月底出席代表團授旗禮時,表示港府將持續支援精英運動發展,包括早前已額外注資60億元資助香港體育學院(體院)培訓精英運動員、開展1.3億元「隊際運動五年發展計劃」等,寄語運動員「向世界彰顯奧運及香港精神」,奪取佳績,為港爭光。

是屆亞運港隊贏取8金18銀20銅合共46面獎牌,排行獎牌榜第13位,獎牌數目較1998年曼谷亞運的17面大增近兩倍,亦勝過去屆仁川亞運的42面,是歷屆最佳成績。

香港單車隊完成亞運賽事後凱旋返港。(羅君豪攝)

自從1996年亞特蘭大奧運滑浪風帆代表李麗珊奪金,為香港實現奧運「零的突破」,不但親證「香港運動員唔係垃圾」,亦促使政府將運動發展納入長遠施政重點。2002年,政府發表題為《生命在於運動》的檢討報告,首度提出體育「普及化、盛事化、精英化」三大政策方針,其後於2011年成立70億元「精英運動員發展基金」,旨在集中資源培育具潛力及卓越成績的精英運動項目與運動員,以提高其在奧運、亞運等大型綜合運動會中奪標的機會。

除了透過「精英運動員發展基金」資助精英運動發展,政府亦分別沿民政事務局轄下藝術及體育發展基金(體育部分),以及康樂及文化事務署轄下「體育資助計劃」資助各大體育總會,供其展開推廣社區體育、舉辦比賽、發掘潛質運動員、培訓教練及裁判人員等工作。康文署數字顯示,該署撥予體育總會的總資助金額,由2012/13年度約2.37億元,遞增至2016/17年度約2.69億元(見圖1)。

單從上述的資助數額看,實不能說政府不支持推動體育發展,問題是僅靠銀彈,是否便能有效提升香港的運動風氣與水平。

對於發展體育的社會意義,政府描述得很清晰:體育除了有益個人健康,也可增強社會凝聚力,提升市民的生活質素。由此可見,營造全民運動風氣是體育政策的最終目標,在此過程中,「普及化」與「精英化」應構成良性循環——透過投放資源,支援運動員在國際比賽中奪取佳績,促進市民重視體育的風氣;而隨着市民加大對運動的投入,香港整體體育水平也將大幅提升,產生更多運動精英。

事實上,香港落實「三化」政策後,在多屆國際綜合運動會偶有佳作,2004年雅典奧運李靜、高禮澤奪男子乒乓球雙打銀牌,2012年倫敦奧運李慧詩於單車凱琳賽摘銅;今屆亞運則有游泳接力摘一銀兩銅、馬術盛裝舞步奪金、石偉雄與李慧詩分別衛冕跳馬及凱琳賽金牌等優秀表現。然而,香港整體運動競技實力仍難令人信服可以在國際上立足。

(鄭子峰攝)
這是傷後(右肩韌帶斷裂)的第一面獎牌,比四年前壓力是真的大了……因為要先拿到獎牌,才能留在精英項目。
2014年、2018年亞運男子跳馬冠軍 石偉雄

港產跳馬王 批資助制度不合理

體院作為協助政府、港協暨奧委會以及各大體育總會執行精英體育培訓的機構,負責甄選特定運動項目與運動員給予財政、訓練及發展支援,相關經費則主要經由「精英運動員發展基金」的投資回報支付。參閱資料,體院整體開支由2011年約2.7億元,急漲至去年約5.7億元,而受精英資助的運動員人數,亦於過去七年由600人增至812人。

在現有制度下,運動項目如欲獲政府資助,必須先於各大本地、埠際或國際認可賽事中,贏取獎牌或領先名次以累積合格分數,方能躋身精英行列。目前精英運動項目按成績分為A+級、A級和B級(見表2),資助周期一般為四年,其中A+級屬最具潛力奪取奧運獎牌的「重點項目」,即羽毛球、單車、乒乓球和滑浪風帆等,其次則是游泳、三項鐵人、保齡球等15個A級項目,以及馬術、高爾夫球、柔道等13個B級項目,支援範疇視乎資助等級而定。

A+級和A級精英項目獲體院安排專屬訓練場地,並有專職教練團隊統籌運動員的全面培訓、科技分析及教育計劃。在四年資助期中,政府會每兩年評核各精英項目成績,決定項目能否獲得下一輪的四年資助;一旦評核未達標,有關項目將跌入觀察期,仍不達標便會被降級或撤銷資助。早前成功衛冕亞運跳馬金牌的石偉雄回港後接受電台訪問時,便批評有關制度「有些不合理」。他說,每名精英運動員均會努力爭取成績,惟在現行制度下,若無獎牌便會被降低或取消原有資助級別,以致他們「很多時(會做)未必是自己喜歡做的事」,對長遠體育發展不健康。

為保資助催谷表現港隊代表:「好似跑數咁」

精英運動資助制度有利有弊,好處是賞罰分明,壞處卻是形成獎牌至上風氣,容易青黃不接。2014年仁川亞運港隊三項鐵人項目空手而回,「護級」失敗,其資助等級一度被降至B級,至去年才重回A級行列;保齡球亦在該屆亞運一度面臨「生死關頭」,幸而港隊在隊際賽中險勝中國國家隊摘銅,才力保A級精英資助。

港隊於三項鐵人混合團體賽摘銅,為今屆亞運「埋齋」。(視覺中國)

石偉雄受訪期間,難掩體操得以繼續成為精英項目的喜悅,更一度激動落淚,「這是傷後(右肩韌帶斷裂)的第一面獎牌,比四年前壓力是真的大了……因為要先拿到獎牌,才能留在精英項目」,可見運動員肩負「一牌救全家」的壓力有多沉重。

港隊健兒風采

+8

空手道在今屆亞運亦憑兩面銅牌,穩佔A級精英項目位置。世界排名最高第14、計劃今年退役的港隊空手道自由組手(即搏擊)代表張均樂,曾奪全國錦標賽金牌、亞洲錦標賽銀牌和東亞運動會銅牌,曾代表香港出戰2010年及2014年亞運,卻以「好似跑數咁」來總結其運動員生涯,「這是一個很現實的體制,教練必須催谷最『當紮』的運動員,盡量提高奪標機會,才能維持項目現有的資助。」他指出,自由組手項目對抗性甚強,對運動員體能要求極高,惟教練頻頻集中安排主力隊員進行高強度訓練,雖能增加在指定賽事奪牌或取得領先名次的勝算,以符合政府的檢討要求,後果卻是隊員狀態難以保持,其後表現易受積勞影響而大打折扣。他透露過往曾有隊員因「谷得太盡」,腿部重複勞損引致壓力性骨折,錯失出戰大型賽事機會,甚為可惜。

+1

這種資助制度,影響運動員生命外,亦不利項目整體發展。單車港隊總教練沈金康過去總結2016年里約奧運表現時,坦言從過往黃金寶至現今的李慧詩,也只是「一人單車隊」,「短距離只得她(李慧詩)一個人,她要找一個人一起練她的項目都不行」,批評現有制度導致項目負責人無法專注長期培訓工作,「一個人的強,不是真正的強;一個隊的強,才是代表一個項目、一個地區的強。」

單車港隊總教練沈金康過去總結2016年里約奧運表現時,坦言從過往黃金寶至現今的李慧詩,也只是「一人單車隊」。(鄭子峰攝)
一個人的強,不是真正的強;一個隊的強,才是代表一個項目、一個地區的強。
港隊單車總教練 沈金康

「運動員不可能長期維持巔峰狀態,何時搏盡、何時留力、何時交替,都要有詳細計劃。」張均樂補充說,除了訓練和比賽,定期休養維持狀態、主力隊員協助指導新人傳承經驗、分析過往資料研討戰術等,均是運動員培訓體系的重要環節,但現行機制卻使教練無暇「想遠一步」,偏重提升現役運動員短期表現,忽略青訓、梯隊培訓等長遠規劃,或難以穩定提升港隊實力。

上文節錄自第127期《香港01》周報(2018年9月3日)文章《 資助制度盲崇獎牌  精英易早殘 香港運動難再上層樓》。

更多周報文章︰【01周報專頁】《香港01》周報,各大書報攤及便利店有售。你亦可按此訂閱周報,閱讀更多深度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