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居時代.四】香港寸土寸金 能否實踐共居價值營造社區?

撰文:蔡苡柔
出版:更新:

共居在北歐的核心價值是建立一個互助的社區,但在寸土寸金的香港,落實共居的精神有其困難性,在香港經營共居空間的業主如何增值住屋體驗打造共榮社區?「對香港人來說,房屋一直是最頭痛的問題。」政府將資源優先注入輪候公屋多時的家庭,社會服務組織優先關顧弱勢團體,Synergy Biz Group則把眼光放在香港的青年身上,作為打造香港青年共居空間的先驅,Synergy團隊同時也在摸索香港企業和社會共贏的模式。

Synergy Biz Group創立於2014年,發展至今在香港已擁有近十個共享空間,其中兩個是單棟式共居住宅,與台灣的玖樓團隊不同的是,Synergy團隊的專業是建築和工程,並透過融資方式買下物業長期經營。Synergy發展經理周翃宇(Michelle)表示,「我們跟玖樓相似的地方是,很重視人與人之間的關係。」

Synergy Group打造的香港青年共居重視人際關係,住戶時常在共居空間裡一起下廚。(Synergy團隊提供)

為青年提供可負擔房屋

「提供可負擔的房屋,是我們的第一個前提。」 Synergy團隊創辦人兼總監黃兆麟表示。建築工程專業出身的黃兆麟觀察到香港市區有些很好的空間,使用率卻不高,憑藉構建學校宿舍、改裝酒店旅館的經驗,他希望為年輕人提供可負擔的房屋。現在Synergy團隊在紅磡和旺角各有一個共居空間,提供約250個床位給年輕人。

共居模式在香港並不容易發展,不同於玖樓與業主合作的模式,為了能夠長久經營,Synergy團隊透過融資去收購物業,成為業主之一;又或是直接找投資者收購物業後由團隊代為管理。他透露,台灣租金比較便宜,跟業主比較能夠合作,像玖樓就是以二房東的方式去營運。但香港租金比較高,業主期望可以得到更高回報。「所以我們會融資去收購物業,藉着資產投資,發展會比較容易一點。」

由於以「提供年輕人可負擔房屋」為前提,Synergy團隊提供的床位租金以年輕人收入的30%、40%為標準,在「最小化私人空間,最大化公共空間」的規劃下,以公共空間60%、私人空間40%的比例作規劃。Michelle透露,私人的床位雖然不大,但是每層都有廚房和共用空間,並透過社群活動營造共居生活。

Synergy團隊希望能打造香港年輕人能負擔的共居空間,並在其中增值住宿體驗,左起Eiswein、黃兆麟、Michelle。(鄧倩螢攝)

此外,與玖樓的「台式共居」不同的是,這種「港式共居」考量到香港人工時長及想避免住戶糾紛,團隊將清潔費、維修費包在住宿費當中,社群經理會協助調解糾紛,並會舉辦活動令「青年共居」變得更吸引。根據Synergy團隊提供的租戶資料,56%租戶年齡介乎18至22歲。年輕的在職人士約佔55%、學生則佔45%,租戶的職業分布亦較多元化。

Michelle分享,有醫生入住他們的單位,因為覺得社交空間過於狹隘,「不想上班看到醫生,下班也看到醫生。」住戶來自不同行業,如社工、傳媒、餐飲業及教育界等,可以認識不同的人,與玖樓相同,社群鏈結也成為賣點之一。

「我們的住戶很喜歡一起煮飯一起玩桌遊,有時假日也會相約一起衝浪,在天台做瑜伽,世界盃的時候大家也一起看球賽。」 Michelle表示,共居跟劏房的差別很大,不應相提並論。「劏房是你只有那個居住範圍,但共居還有共享的空間和社群。」

Michelle認為,經營共居團隊關鍵在於怎樣「增值住宿體驗」,包括舉辦社群活動、管理住戶的生活瑣事,需花心力經營。因此,Synergy團隊都希望租客能簽一年以上合約,「因為經營社群需要時間。」

Synergy團隊認為共居包含共享的社群和空間,而經營社群需要時間。(Synergy團隊提供)

「共居的存在其實就是一種選擇。」Michelle如此認為。Synergy團隊的青年共居或許不適合所有香港青年,也沒有辦法縮短公屋輪候時間,但他們確實讓香港青年在住房的菜單中多一個選項。

黃兆麟透露,Synergy團隊期許能成為與社會產生共同利益的「共益團體」,但在私人住宅空置率只有3.7%的情況下,要找到合適又符合團隊理念的物業是一大難題。他表示,有業主提出一起投資共居。但詢問的形式卻是,「我有一棟房子,可用共居形式租出去、住很多人,可以賺很多錢嗎?」反映部分香港人視房子為投資的項目,而不是居住的項目。

Synergy團隊不排斥與港府合作,也躍躍欲試。團隊希望未來可透過與政府、NGO、市區重建局合作,以團隊的專業優勢和企業的管理效率,緩解青年住房需求,做到共居的核心目標—社區營造,並擺脫大眾對青年共居等於學生宿舍、高級劏房的批評。

香港也有社區營造的例子,例如香港一級歷史建築「藍屋」的「WE嘩藍屋好鄰居計劃」,當中不只有販賣二手物的雜貨舖、在地化的小商舖,居民更可以貢獻社區取得「時分券」,換取實質的物資。

位於灣仔的藍屋是香港社區營造的經典案例。(資料圖片/梁鵬威攝)

回到共居最初發源地北歐,現在的港台共居環境仍是「分散式」,通常只是一棟大廈當中的幾戶,少有整棟大廈或整個社區發展。租戶只能透過第三方,例如社工及管理團隊來維繫住戶的情感,較難發展成西方的共居社區,尤其在寸土寸金的香港,要發展共居社區仍有其局限。

回歸社區營造核心價值

Synergy團隊期盼能真正落實共居精神,在香港經營共居的業者,預計將在2018年底合作推出線上共居平台。除了幫助有不同需求的客戶配對合適的空間、讓需要託管物業的業主聯繫外,也希望建立一個線上的共居社群平台,令受到土地限制的「共居社群」有落實的可能。

藍屋的社區公所裡的商品可以靠社區服務來兌換。(蔡苡柔攝)

Michelle透露:「希望和香港不同商戶合作,讓共居的住戶可以使用工作室、餐廳、洗衣店、健身房等涵蓋衣食住行及娛樂的服務。共居才能真正脫離地區的限制,真正達到共享經濟的效果。」目前規劃的運作模式是每月發放代幣,讓住戶根據自己的需要使用。

團隊希望透過網絡,打破地域的限制,真正做到「共益社區居民」的核心價值。Michelle表示,未來當你入住一個共居的空間,就可以連結香港的共居社群。目前團隊也計劃在香港各區做Town Hall,讓共居住戶能有更多實質的聯繫,實踐共居真正的核心價值。

上文節錄自第127期《香港01》周報(2018年9月3日)文章《聯結商舖社群 增值住宿體驗 共居空間先驅 盼促成共享經濟》。

【共居時代】系列相關文章:

生存以上 港台青年如何以共居改變空間?分享的不只房子 社會房屋共享計劃注入服務元素公屋到居屋之間 活化工廈實驗青銀共居寸土寸金的香港 能否實踐共居價值營造社區?

更多周報文章︰【01周報專頁】《香港01》周報,各大書報攤及便利店有售。你亦可按此訂閱周報,閱讀更多深度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