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大辯論】供應選項如何辨虛實? 興建公屋是關鍵

撰文:陳琬蓉
出版:更新:

香港土地供應短缺並非一朝一夕,社會上對各個焦點選項所帶來的爭議眾說紛紜。要走出土地困局,政府主動收地與公私營合作,哪個更是上策?所得土地,是否用在興建公屋,才算用得其所?相比缺乏土地,香港更缺的是規劃?9月8日,在香港01主辦的「土地大辯論高峰論壇」上,土地供應專責小組主席黃遠輝、香港願景計劃召集人曾鈺成、香港中文大學地理與資源管理學系副系主任伍美琴、《AM730》創辦人施永青,與香港01創辦人于品海同台辯論,探討香港土地與居住困局的本質。

香港01土地大辯論高峰論壇-精華片段:【土地大辯論】有屋可住不等於宜居 盼政府有願景與魄力

應如何執行公私營合作?

黃遠輝按《2030+》估算,土地短缺「最少」達1,200公頃。他認為應在規模及時間上「多管齊下」,因為現今在18個選項中,沒有一個方案足以提供1,200公頃之餘,短缺亦已出現,不能單靠中長期選項遠水救近火:「今天大家無論挑的,是 ABCD四項,還是是CBEF四項,到最後都要全部一起開始。我們怎能夠說先只做某一項,然後還在等呢?」

曾發表研究報告,主張私人界別與政府以「由下而上」公私營合作方式開發農地的曾鈺成則認為,不是社會上人人有共識才開展工作。他認為,政府可以建議將部分土地(例如50%)向發展商收回,拿來興建公屋,再按現有地價來補給發展商。他稱,新界的地如果能夠以公私營合作解決發展、基建等問題,便不用考慮填海造地。

黃遠輝按《2030+》估算土地短缺經已出現。(資料圖片/李澤彤攝)

于品海認為,討論公私營合作,重點是「如何」合作。他指出,香港的土地利用一直都是公私營合作,「還不是政府拍賣土地、政府調整計劃、政府要求補地價?從來都是。既然公私營合作能夠解決問題的話,為什麼今天仍然這麼多的問題?」他以新加坡為例,指出政府要應有規劃視野,考慮社會發展、搞好產業、以及做好人口政策都是關鍵環節。

施永青則形容公私營合作是「各司其職」,政府做規劃,發展商做發展,當需發展及更改用途的時候,便以補地價解決。他建議可以沿用土地擁有者有優先發展權的模式,但政府亦應主導更改土地用途:「如果我已經批准你建,你卻不建,三年五年後都不申請,那時政府就可以以社會利益為由,收回土地。」而在建屋優先次序上,他他贊成基層的需要放在前面,「因為他們資源比較少,自己解決不了問題」。

施永青認為公私營合作應「各司其職」,由政府做規劃,發展商做發展。(資料圖片/林振東攝)

伍美琴則指出,大家談論缺乏土地的香港是「城市香港」,但「新界香港」尚有很多土地,但沒有規劃,導致使用雜亂無章:「香港尚有200多平方公里、20,000多公頃的土地用途未明,我們有這麼多的土地在曬太陽,沒有好的規劃,以致土地是這麼沒有效率。」

解決基層需要是正途

在利用土地來解決香港緊絀的房屋問題時,多數講者均同意應優先解決基層住戶,例如劏房戶及板間房住戶的住房需要。曾鈺成稱,如果不大量興建租住公屋,還是沒有辦法解決根本的困境:「市民討論房屋問題,都在『講細、講貴、講擠』,這是興建多少私樓都不能解決的問題!」

于品海認為若將焦點放在土地而非住屋,是整個大辯論的前置錯誤。(李澤彤攝)

于品海認為,要根本解決房屋問題,供應是關鍵:「建公屋建這麼久,將輪候公屋的人逼回私樓市場,不論租又好,買又好,供求不就更加扭曲?」他認為,如果政府要增加更多私營、資助型房屋,甚至資助市民購置私樓,則會變相「托市」。他更認為,將焦點放在土地而非住屋,是整個大辯論的前置錯誤。

施永青不認同要調高公屋相對於私樓的比例,「不是建愈多公屋就愈好,建更多公屋就是默認接受現有的高地價」。他認為要解決基層需要,追本溯源是要放棄高地價:「香港出現這麼多問題,根本就是政府的收入對土地依賴過高。」

伍美琴認為如果要讓過熱市場得到調整,就是首先要讓十幾萬戶需要申請公屋、無力負擔外面市場租金的租戶可以安居。她建議政府在正在做的新發展區中,將更多的土地撥於興建公營房屋,只要租戶有合理價錢租屋,問題或者有望解決。

曾鈺成認為如不大量興建租住公屋,是沒法解決基層住戶問題。(資料圖片/鄭子峰攝)

相關文章:【土地大辯論】有屋可住不等於宜居 盼政府有願景與魄力

更多周報文章︰【01周報專頁】《香港01》周報各大書報攤及便利店有售。你亦可按此訂閱周報,閱讀更多深度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