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政報告】巴士電動化遙遙無期 政府新招欠奉

撰文:李耀宗
出版:更新:

政府早年曾將「全港使用零排放巴士」列為施政目標。2012年,曾蔭權於《施政報告》要求各大專營巴士營辦商盡快引入電動巴士,並撥款1.8億元全額贊助業界購置36輛電動單層巴士作先導試驗,但試驗進行多年,仍然未有重大成果。理大去年發表有關在港推行單層巴士和小巴電動化的可行性研究,建議政府牽頭建立一個包括交通部門、運輸業界、電力公司、電動車及電池製造商的「五方平台」—要零排放電動商用車順利落戶香港,政府還有甚麼要做?

梁振英任內推動多項措施改善路面空氣質素,包括全面淘汰老舊柴油商業車、資助巴士公司賺買電動車,可惜運行初期有不少故障,部分要回廠維修。(資料圖片/江智騫攝)

政府早年曾將「全港使用零排放巴士」列為施政目標。2012年,曾蔭權於《施政報告》要求各大專營巴士營辦商盡快引入電動巴士,並撥款1.8億元全額贊助業界購置36輛電動單層巴士作先導試驗。目前全港有32輛電動巴士領牌,其餘則尚未付運到港,或有技術和路線配套問題尚待糾正,才能投入服務。

本港專營巴士行車時間長,同時須在炎熱氣候下持續提供空調,極大考驗電動巴士的續航力。九巴和龍運巴士當年獲資助購置22輛電動巴士試行七條路線,但目前僅有16輛投入服務。

九巴傳訊及公共事務部副主管林子豪回應記者查詢時指,按現時數據推算,電動巴士的燃料效益確實較柴油巴士佳,但單次充電續航距離仍與柴油巴士相差甚遠,目前僅能行走短中距離路線。他強調必須增設更多供電設施,才能支援電動巴士於長途路線全日營運。

林子豪強調,政府必須增設更多供電設施,才能支援電動巴士於長途路線全日營運。(資料圖片)

林子豪提到,九巴早於2012年申請在沙田市中心巴士總站和鄰近多個大型屋苑,設置變壓器和高架充電設施以運行電動巴士,但礙於申請程序涉及運輸署、路政署、機電工程署、區議會、電力公司等多個部門及機構,甚為繁複,加上附近居民反對,有關工程須延至2015年底方獲發施工許可,至去年3月才完工以試行電動巴士。

翻查資料,九巴在2014年計劃新設電動巴士路線,服務當時新入伙的啟德啟晴邨、德朗邨一帶,方便居民接駁港鐵站進出市區,然而由於當區道路部分轉角位過窄,不足以讓車身較柴油巴士長的電動巴士通過,加上充電設施因設計問題無法順利安裝,有關路線需待路政署完成道路擴闊工程、生產商回收充電設施重新設計後,才能在去年年中順利通車。

林子豪強調,本港巴士轉用更潔淨能源是大勢所趨,惟九巴目前未有計劃增購電動巴士,主要顧慮來自電力供應方面,「機件故障均屬初期磨合問題,但如果巴士車隊全面電動化,不只要路線沿線充電配套安排妥當,收車後各車廠亦會有數百輛電動巴士同一時間充電,對電網負荷甚大」,期望政府未來提升社區供電網絡配合。

九巴於啟晴邨一帶新設高架電充電設施,試行電動巴士。(九巴圖片)
+1

普及電動車 政府不能抽身

今年4月,自由黨航運交通界立法會議員易志明向政府提交「推動電動車普及化」議案,促請當局大幅提升公共中快速充電器比例、強制要求新建商住樓宇配備充電設施,並設立電動車電池回收重用制度,為業界轉用電動商用車增添誘因。

政府在興建充電設施上欠規劃,令不少欲購電動車人士卻步。(資料圖片/余俊亮攝)

然而,時任署理環境局局長謝展寰其後回應指,政府一貫方針是鼓勵電動車車主在居所、辦公室等適當場所作日常充電,公共充電設施僅屬「輔助性質」。至於電動商用車未能在港普及,他認為是受電池生產成本高昂、使用年期短、蓄電量低、充電時間長等技術因素影響,未能完全配合本港營運模式所致。

理大去年發表有關在港推行單層巴士和小巴電動化的可行性研究,建議政府參照內地、英國等地經驗,牽頭建立一個包括交通部門、運輸業界、電力公司、電動車及電池製造商的「五方平台」,共同制訂符合本港營運要求的電動車技術應用方案,同時擴展社區充電網絡,再輔以長期稅務優惠,降低業界購車及營運成本。報告指出,商用電動車普及「與政府政策和支持力度息息相關」。

倫敦Low Carbon Vehicle Partnership機構為業界轉用電動車,制訂完善技術及政策方案供市政府參考。(Low Carbon Vehicle Partnership圖片)

深圳市政府2009年起,每年投放5億元人民幣推廣電動公共交通服務,包括向營辦商提供等於市價六成的購車資助,並對每輛年內行駛滿六萬公里的電動公交車提供年度營運津貼,吸引業界「棄油取電」。當局亦逐步收緊對商用燃油的油價補助,改作資助電動車、電池及充電設施製造商改良車輛及相關設備的設計,例如為充電設施緊張的地區研發新型多支式充電樁,可供多輛電動公交車及私家車同時充電,以解決難覓地興建公共充電站問題。

倫敦交通局則在2003年籌組Low Carbon Vehicle Partnership機構,致力透過城市規劃及稅務優惠政策,改善市內電動商用車營運環境,同時為當地運輸業界牽頭,與比亞迪、ACL等多家電動車製造商合作試行新型電動巴士及充電系統,目標是在2020年或之前將市內所有單層巴士替換成電動巴士。

學者:政府「交完學費就算」

領導是次研究的理大土木及環境工程學系退休副教授熊永達表示,大部分曾參與本地試驗的電動商用車,其續航力、性能均出現「水土不服」情況,當局理應綜合試驗結果和業界意見,與製造商商討改良車輛設計,或者提升公共充電配套,「但是政府兩樣均沒有做,僅是『交完學費就算』,未有積極跟進,使原先的『零排放』政策承諾,淪為空頭支票。」

熊永達認為,政府應綜合試驗結果和業界意見,制訂適合本港環境的電動商用車應用方案。(歐嘉樂攝)

針對本港營運模式和環境特點,熊永達建議,政府長遠可考慮就巴士、小巴等沿固定路線行駛的公共運輸車輛,全面引入興建相對容易、沿高架電纜充電的超級電容器系統,並就的士、貨車等商用車引入充電較快的新式鈦酸鋰(LTO)電池,以解決業界過往常用的磷酸鐵鋰(LFP)電池充電時間過長問題,「前提是政府願意主動增建更多公共快速充電設施,以及為營辦商拆牆鬆綁,簡化申請增設充電器手續,才可提升業界信心。」

綜合各方所見,電動商用車在港不普及,固然與車輛性能尚有不確定性、電池技術有待進步、充電設施有限制相關,但在技術問題以外,癥結仍然是政府欠缺推行決心。

《施政報告》對於推動業界廣泛使用電動車並無新舉措,或反映當局未有重視商用車污染禍害。本港電動車相關政策、基建多年來了無寸進,甚至落後於全球逐步取締燃油汽車的大趨勢。上述思維一日不改變,要根治路邊空氣污染問題、降低對港人健康威脅,仍是遙不可及。

本港電動車相關政策多年來了無寸進,難以根治路邊空氣污染問題。(資料圖片/林若勤攝)

延伸閱讀:【施政報告】有政策無配套 商用車業界拒用電動車

【施政報告】減排政策無突破 環團憂治標不治本

上文節錄自第133期《香港01》周報(2018年10月15日)《有政策無配套 業界拒用電動車 商用車「棄油取電」淪空談》。

更多《香港01》周報​施政報告相關文章:【施政報告】請勿在平行時空與大眾同行—香港01致林鄭月娥公開信【施政報告】有政策無配套 商用車業界拒用電動車【施政報告】減排政策無突破 環團憂治標不治本【施政報告】撥40億搞「再工業化」 單一產業結構問題就能解決?【施政報告】港缺乏工業體系支撐 再工業化似是白紙上畫新圖

更多周報文章︰【01周報專頁】《香港01》周報於各大書報攤及便利店有售。你亦可按此訂閱周報,閱讀更多深度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