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右迷思 ‧ 3】精英們,勿讓政策討論沉淪,勿令政治質素墮落

撰文:黃雲娜
出版:更新:

早在1999年,民主黨曾就階級政治及執政意識等舉行大辯論,張炳良、呂大樂、葉健民、李永達、陶君行等人,都描繪過該黨經略香港的藍圖。時隔近二十年,階級討論及執政想像成了「明日黃花」,政黨發展裹足不前,政府管治亦強差人意,《香港01》專訪後三者,冀為迷失中的泛民精英,帶來一點想像和反思。前文提到,因追求民主共識而誕生的民主黨,最終因階級利益、左右政策、政黨定位及議會路線等分歧而分裂。平定了「少壯派」又鬥走了「匯點派」的民主黨,沒有了政綱論述及政黨路線的討論,就只剩下「食政治老本」了嗎?單靠「中港矛盾」作動員基礎的民主派,又能否說服中間選民?

民主黨至今仍然深陷「食政治老本」的困局。(資料圖片 / 余俊亮攝)

5. 繼續食「道德感召」老本,議會生存最緊要?

「今天民主黨所面對的問題癥結,不是路線之爭問題,不是階級定位問題,也不是與特區政府的關係問題,而是在香港社會恐共意識快速消退、社會經濟危機日趨嚴重下,如何以創新的方式,推出具體可行的經略香港的政策綱領與藍圖,藉此重建港人的認同與支持。」1999,時任中文大學亞太研究所研究統籌員王家英發表的一席肺腑之言,如今讀來,頗有時空錯亂之感。

「我們看見的,只是對特區政府各種政策被動式的、零碎的反對或批評。這是任何具有執政遠景的政黨所不應有的。」王家英還指出,民主黨一直以來在香港社會取得的支持,「可以說是『食老本』式的消極支持,它是建基於香港市民對其他政黨更不信任下的無可奈何的選擇,但隨着其他政黨特別是民建聯在新政經環境下積極貼近市民的經濟民生需要的開拓,民主黨的舊有態度若不改變,其『老本』終將愈吃愈少……」

這不正也是民主黨目前所面臨的困局嗎?

「Those were the days.」談及民主黨近30年來的風雨歷程,李永達坦言,如今黨的發展的確不如當初所預期,「我不覺得無法執政是最大遺憾,反而是,現在的黨,和當初那個一站出來,既懂搞社運,又懂政策倡議,還極具群眾動員能力的政黨,差太遠了。」他又認為,政黨政治及議會文化演變至今的其中一個結構性原因,「是民主派的小組織和『打單泡』的議員愈來愈多,他們可能在政治抗爭上很有作為,但在政策論述方面,不可能熟悉每個範疇,Come on! You cannot even you are genius!不像我們那個年代,幾個黨友分工合作,黨差不多就是『影子內閣』,政府也知道我們講的東西是有道理的,不是Robert,也不是Lulu。」

回歸前後,民主黨曾出版《敢言》月刊,冀對外宣傳政策綱領,對內驅動論述建構。(黃雲娜攝)

傳媒的譁眾取寵之風,亦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政黨文化。李永達憶述,羅致光於2006年為民主黨撰寫長達數十頁的《香港人口與可持續發展策略研究報告書》,召開記者會後,《蘋果日報》政情版只寫了300多字,但同日某個女議員穿了旗袍,就獲得大半個版面的報道,詳細寫她怎樣去派對、怎樣跳舞、怎樣美麗,「事後我跟羅致光開玩笑說,你唔使做㗎喇,收工啦,人哋吹吓水就賣成半版。你話呢個世界仲邊有人有心機做政策研究呢?」

「在現實政治環境下,議員必然是短視的,不會想得很長遠。他們只會簡單地想,這樣做有沒有票?沒有票怎麼辦?如何應付記者?但是,政黨可以不是短視的,這要視乎他們評估自己的生存空間有多大、打算把政黨發展成什麼規模、達到什麼位置。」自言對民主黨抱有一種「愛之深、責之切」態度的葉健民,也很同情民主黨及民主派當下的處境,「最近幾年他們面對的是『割喉式』的生存問題,議員多靠知名度獲得選票,人事更替比以前快得多,新人的timeframe太短,未有時間建立完整政策論述,無法令公眾相信他們是某政策的必然KOL。」

同樣令葉健民感到灰心的,是近兩屆立法會選舉的選舉論壇上,所有候選人都沒有進入真正的議題,沒有認真思考並討論公共政策,沒有為大眾提供解決民生問題的選擇。「各路人馬的競選策略,完全着重姿態而缺乏內容,低劣程度實在令人無話可說。競選工程的重點,似乎只在於嘴臉鬥囂張、用詞鬥惡毒、互翻舊帳、互指誰更可恥。」他曾於2012年立法會選舉前夕,撰文批評候選人的持續發展、公平公義、人權法治等主張,是「近乎聊備一格但求人有我有的所謂政綱,其實只有姿態,卻沒有背後分析……人人都會琅琅上口,大聲疾呼,但在這些誓神劈願、歇斯底里的叫罵後,如何落實這些理想,當中所牽涉的深層辯論,大部分候選人卻交了白卷。」

葉健民批評,近兩屆立法會選舉論壇,欠缺對候選人政綱的深入討論。(高仲明攝)

「近年情況更差,政黨最主要的動員基礎,就是中港之間的政治矛盾。」葉健民解釋,在當下的政治運作中,有種把任何討論都迅速歸納到中港矛盾的慣性思維,難以從其他角度來理解事件,例如去年「港大校長換馬」,大家只關注人選是否「投共」,但對如何藉此契機改變大學發展方向,就全無討論。他表示,這種動員策略固然對民主派核心支持者「萬試萬靈」,但對不少性格保守的游離或溫和選民而言,就不足以令他們相信民主派可以帶來切切實實的社會進步了;因此,民主派必須尋找中港矛盾以外的議題,去爭取那些游離票源。

6. 討論階級是不切實際 V.S.壯大中產是崛起之道

葉健民坦言,目前政黨普遍有種偏安的心態,不想做「龍頭大佬」,也不求執政,若仍要求他們以階級定性來解決問題,有點不切實際。「當然,政黨的政策立場應該是consistent的,總不能說你這個政策照顧勞工,但下個政策就傷害他們。」葉健民認同,從理想層面而論,政黨應該有階級定性和政策論述,「但現實生態是,『階級』在未來的討論中,可能愈來愈消失。」

然而,「階級政治」的討論,就只能淪為「明日黃花」嗎?

「沒有清晰的階級定位,就沒有基本綱領去解決深層次矛盾。要是現在再讓民主黨做決定,『最低工資』撐唔撐?『領匯』上唔上市?『兩鐵』合唔合併?」陶君行斷言,「搞不清從政理念的話,他們還是會左搖右擺。」記者問,如今以「局外人」身份再看民主黨,會否有「恨鐵不成鋼」之感?他搖了搖頭,說沒有,「因為我自己有份做錯事,而他們只是證明了我講的東西是對的,但這樣有什麼意思呢?政治不是賭馬,我不需要用你們的錯來證明我的對。」

民主派仍以「中港矛盾」作為動員群眾的基礎,但這似乎無法說服中間選民。(資料圖片 / 李澤彤攝)

嶺南大學文化研究系客席教授許寶強所撰《如何理解香港的政治危機?》一文,也提出應重新思考「階級」及「鬥爭」的重要。據他所言,香港近年陷入政府管治困難及公眾對公共政治冷漠退卻等兩大危機,這或導致犬儒認命心態氾濫,並催生極端民粹政治。許寶強分析,衍生這政治危機的土壤,主要源於「不民主的政治體制下,當權者面對社會兩極分化的無能甚至縱容,但也同時與缺乏能有效地針對實質政治問題的話語有關」,因此,香港必須重新建立相關的政治論述,以及重新思考「階級」和「鬥爭」等關鍵概念,直面日益明顯的階級對立。

許寶強又指出,或許是基於對「千萬不要忘記階級鬥爭」的「文化大革命」的聯想,港人面對「階級鬥爭」這詞語時,總是習慣把它與「非理性」、「極端激進」、「殘暴混亂」等負面形容詞掛鈎,公開討論「階級」時,往往要輔以「分析」兩字。他認為,儘管近年港人鮮有討論「階級鬥爭」,但也不能完全掩蓋「有產者」對「無產者」的資源掠奪之升級,因此,社會有必要重新定義「階級」,而「被排拒者」也有必要針對擁有特權的「被選中者」進行抗爭。

從社會學的角度而論,誠如社會學家呂大樂與黃偉邦於1998年出版的著作《階級分析與香港》中〈香港階級分析:回顧與前瞻〉一文所指,階級分析的本質,是階級平等及社會開放程度的問題,而階級分析的關注,則是對社會不平等及不公義的批判。另外,已故政治經濟學家曾澍基在1970年代所撰《香港階級分析初探》對未來階級鬥爭的趨勢預言是,「階級的尖銳矛盾迫使港人重新考慮自身的處境和未來。政治和社會意識相應地上漲,趨於成熟。假若這情況真的發生,強有力的、立場路線鮮明的政治組織將可能出現,各階層內的鬥爭水平亦會因獲得適當的聯繫協調,而達致新的高度。」

民主黨的命運與香港緊密扣連,它的復興之路也是香港的出路。(法新社)

無可否認,以中產階級為群眾基礎的民主黨,曾經具備成為這個政治組織的條件,而中產階級過去近30年的升沉起落,也直接影響了民主黨的盛衰榮辱。面對「M型社會(中產萎縮、貧者愈貧、富者愈富)」、「中產下流化」及「產業單一化」等深層次結構問題的困擾,中產的優越地位受到侵蝕、其對自由主義的迷信也不斷被衝擊。這無疑動搖了民主黨的支持來源,甚至令民主黨一度失去方向、自信、定位、自我認知,故在形勢複雜的政治環境中進退失據。

「民主黨的命運與香港緊密扣連,它的復興之路也是香港的出路。民主黨首先要考慮的,是如何令中產恢復它的活力,而且重新成為推動香港發展的動力源頭。」《香港01》於2016年立法會選舉當日,發表以《民主黨復興與香港新生 壯大中產是再次崛起之道》為題的社論。文章強調,「假」的中產興起,只會帶來財富增長,但無法改善社會競爭力,而「真」的中產興起,則需要中產具備創造價值與實幹能力;因此,民主黨有必要重新檢視黨綱、發展政策、促進階級流動,讓更多人晉身中產階層的同時,也讓民主黨成為議會中的堅實力量。

當然,民主黨在壯大中產的同時,也應正視各種深層次的制度不足。只有對貧富懸殊的社會形態進行長足討論,才能凝聚守護社會弱勢的共識,繼而形成攻克既得利益堡壘的認知,才能令社會每一份子合理分享發展成果。

「我仍然相信,我們有空間去爭取中間溫和、第三道路的選民……如果議會中,有幾個像石永泰、譚允芝、黃仁龍、沈祖堯、胡紅玉等有實力的專業人士,相信整個局面就會很不一樣,各個政黨也會因而有不同『玩法』。」葉健民2015年加入「民主思路」,銳意建立一套「溫和論述」,至去年初該平台逐漸由「智庫」轉型「政黨」時,他毅然退出,至今仍期望「真命溫和天子」的出現,「儘管香港的政治發展取決於中共的判斷,但我始終相信,中央也會計算成本效益、不喜歡下下都出手,可能到某些位,就會鬆一鬆,因此,我們自己也要做好準備,議員、政黨、傳媒、社會都有責任,不要讓我們的政治質素墮落得太快,不要單靠挑動仇恨來生存,不要排拒參與執政的機會,不要習以為常地拒絕有深度或有建設性的政策討論,否則,我們真的會走上不歸路。」

延伸閱讀:【左右迷思 ‧ 1】從羅致光的「忽視基層」看泛民精英的理念缺失【左右迷思 ‧ 2】政黨「跨階級路線」是左右逢源還是自欺欺人?【左右迷思 ‧ 3】勿讓「政策討論」沉淪 勿令「政治質素」墮落【01周報社論】以美台經驗為鑑 港人追求民主豈能僅憑熱血

上文節錄自第137期《香港01》周報(2018年11月12日)《從羅致光的「忽視基層」 看泛民精英的左右迷思》。

瀏覽更多周報文章︰【01周報專頁】《香港01》周報各大書報攤及便利店有售。你亦可按此訂閱周報,閱讀更多深度報道。

政黨政治系列深度報道:

【曾鈺成vs李柱銘】不能說的政黨政治(上)—— 輪流執政夢【曾鈺成vs李柱銘】不能說的政黨政治(中)—— 點解無得執政【曾鈺成vs李柱銘】不能說的政黨政治(下)—— 執政 = 奪權?【執政很難】自我設限的政黨政治(上)——大政黨小規模​【執政很難】自我設限的政黨政治(下)——多爭拗少論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