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數據】數字化時代爭議四起 社會惡果有待分解

撰文:林可欣
出版:更新:

香港大學新聞及傳媒研究中心副教授傅景華曾撰文指出,由於中國缺少具有公信力的第三方信用機制,催生出使用「客觀」的大數據衡量信用體系的方式,以提供指標供各方參考。但由此衍生的歧視和不平等現象,卻往往為人忽視。大數據帶來的偏見問題並非新鮮事,在西方國家亦早有先例。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法律學院教授Andrew Guthrie Ferguson就曾在其著作《The Rise of Big Data Policing: Surveillance, Race, and the Future of Law Enforcement》中指出「大數據的傲慢與偏見」。此乃《貴州大數據》專題報道之三

承接上文:【大數據.二】數據鐵籠管人管事 大數據非收集私隱?

書中提及美國已有一套「大數據警察」的評價系統—根據人口資料、犯罪記錄等,來衡量當地社區和居民的風險指數。儘管數據是客觀的,但不意味着經過系統計算後出現的結果會摒除偏見,而帶有偏見的結果將直接影響到警民互動,導致更多社會矛盾迸發。

事實上,因數據偏見產生的社會惡果屢見不鮮。「我們所謂的向前看,繼續去看新的東西,但不等於我們解決了舊問題。」傅景華指出,「現在香港政府講到AI,都說好像是有很大的市場,但產生的結果不是很多人討論。我不是質疑應不應該用,我完全認為這是很好的工具,我都會用來做研究。但我提出的問題是,大家對AI的局限,到底有多少認識?我們只知它有什麼好處,但不知它有什麼局限。」

儘管數據是客觀的,但不意味着經過系統計算後出現的結果會摒除偏見。(梁鵬威攝)

在國外,不少國家將大數據產業提升為國家戰略,相關法規和權利爭議的討論也層出不窮。2012年美國發布《大數據研究與發展計劃》,開啟大數據戰略時代,隨後英國、澳洲、日本等國家相繼發布大數據相關政策,旨在推動國家基礎建設、公共政策、數據共享等。

但科技進步與個人信息保護的衝突,至今仍未得到妥善解決。《中國大數據法治發展報告(2017)》曾指出,近年來在政府推進大數據的政策中,25%均與信息安全相關,可見大數據領域的安全法治問題已經愈來愈受到關注。不同政府部門進行數據交換和共享的標準與制度、如何合法保障公民私隱等問題都有待解決。而更深層且少有人討論的問題是,數據的所有權歸誰,如何限制政府和企業過度使用數據。

不同政府部門進行數據交換和共享的標準與制度、如何合法保障公民私隱等問題都有待解決。(梁鵬威攝)

知名科技評論員、矽谷創業家安德魯(Andrew Keen)在《修復未來》(《How to Fix the Future》)一書中倡導以「私隱為準則」的「歐盟個人資料保護規則」(General Data Protection Regulation,簡稱GDPR)。由於各國普遍缺乏明確法律,致使人們必須自己努力了解其資料被利用的情況,GDPR為私隱和數據提供了全新的生態系統,而個人私隱將成為網絡上優先考量的部分。

在大數據的鐵籠中,公眾是進入新的創業潮流,還是「老大哥」的全景式監控?未來還需要更多法律規範、政府與企業的自律、公眾獲得更多知情權和決定權,才能使人們面對數字時代的挑戰。

貴陽的高新區正建造更多高樓。(梁鵬威攝)

一場富人與窮人的賽跑

不過對於貴州而言,如何擺脫貧窮的帽子,維持大數據產業先發優勢或許更為重要。貴州率先在大數據產業這條跑道上起跑的時候,官方熱中於用「彎道超車」來形容貴州即將改頭換面的前景。此後,又見到「彎道取直」成了貴州宣傳的主調。

「實際上仔細體會這兩個詞,彎道超車也好,彎道取直也好,目的都是為了加速貴州的發展,因為貴州不管從傳統的生產製造業也好,或者是工業也好、農業也好,什麼都拿不出手。後來找到大數據這條路,覺得不僅符合生態的理念,又符合發展的理念,還是一個新生事物。通過這手段,窮人找到一條致富的捷徑。」蘭海翔說,「貴州這兩年的GDP增速在全國還是可圈可點,再加上大數據這張所謂的亮麗名片,貴州在全國還是當了一把弄潮兒,站在潮頭浪尖上。」

然而「大數據」已經不再是貴州的專屬名片了,社會普遍認可的「富人」們,包括北京、上海、廣州、深圳、杭州,都在大數據和人工智能上發力,大多一、二線城市都以創新科技作為城市規劃的重點。由於科技巨頭阿里巴巴就在杭州,杭州的大數據領域在業內人士眼中也是突飛猛進。「阿里就在杭州,有了阿里,它比其他地區高出多少個頭來了,那個時候它再想發力的話,我覺得富人永遠都會比窮人跑得快。」

窮人的短板,包括貴州始終未有完整的產業鏈,或是比較好的商業模式,在傳統工業或製造業亦很薄弱。其次,是對人才融入的吸引力,即使政府對初創企業、吸引人才上都投入資金補貼,但相比於「北上廣深」,吸引人才留下來的磁力顯得弱了許多。

貴陽有號稱亞洲第一大樓盤的花果園,據聞能容納50萬人。(梁鵬威攝)

《圓環》出版之後,《紐約時報》對作品的評價是:「一則關於數字化時代生存危機的寓言,個人數據不斷被採集、篩選、貨幣化,這是一個監控與大數據的時代,私隱慘遭廢棄,『集體主義』蔚然成風。」現在看來,這則「寓言」或許並不遙遠,至少在技術上已不難實現。

不過,對於貴陽人來說,大數據產業發展得如火如荼,但是離他們的生活似乎也很遙遠。土生土長的貴陽司機告訴記者,他感覺這幾年貴陽變化最明顯的就是房價漲了,這裏有號稱全亞洲最大的巨型樓盤「花果園」,從棚戶區經過舊城改造,搖身一變成為能容納50萬人的現代化社區。至於大數據在做什麼,他不太清楚。

上文節錄自第139期《香港01》周報(2018年11月26日)《用網絡重新定義人  大數據如何打救貴州​》。

重溫貴州大數據系列文章:【大數據.一】用大數據重新定義人 當經濟窮省貴州遇上高科技【大數據.二】數據鐵籠管人管事 大數據非收集私隱?【大數據.三】數字化時代爭議四起 社會惡果有待分解

瀏覽更多周報文章︰【01周報專頁】《香港01》周報各大書報攤及便利店有售。你亦可按此訂閱周報,閱讀更多深度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