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貿易戰】矛盾難解 國人須重新理解「讓步」

撰文:唐宇廉
出版:更新:

《左傳》中有一句名言:「君子務知大者遠者」,意思是掌管大事的人必須考慮宏觀、長遠的事情。若把這句話應用在中美貿易戰,以至到更廣泛的中美戰略競爭上,自然是指北京必須全盤謀劃,不必拘泥於一時一刻的得失。問題是,部分中國人受到民族主義影響,把任何形式的「讓步」皆視作奇恥大辱。能否改變這種片面的觀念,將是影響中國國運的一大考驗。自中美貿易戰開打以來,北京一直採取「打,奉陪到底;談,大門敞開」的立場,並未因美國總統特朗普的「極限施壓」而有所動搖。但今年11月以來的一連串新聞,卻令部分西方媒體及中國人覺得中國政府快要讓步。

目標不同 示好非「投降」

自中美貿易戰開打以來,北京一直採取「打,奉陪到底;談,大門敞開」的立場,並未因美國總統特朗普的「極限施壓」而有所動搖。但今年11月以來的一連串新聞,卻令部分西方媒體及中國人覺得中國政府快要讓步。

就在11月初,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與特朗普通話後,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全國人大委員長栗戰書和國家副主席王岐山等中共高層,頻頻釋放出被外界解讀為「示好」的信號;特朗普11月16日提到北京向華府提交了一份「貿易清單」,更被許多人視為中國即將簽下「城下之盟」的證據。

誠然,特朗普在對華貿易戰上「層層加碼」,甚至揚言對餘下價值2,670億美元中國輸美商品加徵10%或25%關稅,這些壓力確實存在。可是,如果說中國因此招架不住,被迫屈服,這種解讀是片面和武斷的,因為有關解讀並未弄清一些基本事實──中美在貿易戰中要達成的目標是不同的,故此雙方對「勝敗」的定義亦有不同。

特朗普挑起中美貿易戰,雖然雙方對暫停貿易戰達成一致看法,但是美國對中國施加的壓力並沒有完全放鬆。(視覺中國)

美國方面,特朗普的目標除了大幅削減美國對華貿易逆差,還要迫使中國按照美方要求,放寬市場准入、保障知識產權,這些舉措一方面可為美國企業開拓市場,另一方面亦可鞏固並強化美企現有的競爭力。

不過美方目標還不止於此,白宮貿易顧問納瓦羅(Peter Navarro)和貿易代表萊特希澤(Robert Lighthizer)等鷹派劍指「中國製造2025」戰略,旨在遏制中國科技發展,避免中國產業競爭力的躍升,削弱美國在相關領域的龍頭地位。

相比之下,中國的目標簡單直接得多:不妨在特定領域上「鬆章」,緩和中美衝突以贏得發展空間和時間,但在核心領域上絕不讓步。只要達到上述目標,中國便不算在貿易戰中敗陣。

有所讓 有所不讓

不難看出,美國的部分要求確實觸動了中國的利益,而北京也對美方的很多指摘進行反駁和澄清。可惜的是,國內一些輿論把任何中國符合美國要求而做的事,一概視為「讓步」。這其實是一種錯誤認知。實際上,在華府對北京的要求當中,不少是合乎中國未來發展路向的。

單以特朗普口中的「讓步清單」為例,美國官員聲稱的142個項目可分為三類:中國願意進一步談判並採取行動的問題、已經着手解決的問題,以及被視為不會談判的禁區問題。

根據北京自貿易戰爆發以來的種種表態,包括願意透過增購美國產品以減少中美貿易不平衡、進一步降低關稅、加強保障知識產權,以至放寬美國企業在華合資企業持股上限等,這些都是中國正在着手解決,或者同意談判的事項。

自中美貿易戰爆發後,北京表示,願意透過增購美國產品以減少中美貿易不平衡、進一步降低關稅、加強保障知識產權,以至放寬美國企業在華合資企業持股上限等。圖為上海洋山深水港。(視覺中國)

習近平出席G20峰會前在西班牙表示,中國未來五年將進口總值10萬億美元商品,平均每年2萬億美元。連繫較早前中國舉辦首屆國際進口博覽會,以及容許德國安聯集團在內地建立首家外資保險控股公司可見,所謂「讓步」其實符合中國發展戰略的調整,實際上是依循「改革開放2.0」的既定政策行事,特朗普的壓力,極其量只為這種調整提供契機和外來動力。或許可以說,即使美國沒有施壓,中國也會擴大開放、深化改革。

必須留意的是,相比毫無原則、實際上等同屈服的讓步,中國是有所讓,有所不讓。貿易戰開打後,特別是「習特會」上演前夕,海外內不少人議論北京會否放棄特朗普口中「非常具威脅性」的「中國製造2025」戰略,但這種討論根本沒有意義──自從上述戰略在2014年首度提出以來,李克強在歷年政府工作報告中都有提及,國務院亦白紙黑字印發通知,給出明確指標和發展重點。顯然北京不會放棄這個讓中國由「製造大國」發展成「製造強國」的戰略目標。

當然,儘管中國不會放棄核心利益,但有沒有可能在不影響實質利益的前提下,在宣傳上少談一些「中國製造2025」,為必須向美國國內輿論交代的特朗普提供一個下台階?有沒有可行性?自然是有的。

膚淺的「非黑即白」

中國部分人士的另一錯誤認知,在於截然二分地把事情看成「非黑即白、非贏即輸」,和特朗普犯上相同錯誤。眾所周知,特朗普以貿易逆差過大為由,對中國加徵關稅,卻忽略了在自由選擇下,美國人購得價廉物美的中國產品、因而有所得益這一基本事實。

在類似的邏輯下,一些中國人擔心,倘若中國採取調低關稅、放寬市場准入等措施,無可避免削弱本土企業的利益。誠然,中國企業短期內或因競爭加劇而受損,也讓如火如荼的結構性轉型面臨更大壓力,但長遠而言,只要拿捏得度,卻能在競爭下精益求精,甚至讓國內企業在適應與外企競爭後,更有能力打入對方市場。如此看來,單以開放市場來斷定誰勝誰負,根本就是個假議題。

放在中美博弈的框架上,對於目前人均GDP不足9,000美元的中國來說,不論是實力差距,還是國際環境,種種現實局限皆不容許北京與華府發生嚴重衝突。(視覺中國)

那些以僵化思維看待中美博弈,反對一切讓步的國人,其實是受到狹隘的民粹式民族主義影響。令人擔憂的是,如今中國已成為第二大經濟體,現時國力是鴉片戰爭以來最強,隨之而來的,也是愈來愈多「取代老美指日可待」的聒噪說法。

殊不知,這等稍有成績便口頭叫囂的行為,更突顯了其內心的自卑。國人須謹記,萬不可頭腦發熱,無視中國目前仍有諸多不足的事實;萬不可特朗普一叫陣便要強硬回應,忘記了「大丈夫能屈能伸」、「以退為進」的古老智慧。

如果像這些民族主義者一樣,好勇鬥狠、妄自尊大、一天到晚嚷着要打架,在已於特朗普年代愈益惡化的外部環境下強出頭,最終只會斷送可遇不可求的「戰略機遇期」。

事實上,在中國近代史上,一直不乏靈活變通、以小換大的例子。已故國家領導人鄧小平提出的「一國兩制」方針,既能照顧內地與港澳地區的差異,又能成功收復失土;而在懸而未決的東海、南海爭議上,中國採取「主權屬我、擱置爭議、共同開發」的原則,讓領土領海爭議不至於影響中國與周邊國家的合作。倘若僵化處理,一味強調主權,到頭來只會引來域外大國的干涉,可能使名義上的主權也完全丟掉。

中國在一些無關核心利益的領域作出讓步,不等同認輸,但中國絕不會放棄核心的利益。(路透社)

中美關係須維護

放在中美博弈的框架上,道理也是一樣。對目前人均GDP不足9,000美元的中國來說,不論是實力差距,還是國際環境,種種現實局限皆不容許北京與華府發生嚴重衝突。

今天的中國依舊是發展中國家,革命不僅尚未成功,且其修遠兮。北京必須盡最大努力管控衝突和分歧,同時繼續聚精會神謀發展,深化改革,完善現代化。

按照這個思路,中國在一些無關核心利益的領域作出讓步,不單不等同認輸,反而可滿足美國政治體制下,白宮和國會對短期政績的訴求,換來一個緩和期,維護中國發展大勢不被打亂,同時使得中美競爭不會陡然加劇,防止兩國結構性矛盾不在當下以「火山爆發」的形式呈現,致使兩敗俱傷。

在這一點上,中國的政體決定了它有更高的戰略定力,然而相對於美國,中國所背負的「衝突之代價」也更高,因此應當採取主動,緩和中美關係。這也是中共作為單一執政黨所必須承擔的責任。

歸根結柢,部分中國人之所以懷有錯誤的「讓步觀」,是因為他們對中國缺乏信心,看不到中美戰略競爭的複雜全貌。不能承受讓步、只看到眼前利益而不顧大局的博弈是危險的,不清楚何謂勝利的戰爭亦然。當下,北京必須維護一個穩定可控的中美關係,因為中國的未來在很大程度上繫於此。

上文節錄自第140期《香港01》周報(2018年11月26日)《中美矛盾難解 國人須重新理解「讓步」》。

更多周報文章︰【01周報專頁】《香港01》周報,各大書報攤及便利店有售。你亦可按此訂閱周報,閱讀更多深度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