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性別】傷害源自身邊人 變性手術非唯一出路

撰文:歐陽翠詩
出版:更新:

上回提到,跨性別資源中心主席梁詠恩終於知道可以做手術換回女兒身的日子,距離得到新身份只差一步,就在那時,她確診患上抑鬱症。跨性別人士難以得到身邊人及社會的理解,而跟自己愈親近的人,愈可能是傷得最深的人。跨性別資源中心今年一項「針對跨性別人士暴力研究調查」發現,有逾四成半跨性別者曾遭暴力對待,其中,家人和親密伴侶是最普遍的暴力對待者。跨性別資源中心如何幫助他們找回自己?做手術又是不是惟一出路?此乃《跨性別》專題報道之二

【跨性別.一】身份證性別之重 梁詠恩:評頭品足困擾我們致抑鬱

梁詠恩能從谷底走出來,輔導員幫她不少,他們願意聆聽及不下判斷,幫助她找到出路。(高仲明攝)

身邊人最不接受自己

不開心時,一般人會找親朋好友傾訴,但對跨性別人士而言,身邊的人卻可能是最不接納自己的人,造成的創傷可能更大。跨性別資源中心今年另一項「針對跨性別人士暴力研究調查」發現,在135位受訪跨性別人士當中,有逾四成半人曾遭暴力對待,其中,家人是最普遍的暴力對待者,佔超過一半,其次是親密伴侶,約佔四分之一,當中肢體暴力超過六成,語言暴力約六成。

有份參與研究的香港浸會大學社會學系副教授黃結梅表示,結果反映社會人士在否定跨性別人士的性別認同,建議政府盡快訂立《性別承認法》。她認為法律是承認跨性別人士身份的第一步,亦是必需的第一步,這樣才可延伸至家庭及教育等方面。梁詠恩能從谷底走出來,輔導員幫她不少,他們願意聆聽及不下判斷,協助她重組一些細節和想法,幫助她找到出路。從事輔導工作多年的張珮琦說,輔導時會多用肯定的方式幫跨性別人士建立自我認同,而非刻意引導他們去某個方向。「比如他認同自己是某個性別,我們要尊重,若仍在探索階段,便會以同行者的角色陪他們走,這條路是漫長的,我們尊重他的步伐。當中會跟他們分享不同跨性別人士的經驗,重點是讓他們覺得被接納。」

梁詠恩指,跨性別資源中心不特別鼓勵別人做手術,希望幫他們找到自己的出路。(高仲明攝)

跨女不一定很女性化

梁詠恩指,跨性別資源中心有個獨特的地方,就是不特別鼓勵別人做手術。「我們希望他們活得快樂,不會說你是跨性別的就要做手術,會多給他們選擇,讓他們接納自己。我們不會設定你的路是怎樣,或是說你就是怎麼樣的人。」該中心提倡性別自主和性別多元,不希望社會對跨性別人士有某種既定形象,像是跨性別女性(跨女)一定要很女性化。

「我最近在Facebook發了一張短髮照片,還落了hashtag(主題標籤):『#跨女不一定要長髮』、『#變了性的男人不一定要像女人』,我是抱這樣的立場。但跨性別人士有一種強烈意識,會覺得你不像女人就不要變性。」梁詠恩說。張珮琦則指,在這圈子裏也不容易獲得認同,「有部分人會覺得如果你是跨女就不該喜歡女人,如果你喜歡女人,為何不做男人,跟女人在一起?」社會大眾不時把LGBT(女同性戀者(Lesbian)、男同性戀者(Gay)、雙性戀者(Bisexual)與跨性別者(Transgender))的印象捆綁在一起,梁詠恩覺得跨性別人士的聲音太小,社會大眾分不清,甚至有人以為同性戀也會變性,令他們要不停解釋。

梁詠恩覺得跨性別人士的聲音太小,社會大眾分不清,甚至有人以為同性戀也會變性,令他們要不停解釋。(iStock)

成立跨性別資源中心那麼多年,梁詠恩希望除公眾教育外,政府能盡快立法保障跨性別人士的權益。「有九十九個人接受你,一個歧視你,已可能造成很大傷害。我希望有反歧視法,外面有人說沒有必要,我們可以教育,但沒有法例,教育很難推行。我們希望在倡議立法的過程中可以做到教育公眾,讓他們明白違法會如何傷害到跨性別的朋友,而不是用懲罰機制去懲罰歧視的人。」

對於《性別承認法》的立法方向,梁詠恩認為暫時可以先推行英國模式,即「毋須手術模式」——跨性別人士毋須完成整套性別重置手術,但需要性別焦躁症的醫學診斷證據、兩年的實際生活體驗證明,以及繼續以後天取得的性別一直生活至離世的意向,經由法律界和醫學界組成的審裁小組審批,便會在法律上承認他們後天取得的性別。此模式在W案件中被指為「令人信服的模式」,惟仍有保守團體認為未改變性別表徵的跨性別人士不應在法律上獲承認,或認為會造成不必要的社會混亂。

跨性別資源中心設有一些和跨性別人士相關的書籍,讓跨性別者也可以參考。(高仲明攝)

已完成整套性別重置手術的W獲簽發新的身份證和護照,反映了她的性別為女性。其後婚姻登記官卻拒絕讓W與男友結婚,原因是她出生時的性別為男性,而香港不承認同性婚姻。另外,政府當時在處理婚姻事務上,只會以個人出世紙上所顯示的性別作準,並不會考慮當事人的身份證或護照。W入稟法院提出司法覆核,指摘婚姻登記官的決定侵犯了她憲法上的婚姻權和私隱權。終審法院於2013年裁定變性人有權以變性後的性別結婚,指出現行法例無法保障涉及到性別變更的跨性別人士的權益。政府遂於去年就設立《性別承認法》作公眾諮詢,探討香港的性別承認制度是否需要及如何更改,結果將於來年公布。

至於平機會倡議的「自我聲明模式」(即准許申請人藉提交特定的聲明便可更改其性別身份,不設任何醫療干預或個人身份的限制),梁詠恩認為現階段沒法子走到那麼前。「我希望先推一個較保守的方案,三、五年內先做到第一階段,讓某些人不用做手術就可更換身份證,若一下子推到自我聲明模式,可能十年也無法立法。只要公眾看到立法後不會造成很大的社會問題,就可推到第二個階段。」

張珮琦認為應該先讓跨性別人士得到自己想要的身份,再讓他們選擇要不要排期做手術。(高仲明攝)

張珮琦指,圈內雖然有不少做了手術的人認為,要做手術才應被承認,但大部分也認同毋須做手術。「他們有很多最後因為不喜歡自己的性器官,或覺得自己不完整而去做手術,但等做手術至少要三、四年,在這段時間,他們的生命停頓了。若想做手術時剛好是二十多歲,人生應該要衝刺的黃金時間你卻要停下來了,難作取捨。」

她認為,應該先讓跨性別人士得到自己想要的身份,再讓他們選擇要不要排期做手術。「有些人是為了身份證去做手術,這是很可悲的,他可能本身不是很討厭自己的性器官,這樣下來,一來有手術風險,二來也增加了醫療負擔。」

上文節錄自第141期《香港01》周報(2018年12月10日)《汽水樽裏的咖啡 跨性別之路》專題中的《從抑鬱症說起 性別:我的身份認同》。

相關文章:【跨性別.一】身份證性別之重 梁詠恩:評頭品足困擾我們致抑鬱​【跨性別.三】手術定義男女? 跨性者拍電影做回真正的自己【跨性別.四】主流跨性別圈子的「叛徒」 爭取權益不能一步到位【跨性別.五】明光社堅持兩性制度 性別界限不應為跨性者而改

瀏覽更多周報文章︰【01周報專頁】《香港01》周報各大書報攤及便利店有售。你亦可按此訂閱周報,閱讀更多深度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