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回顧.人物點評】特朗普VS習近平 中國崛起威脅美國地位?

撰文:鄭悅
出版:更新:

2018年的國際局勢可謂跌宕起伏。美國總統特朗普作為一個「顛覆者」,對內白宮內鬥不斷、人事漩渦頻現;對外則打破原有的國際秩序,顯現單邊主義傾向,更將矛頭對準中國,發起中美貿易戰。與美國逆全球化的潮流不同,歷年來被西方批評的中國,反倒愈發成為國際輿論中全球化的中流砥柱。

特朗普:打破國際秩序

特朗普是2018年挑動時局的主角。他強調「讓美國再次強大」、「美國優先」的原則,實際上是對既有國際秩序的不滿。面對世界多極化的趨勢,特朗普政府看到的是美國「超級大國」地位受威脅,因而欲改變這一趨勢,回歸保守主義的道路。與此同時,特朗普需要一個聽命於他的白宮團隊,以穩固內政,從而為其政策起到「保駕護航」的作用。

特朗普絕對是2018年挑動時局的主角。(資料圖片/路透社)

白宮掀人事海嘯

放眼特朗普的白宮,內部派系十分複雜:鴿派、鷹派、激進鷹派、共和黨建制派及裙帶派之間明爭暗鬥,激烈程度絲毫不遜色於《紙牌屋》。白宮內鬥的複雜不僅在於派系眾多,更在於特朗普「商人」色彩濃厚的用人手段。特朗普並不看重意識形態,而是根據自己的利益需要擇人,一旦所選之人不再適合自己下一階段的政治目標,便會被洗牌出局。

多年當老闆的經驗和其所背負的競選承諾壓力,令特朗普高度重視執行力,並將此執念帶入白宮,傾向任命唯他是從的官員。今年上半年,白宮出現一波「離職潮」,國務卿蒂勒森(Rex Tillerson)、首席經濟顧問科恩(Gary Cohn)等重要官員接連辭職,原因大多是與特朗普政見不合。反觀新上任的國務卿蓬佩奧(Mike Pompeo),對特朗普忠心耿耿,因此特朗普的政策議程在蓬佩奧手上有效執行。

特朗普以「商人」手段治國,一旦不再適合他的政治目標便會出局。左起的白宮發言人桑德斯(Sarah Sanders)、前首席經濟顧問科恩(Gary Cohn)、前國家安全顧問麥克馬斯特(HR McMaster)、前國務卿蒂勒森(Rex Tillerson)及副總統彭斯(Mike Pence),有誰仍能留下來?(資料圖片/GettyImages)

下半年間,特朗普第一個任期內的中期選舉上演,民主黨拿下國會眾議院的掌控權,意味着特朗普在餘下的任期內,將在國會面臨來自民主黨的挑戰。當國會政局發生了變化,白宮亦不太平。特朗普需要重整白宮團隊,以備戰2020年大選、壓制「通俄門」調查及應對民主黨的挑戰。因此,中期選舉落幕之後,白宮捲起了人事海嘯。司法部長塞申斯(Jeff Sessions)、白宮幕僚長凱利(John Kelly)、國防部長馬蒂斯(Jim Mattis)等要員相繼離開。可以預判,這波人事調整還將持續一段時間,直至特朗普認為在面對國會挑戰時,白宮不會「後院起火」為止。

相較於國內事務,今年特朗普把更多精力放在國際事務上。他多次單方面宣布「退群」的舉動,坐實了「國際秩序顛覆者」的名號。

馬蒂斯(Jim Mattis)(右)於12月20日提出請辭,原因是和特朗普意見不合。(資料圖片/路透社)

「退群狂人」只破不立

2018年5月8日,特朗普宣布美國退出《伊朗核協議》(JCPOA),並重啟全面制裁伊朗。然而,這一決定並沒有得到歐洲盟國支持,中國、俄羅斯等國亦不願意放棄與伊朗的貿易,正尋求維持伊朗外貿的可行途徑。10月20日,特朗普宣布,華府將退出1987年與前蘇聯達成的《中程導彈條約》,此舉引來俄羅斯總統普京的不滿,國際輿論亦擔憂美國此舉會重燃軍事競賽。此外,特朗普還宣布退出萬國郵政聯盟、聯合國人權理事會等,引來多國批評。

觀乎特朗普「退群」的原因,其實都大同小異:覺得世界佔了美國的便宜,尤其覺得美國因「發達國家」的標籤而須支援發展中國家,是對美國極其不公平的消耗。

6月8日,七國集團(G7)峰會在加拿大召開,特朗普「一揪六」的畫面精準地體現了當前的世界結構。(資料圖片/視覺中國)

特朗普亦向中國發起貿易戰,同時向歐盟及傳統盟國等打出「關稅牌」,意圖扭轉他所言的「世界對美國關稅的不公」。然而,特朗普的做法引起各國的擔憂,認為他的舉動或會破壞當下的全球貿易體系。

特朗普欲「大破」現有國際秩序,表現出來的卻是經濟民族主義的思想。當其他國家競爭力日增,而美國競爭力增長相對緩慢,甚至趨向弱化時,美國所享有的利益已不如從前;特別是當發展中國家漸漸發展起來,完成經濟轉型?向產業鏈上層靠攏,美國擔憂自己所分到的蛋糕因此減少。更有甚者,特朗普目前只有「大破」,卻沒有「大立」。除了打破現有國際秩序,卻未能給出對世界有建樹的新方案,更將矛頭對準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的中國,發起中美貿易戰。

與美國逆全球化的潮流不同,中國愈發成為國際輿論中全球化的中流砥柱。(資料圖片/路透社)

習近平:集權幹大事

特朗普發動中美貿易戰,可見美國因中國發展起來而感到不安的心態,這一年來中美之間的博弈和拉扯,也證明了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無疑是特朗普最棘手的談判對象。至於中國本身,中共在制定政策的過程中,貿易戰等外部環境僅僅只是一個考慮元素,國內長線民生需求才是最根本的出發點。2018年對中國來說,既是具有挑戰性的一年,亦是深化改革的一年。

第十三屆全國人大會議通過取消國家主席任期限制。(資料圖片/新華社)

邁過四十年 改革開放現新進程

2018年3月召開的第十三屆全國人大會議審議通過了21項憲法修訂案,內容包括取消國家主席任期限制、設立國家監察委、將「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納入憲法等。此次修憲可被視作為中國接下來的深化改革鋪路,不過其中最大爭議的,自然是取消國家主席任期限制。

此做法不外乎是兩個原因:一是中國內部在經濟和政治等維度的進一步深化改革,二是所謂「樹欲靜而風不息」,中國面臨着來自美國等國愈發嚴峻的外部挑戰。面對當下的形勢,中共研判需要有一個強力的決策中心應對內外的挑戰。「習核心」之後,習近平已然是中國近年未見的強力領導人,如今修憲再度加大領導層對黨國的掌控力,也得以更為穩定地推動政綱。

今年3月召開的第十三屆全國人大會議將「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寫入黨章。(資料圖片/新華社)

頗為有趣的是,特朗普其實也是在「集權幹大事」,只不過相較之下,習近平擁有更大的操作空間、更長期的鋪墊、更廣泛的黨內支持,以及在民間更為理解和支持領導人的文化傳統。

在這樣的基礎上,可以預料中國將於2019年繼續推進包括「改革開放2.0」、更為游刃有餘地調整包括「去槓桿」和產業升級等經濟結構轉型過程中挑戰、持續推進反腐吏治、推動國家治理能力現代化進程等工作,同時也得以有更多籌碼和定力面對來自美國等外部壓力和挑戰。

2019年中央將繼續推進「改革開放2.0」。(資料圖片/新華社)

G2格局成形 不應競爭該尋共贏

今年於阿根廷舉辦的G20峰會,全世界的關注焦點都落在「習特會」上面。很明顯,貿易戰顯現了G2格局,中美角力牽動國際社會的心。綜觀中美兩國國內及相互之間於過去一年間所發生的事情,在讓人感慨兩國關係惡化之快的同時,也令愈來愈多人意識到,前幾年時常提起的G2格局已儼然成型。中美的一舉一動都影響着全球形勢。

十年之前,當美國陷入2008年金融危機的漩渦中心之時,美國智庫學者提出G2(Group of Two,中美兩國集團)的概念。無可否認,中美是當今世界上的兩個大國,兩國的關係對國際格局的走向有着重要影響。然而,十年後的今天,當美國看到中國不斷崛起,美國視角下的G2格局變成敵我關係。當華府談起中國,無不圍繞「帝國主義」、「債務陷阱」或是「安全威脅」,不斷藉「債務陷阱」等說法批評中國的「一帶一路」戰略。

中美貿易戰關乎全球,12月初的阿根廷「習特會」也吸引全球關注,但兩國貿易談判似乎依舊進展有限。不過,習特二人於上周六(12月29日)再度通話,表示兩國團隊正「努力落實會晤共識」,似有緩和趨勢。(資料圖片/路透社)

美國似乎陷入了「修昔底德陷阱」,愈發擔憂中國的發展對美國產生不利影響。然而,中國在發展的過程中,念茲在茲的是「全面脫貧」和「兩個一百年」目標,而不是西方國家所認為的擴張道路。今天的世界經濟結構也早不是工業革命之前那般「為了爭搶有限的蛋糕而拚過你死我活」,經濟產能的提高不僅讓互惠互利成為了可實現的願景,更讓這成為了各國未來相處的唯一可行模式。因此對於中國而言,G2格局不是意味着競爭,而是互相尊重、互利共贏的關係,且G2本身也只是多極秩序到來前的過渡。

對於中國而言G2格局不是意味着競爭,而是互相尊重、互利共贏的關係。﹙資料圖片/路透社﹚

美國打壓中國 未見效先遭反噬

特朗普領導下的美國卻走向更為封閉的道路。在「美國獨大」的理念下,特朗普發動的中美貿易戰嚴重違背了當下全球化的發展潮流。而且,當特朗普致力打壓中國的發展,以保住美國的「地位」,美國經濟實際上亦受到衝擊。《華爾街日報》指出,2018年美國股市表現成為自2008年金融危機以來最差的一年;美國的農民亦因為中美貿易戰的影響而遭受巨大損失。

當下正值中美貿易戰「90天停戰期」,即使中美雙方在貿易上達成協議,仍然難解中美兩國存在的結構性矛盾。然而,一旦中國能夠在美國發動的這輪攻勢中站穩陣腳,那麼中國在應對美國未來的挑戰時也將更為游刃有餘,而此前數年尚有些勉強的「G2格局」則儼然成為現實。

中美之間的風起雲湧無疑是2018年最大的焦點,不過在中美之外,各區域也在上演重要的轉變……相關文章:【2018回顧.人物點評】笑顏逐開的大小贏家VS形勢被動的領導人

上文節錄自第144期《香港01》周報(2018年12月31日)《2018風雲人物點評 尋機於變幻與亂局中》中的〈G2格局顯現:特朗普vs習近平〉。

瀏覽更多周報文章︰【01周報專頁】《香港01》周報各大書報攤及便利店有售。你亦可按此訂閱周報,閱讀更多深度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