貿易戰不可怕 劉遵義:土地問題才是香港病灶

撰文:梁艷明
出版:更新:

到底中美貿易戰對香港經濟有多傷?香港是內地原產貨品的轉口貿易樞紐,社會普遍認為,美國對出口到當地的產品加徵關稅,或會影響香港的貿易及物流業。根據政府統計處數字,去年中美經香港轉口的商品貨值共3,510 億元,佔香港2018年貿易總額4.3%和整體出口的9.1%。但據政府所述,2018年本港經濟受美國向價值500億美元(約3,900億港元)內地產品加徵關稅的直接影響將會有限,預計為本地生產總值增長0.1至 0.2個百分點。換言之,中美貿易戰對香港的經濟影響有限。

著名經濟學家、香港中文大學前校長劉遵義曾任中國主權財富基金首家境外分支機構中投國際(香港)董事長,對中港兩地經濟結構和發展有透徹分析。他表示,儘管中美貿易戰對香港影響不大,但香港內部的發展問題不容小覷。他建議政府應該合理運用財政儲備解決土地問題,並呼籲政府要有魄力革新規劃思維,發揮香港的國際化優勢。

劉遵義認為,扭轉房屋供求失衡也是解決土地問題的關鍵。(吳鍾坤攝)

住屋影響家庭生活子女教育

「土地問題一日未解決,(社會)一日都會有怨氣! 」劉遵義認為,住屋問題是民怨積累的根本原因。目睹板間房、劏房居民的窘況,他慨嘆:「真係隨時都會有意外發生!」同時他也指出,香港日益嚴峻的土地問題還會衍生下一代的教育問題,為了香港的長遠利益、發展,政府有大量財政儲備就盡快填海。

傳統上,家庭承擔着「社教化」作用,引導子女學習社會及道德規範。但香港的現實情況是,由於高昂房價夫妻不得不艱苦工作,犧牲陪伴子女的時間。「我覺得香港現在很多小朋友不是父母撫養成長,而是外傭。 」劉遵義認為,由於文化差異,外傭或多或少在傳統文化教育、道德觀念培育上有所不足。他直言香港人「沒得揀」,如果住屋成本降低,父母才會有多一個選擇,例如一個主外工作,一個主內照顧子女。

劉遵義認為政府有大量財政儲備就盡快填海。(歐嘉樂攝)

劉遵義認為,扭轉房屋供求失衡也是解決土地問題的關鍵。近年樓市因供不應求推高樓價,公眾普遍認為「如果今天不上車,永遠都上不了」。好比一年內的供應要滿足以後五六年的需求,房價自然炒得很高。但如果政府有個五年計劃、十年計劃,保證之後都有土地增加,就會改善現在的情況。

帶動大灣區國際化 創造「搬不走」工作

香港發展受制於土地問題,有人主張藉着參與粵港澳大灣區規劃,把本港部分土地需求「搬」到內地。姑勿論「大灣區」是否會為香港的土地問題帶來曙光,但針對這一國家建設藍圖,不少人都會感到疑惑:香港是否會逐漸淪為廣東省的一個城市?

不少港人擔心香港是淪為廣東省的一個城市。(資料圖片/梁鵬威攝)

劉遵義對這種論調嗤之以鼻:「若是中央想讓香港成為內地的一個城市,倒不必大費周章。這項規劃真正的發展方向應是讓大灣區愈來愈像香港。」他解釋,灣區經濟依託世界級港口,背靠廣闊腹地而發展。大灣區規劃是要與世界其他三大灣區(美國的紐約灣區、舊金山灣區和日本的東京灣區)作比較,而不是僅僅是中國的一個經濟帶。因此,他認為,香港在大灣區的定位應是帶動整個灣區愈來愈國際化,建設世界級城市群。

另一方面,香港約750萬人口也可以藉助背後大灣區逾7,000萬人口打開市場。例如, 現在香港欲發展成為「文化創意產業中心」,就可以把大灣區的市民吸引到香港消費,例如看舞台劇、聽演唱會等,從而促進香港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這些目標能否實現,取決於香港能否創造更多具有香港特色的、搬不走的工作與香港發達的金融業、旅遊業結合創造新的就業機會。

現在有不少香港長者會回內地「操曲」。(鄧倩螢攝)

劉遵義形容這是一個「必然的發展趨勢」,正如昔日中國內地的輕工業發展搶了香港、韓國、台灣的生意,現在又輪到越南、柬埔寨等東南亞國家取代中國成為「世界工廠」。但是金融服務業、旅遊業是香港傳統的支柱產業 ,經濟動力的所在,香港必須維持其核心競爭力。

宜借鑑內地經驗 革新政策規劃

除了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會為香港帶來機遇,內地的城市發展規劃思維同樣值得港府借鑑。劉遵義指出,中國的優勢也在於基礎建設速度很快,從而連接城市、拉動消費,促進經濟的發展。高鐵就是一個很好例子:到2018年底,中國是世界上高鐵里程最長和運輸密度最高的國家。如今香港也加入了高鐵經濟時代。

如今香港也加入了高鐵經濟時代。(羅君豪攝)

他認為,香港政府的政策規劃思維滯後,例如一些交通設施的建設,都要等到交通擠塞的時候才去想辦法。在這方面,內地「規劃先行」的做法值得參考。他以近日再成輿論話題的「三隧分流」為例,認為香港大可向上海借鑑。「上海浦東到浦西有十幾條橋,都是免費的」,但卻可以發揮調節交通流量的效果。他指出,西隧目前使用率較低,政府可在負責管理的企業專營權到期後收回,之後效法上海取消收費,既節省人力開支,又增加了車輛通行效率。至於隧道的保養成本,可合理推算車輛使用量,直接「加到牌照費」裏。

總而言之,劉遵義認為香港能否克服社會與經濟的種種問題,「歸根到底都是政府魄力的問題」。就科研而言,他指出,香港雖有多間世界排名高的高等學府,但政府「太孤寒」,「香港政府在R&D(研發)的投入居於全世界最低水平,僅佔GDP 的0.73%。以色列與韓國在這方面投入也很高,香港旁邊的深圳也超過4%。香港欲打造「國際創科中心」,政府要「肯放錢才行」。

上文刊載於第146期《香港01》周報(2019年1月14日),原標題為《貿易戰不可怕 土地問題才是香港病灶 》。

相關文章:【中美貿易戰】兩國競爭成新常態 劉遵義保持樂觀態度【中美貿易戰】衝突因爭科技主導權 劉遵義:應少說多做淡化猜疑

瀏覽更多周報文章︰【01周報專頁】《香港01》周報於各大書報攤、OK便利店及Vango便利店有售。你亦可按此訂閱周報,閱讀更多深度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