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虐兒】臨臨事件一周年 虐兒隱憂難釋除

撰文:張美華
出版:更新:

五歲女孩陳瑞臨(臨臨)去年初疑被虐打致死,震驚全港。事件促使政府加快步伐,於2018/19學年起逐步在小學推行「一校一社工」政策,希望盡早識別懷疑虐兒個案,防止悲劇發生。根據社會福利署統計,去年截至9月,本港有378宗新呈報虐待兒童身體個案;截至2018年8月為止,警方共處理601宗涉及侵害兒童人身罪行及侵害兒童性罪行的案件。兩項數字與2017年同期相比,不跌反升。有社工認為數字上升或反映社會對虐兒問題加深認識,令更多人懂得舉報,惟案件一宗都「嫌多」,到底虐兒問題是否難以根絕?

延伸閱讀:【虐兒】施虐多涉父母 受害童易陷惡性循環

去年年初,五歲小女孩陳瑞臨(臨臨)疑被虐打致死,有臨臨關注組成員到臨臨位於屯門的住宅外舉行致祭活動。(資料圖片/余俊亮攝)

臨臨被虐致死悲劇發生逾一年,其生父及繼母被控謀殺罪名,兩人仍然還柙,案件今年2月續審。這宗轟動全港的悲劇,令人憂慮是否有更多虐兒個案。前年底另有一名四歲女童遭兩名保母拳打、掌摑,甚至捏下體等殘忍虐待,涉案兩名女保母上周四(17日)分別判囚32及34個月。

臨臨父母案件審訊至今,仍未有判決結果。(資料圖片)

教師加入關注組 推動防虐

有熱心市民在臨臨事件發生後成立關注組,為虐兒議題發聲。他們一直留意和跟進案件,更曾發起親子遊行,促請當局引入幼稚園駐校社工,以及完善防止虐兒的通報機制。關注組成員周慧儀說,每憶起臨臨的經歷總感心痛,「我哭過很多次,愈來愈覺得有心無力;對我們來說,最無力的是臨臨已經死了,不能復生。」

周慧儀曾任中小學教師,育有兩名分別五歲及八歲的子女,對臨臨的不幸感受特別深。當時她下定決心,不但開始尋找更多有關臨臨的報道,更在Facebook加入不同群組關注虐兒案件,其中一個便是臨臨事件關注組,她希望盡一點綿力,喚起社會關注虐兒議題。

臨臨事件關注組仍在運作,不但跟進臨臨生父及繼母的案件審訊,亦有成員到臨臨位於屯門的住宅外致祭。周慧儀去年透過群組得知臨臨父母審訊日期,於是趁放假到屯門裁判法院旁聽案件,見到兩名被告面容憔悴,審訊期間全程低頭,席間一度有市民斥罵他們。

臨臨關注組成員周慧儀認為香港學校缺乏關愛教育,未有發揮防止虐兒的「最後防線」作用。(黃寶螢攝)

一年過去,案件仍未審結,有關注組成員離開群組,惟周慧儀明白虐兒問題並非只靠法律阻嚇力便能解決,教育制度同樣需要承擔一定的責任。她認為,香港教育一味追求卓越成績,除了書本知識外,便是各種各樣的課外活動,令教育漸漸變得缺乏人性,更缺乏關愛教育。她相信,教育理應為防止虐童的「最後防線」,幫助兒童亦同時協助家長,將正確的價值觀教導兒童,但現實卻是有時連家庭出現問題,發生虐兒事件,學校都未能察覺。

周慧儀說,以往會提醒學生互相留意,發現同學情緒或身體稍有異樣便應告知老師;她亦會與學生建立良好關係,在與學生交流時了解其家庭狀況,以防「睇漏」任何需要幫助的學生。對於政府逐步推行「一校一社工」,她期待政策能發揮正面作用,縱然執行期間或會有不少「沙石」,但在學校中增加社工對學生的支援,必定較只依賴教師來得更「貼身」。

臨臨事件後,社會要求擴大在學校增設社工制度。(資料圖片/羅君豪攝)

去年呈報虐兒個案上升

翻查過去十年社署新呈報虐待兒童個案數字,於身體虐待、疏忽照顧、性侵犯、精神虐待及多種虐待的五種虐待類別中,兒童受身體虐待佔最多。以2018年1月至9月社署新呈報虐待兒童個案為例,兒童受身體虐待的個案達378宗,佔各類虐兒個案總數近50%(表一);單計首九個月的數字更已超越2017年全年的身體虐待個案總數。

虐兒個案的其餘四種虐待種類中,性侵犯數量最多,佔總數超過26%,達209宗;疏忽照顧則佔總數逾22%,共有178宗。除了身體表面傷痕較明顯的虐待種類外,精神虐待(或稱心理虐待)和兒童受多種虐待的宗數亦有上升趨勢,於2018年首九個月分別錄得7宗和21宗。另外,於總數793宗虐兒個案中,超過65%個案的施虐者為兒童父母。

(香港01製圖)

根據警方數字,警方於2018年首八個月處理有關侵害兒童人身罪行達301宗,較2017年同期的230宗上升31%(表二);就有關侵害兒童性罪行方面,警方於去年首八個月處理共300宗個案,較2017年同期下跌約7%。

警方解釋,處理有關侵害兒童罪行的案件數字與社署公布的新呈報虐待兒童個案數字有差距,原因是侵害兒童人身罪行是指涉及14歲以下受害人的罪行,包括謀殺、誤殺、傷人、嚴重毆打等,以及其他根據法例中列明犯案者對受害人必須照顧,又或看管責任的個別罪行,如對所看管兒童或少年人虐待或忽略。而侵害兒童性罪行是指涉及17歲以下受害人的性罪行,包括強姦、非禮、非法性交等,以及其他根據法例中列明犯案者與受害人必須有某種血緣關係的個別罪行,如亂倫。

(香港01製圖)

反觀社署新呈報虐待兒童個案中,有關精神虐待或心理虐待不包括在內。換言之,即使有人向警方報稱有兒童遭受精神或心理虐待,警方亦難以對其展開調查或落案起訴。

其實社署早於2013年1月成立專責小組,檢視懷疑虐待兒童多專業個案會議的運作及安排;為保障兒童的最佳利益和保護懷疑受虐或已受虐的兒童,社署亦曾聯同相關政府部門、非政府機構及有關專業人士制定《處理虐待兒童個案程序指引(2015年修訂版 )》,現正檢討相關《程序指引》,目的是讓各界因工作關係與兒童有密切接觸的人士,在遇到懷疑虐兒個案時可作參考,以便展開所需的初步評估、調查、多專業個案會議及跟進計劃等。

諮詢電話如「虛設」難應急

然而,《程序指引》的檢討工作進度緩慢,由2017年開始諮詢至今,預計需時三年,即要到今年下半年才完成檢討。指引的附錄列有教育局辦事處的地址及電話,以供各界人士於處理懷疑虐兒案件時查詢,惟臨床心理學家朱嘉麗表示,《程序指引》中列出的教育局辦事處電話號碼,於臨臨慘劇發生前,基本是「形同虛設」,不但少人會選擇致電查詢,即使致電後,亦未必會有人接聽電話。

朱嘉麗透露,曾處理一宗懷疑虐兒個案時,案中男童患有自閉症,有教師於授課期間發現他身上有表面傷痕,懷疑遭受虐待,於是致電向她求助。男童的外婆於接他放學時,曾稱男童的母親容易發脾氣,她得悉當時已有社署的社工跟進該家庭個案,而男童的母親需要服食藥物控制情緒。她擔心男童回家後或會有受傷風險,隨即致電《程序指引》中的電話,希望聯絡負責社工跟進個案。惟接通電話後,卻獲告知接線人員已下班,難以即時透過電話聯絡負責的社工。

經過一番折騰後,她終於聯絡到負責社工,並安排男童暫時入住保良局的「兒童之家」,待男童母親情緒穩定後才讓她接回兒子。

朱嘉麗直指,教育局辦事處的查詢電話,在臨臨慘劇後才「恢復功用」,辦事處人員漸漸積極接聽電話。據她了解,臨臨慘劇確實令社會加強關注虐兒問題,現時不少學校教職員一遇到懷疑虐兒個案便會致電查詢,預防慘劇重現。她指出,市民遇到懷疑虐兒個案,除了可以致電教育局辦事處查詢外,便只能致電999向警方求助,但市民一般會避免報警,因深怕報警後會有他人被捕,或讓事情「嚴重化」,故此教育局熱線成為市民發現懷疑虐兒個案後,首要求助對象。但現實是,在教育局辦事處的辦公時間過後,市民基本上無法查詢,難獲協助,變相令兒童在教育局人員下班後失去安全保障。

所以,針對社署現正檢討的《程序指引》,朱嘉麗認為實在應該參考聯合國兒童權利委員會做法開設24小時免費熱線,亦即將教育局辦事處的防虐童查詢電話改為24小時運作,以便市民在任何時間發現懷疑虐兒個案均能求助,真正無間斷保障兒童安全。

上文節錄自第147期《香港01》周報(2019年1月21日),《臨臨事件一周年 虐兒隱憂難釋除》。

瀏覽更多周報文章︰【01周報專頁】《香港01》周報於各大書報攤、OK便利店及Vango便利店有售。你亦可按此訂閱周報,閱讀更多深度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