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聖爺誕】港九新界節慶大不同 市區發展與傳統社群不能兼融?

撰文:香港01評論
出版:更新:

許多民俗傳統節誕如觀音降生誕、太上老君誕、北帝誕等皆落在農曆二、三月,而洪聖爺誕就在農曆二月十三。全港現時有20多座洪聖廟,當中不乏百餘年歷史的法定古蹟,但在這些祭祀同一神祇的廟宇之間,慶祝洪聖爺誕的方式會有什麼分別嗎?撰文:郭文德

洪聖爺是廣東民間廣泛信仰的南海神,香港地區亦建有20多座洪聖廟拜祭這位神祇。隨着多年來的變遷與填海,許多當年臨海而建的洪聖廟,如今已退到不見水處的內陸,然而洪聖爺誕一直還是本港重要的傳統節誕。鴨脷洲、河上鄉和滘西洲等地的洪聖廟,仍然一如以往舉行大型慶祝活動,但是聲勢比較過去明顯不足,同時又有少數在市區內的洪聖廟,似乎因為香火稀淡,以致對信奉主神的誕辰也未能作多表示。它們明明是祭祀着同一位神祇,何以命運會如此不同?

全港現時有20多座洪聖廟,當中不乏百餘年歷史的法定古蹟。(梁鵬威攝)

賀誕活動多在市區外圍

鴨脷洲洪聖古廟歷年來的賀誕慶典規模堪稱全港最大,其獨特之處就是事前會有接神儀式,恭請附近各間廟宇神明到洪聖廟。賀誕隊伍當天從廟前廣場集合出發進行「接神儀式」,抬轎將鄰近廟宇的觀音、天后、北帝、土地等神像請到洪聖廟,好讓祂們一起「共襄盛舉」。一直到慶典結束才進行「送神儀式」,沿着同一路線將眾神送回原來廟宇。這種「群神聚首」的熱鬧景象,只有在鴨脷洲的洪聖寶誕裏可以看到。

其餘許多在新界或離島的洪聖廟都有零星的洪聖爺誕活動。像是元朗的舊墟大王古廟和橫洲二聖宮,皆可看見當地居民準備舉行簡單祝賀儀式。離島方面,西貢滘西洲亦將與鴨脷洲、河上鄉一樣搭棚演戲賀誕。梅窩洪聖古廟本來亦有意公演神功劇,惜因無法租得場地只能作罷,善信仍可在正誕聯合上香祈福。除了它們,在港九市區中的洪聖廟又將如何賀誕?

另一處有舉行大型賀誕活動的,是新界上水河上鄉洪聖古廟。河上鄉村是新界望族侯氏聚居地,策劃及參與慶典的人亦以該宗族成員為主。村民在將先於正誕前幾天在廟前集合,舉行大眾祈福,祈求全村人口平安,再在正誕早上,舉行廟會和飄色巡遊匯演,盛大程度不亞於鴨脷洲。雖然這邊並沒有鴨脷洲的接神和送神儀式,但河上鄉卻是全港唯一保留了搶花炮儀式的洪聖爺誕。另外,河上鄉也會在賀誕前後公演多場神功戲,而且搭建的戲棚規模要比鴨脷洲更大。

+1

大角咀:廟會與洪聖誕無關

近年來,每逢三月走在大角咀的福全街上,都可看到與旺角街坊會陳慶社會服務中心互相對望的洪聖殿,在兩邊牆上掛着大花牌,路邊豎起旗幟,氣氛和即將慶祝洪聖爺誕的鴨脷洲大街別無二致。然而仔細一看,就會發現它們之間存在一個決定性的差異——「洪聖」二字,並沒有出現於任何一塊花牌或一面旗幟上。原來,這些花牌和旗幟都是為大角咀廟會預備的。洪聖殿只是提供了作為會場的「廟」,但「會」本身卻不是為洪聖爺誕而設。

從2005年起,由旺角街坊會主辦的大角咀廟會,當中的特色巡遊及醒獅匯演,乍看之下與別處的賀誕活動相似,加上廟會的日期訂在洪聖爺誕前後,不知箇中關係的群眾,自然很容易誤認廟會就是在祝賀洪聖爺誕。但實際上,無論是廟會的組織者,抑或洪聖殿內的工作人員,都很清楚指出,「這裏的廟會和洪聖爺誕沒有關係」。大角咀洪聖殿真正的賀誕活動,僅在廟前奉置特別製作的酬神火炮,並在正誕前五天起開放接受各方善信認捐的各項花炮與福物,包括吉祥吊飾、鏡畫、帆船、金花、長紅、大洪聖衣等等。

大角咀廟會中的特色巡遊及醒獅匯演,乍看之下與賀誕活動相似。(旺角街坊會圖片)

至於大角咀廟會的內容,則除了舞龍舞獅、粵劇表演、千人盆菜宴外,同時還有芭蕾舞、爵士舞、拉丁舞、印度舞、五百呎夜光龍和時裝表演,甚至邀請少數族裔團體參與,還設有攤位拱人免費擺賣貨品,可說是融合了相當多的西方和現代商業元素。其成果也是有目共睹,歷年參與人數可達十萬以上。鴨脷洲洪聖古廟和大角咀洪聖殿,與主辦洪聖誕及廟會的街坊團體都只有一街之隔。前者選擇繼續依照傳統,舉辦以海神誕為主題的祝壽活動;後者則選擇了另立爐灶,改用別的名目進行廟會,並吸納更多西方和現代元素。之所以會出現這種差異,也許是因為填海後的大角咀已經完全脫離水上生活,所以對這位南海神的信仰也變得薄弱了吧!

大角咀廟會除了舞龍舞獅,還有千人盆菜宴等。(旺角街坊會圖片)

灣仔:不知道洪聖誕

除了大角咀洪聖殿,港九市區還有另外一座夾在高樓大廈之間的洪聖廟,它就是坐落於皇后大道東129號的灣仔洪聖古廟,建造時間約在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現已被香港古物諮詢委員會列為一級歷史建築,評級與鴨脷洲洪聖古廟相同。2015年,此廟曾經因為橫樑被蟲蛀蝕,需要臨時封閉進行大型復修,後來重新開放。與前述幾所洪聖廟不同,雖然洪神爺誕來臨在即,但從港鐵灣仔站出口起,沿着莊士敦道、大王東街一直走到皇后大道東處,都不見花牌、旗幟、橫幅,以及任何能讓人想起洪聖爺誕的事物。即使來到廟前,在牆邊並排着的還是那一列配祀神名——當年太歲、金花夫人、華佗先師、老張王爺、包公丞相、文昌帝君、華光大帝、花粉夫人。

灣仔洪聖古廟是一級歷史建築。(梁鵬威攝)

供奉菩薩:北帝洪聖大王?大角咀洪聖殿及灣仔洪聖古廟均由東華三院管理,但在廟內可以索取的《東華三院廟宇簡介》宣傳冊,以及東華三院社會服務科的網站,卻將兩所廟宇裏的「供奉菩薩」稱為「北帝洪聖大王」。「菩薩」原意為覺悟的有情眾生,專指修行之後發願自度度人、乃至捨己救人的人,不應該用來稱呼南海神這種民間神祇。至於「北帝」,實際上是北宮「黑帝」玄武,與別稱「赤帝」的洪聖完全不同。清代學者屈大均於《廣東新語》一書解釋廣東人信奉這位北方神的原因:「粵人祀赤帝,並祀黑帝。蓋以黑帝位居北極而司命南溟,南溟之水生於北極,北極為源而南溟為委。祀赤帝者以其治水之委祀,黑帝者以其司水之源也。」簡而言之,就是南方的水是從北方流來,北方的黑帝管水源,南方的赤帝管水流,所以兩者都要拜祀才行。如果將北帝與洪聖混淆,那就是將北和南、源和流混為一談了!

走進廟內,叩過頭、上了香,環顧四周,同樣不見什麼花燈、花炮。偶爾有其他善信來到,也只是像平日一樣拜祭或算命,香火略嫌稀淡。灣仔洪聖古廟跟大角咀洪聖殿一樣,是由東華三院管理。灣仔洪聖古廟每年都舉辦驚蟄「打小人」的儀式。

洪聖爺誕何去何從?

洪聖爺誕只在市區外圍有賀誕活動的現象,以及港九市區兩所洪聖廟的應節情況,反映出城市化對舊有的傳統民俗具有一定的蠶食作用。急促的生活步伐、寸金尺土的地段,以及新一代人對傳統的陌生和懷疑,都令後者的存續變得岌岌可危。此外,洪聖爺誕這種傳統節慶,除了讓虔誠信徒可以酬謝神恩外,也肩負凝聚社區情誼的重要功用,但這功用似乎亦在正逐漸削弱,因為無論新界或離島的洪聖爺誕有多熱鬧,參加者都有減少及年齡老化的趨勢,甚至僵化於特定社區街坊或宗族群體。

以鴨脷洲為例,過去這種為南海神舉行的祝賀活動,本該是聯繫水陸居民感情最佳途徑,但水上人們因為要長久出海,未必注意到陸上的廟在舉行慶典,結果參加者反而變成以退休上岸的水上人為主。這個問題現在可能隨着水上人的減少而變得不太明顯,但卻沒有完全消失。

洪聖爺誕對善信、對社區的意義是什麼?(梁鵬威攝)

那麼事到如今,洪聖爺誕對善信、對社區的意義是什麼?港九與新界、離島賀洪聖爺誕的差別,可看出不同程度的市區發展與傳統社群的消失,也會影響節慶的轉型,尤其大角咀廟會與洪聖誕之間似是而非的關係,甚至會給人一種喧賓奪主的感覺。但前者將場面做大,看似更能凝聚整體社區,並且吸引青年、外地遊客,效果無疑較傳統慶典儀式高。我們究竟應該強迫傳統節慶全盤脫胎換骨,擁抱現代化、商業化?還是寧死不屈,任由它們銷聲匿迹、被人遺忘?在這兩者之間,信仰與精神又該如何權衡擺放?

上文節錄自第50期《香港01》周報(2017年3月6日)《同廟不同命:市區內外的洪聖爺誕》。網上標題及內容由編輯重擬及更新。

相關文章:【考據】洪聖爺的南海一路

瀏覽更多周報文章︰【01周報專頁】《香港01》周報於各大書報攤、OK便利店及Vango便利店有售。你亦可按此訂閱周報,閱讀更多深度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