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援】數據反映切實需求 張超雄:養懶人只是想像出來而非真實

撰文:歐陽翠詩
出版:更新:

社福界多年來批評綜援制度千瘡百孔,政府二十多年來也不願全面檢討改善,上月社福界立法會議員邵家臻提出的無約束力檢討綜合社會保障援助計劃議案,獲得跨黨派議員支持通過,但政府拒絕全面檢討的態度依然不變。

長期關注貧窮問題的立法會議員張超雄指出,政府始終抱着「綜援養懶人」的思維,可能不太想綜援真的可以追上基本生活,憂慮若綜援保障金額水平比打工好,出現高於最低工資的水平,就會帶來衝突。他直言:「這是一個意識形態,他們不會因為世界改變了,輕易改變觀念。」即使近年領取綜援的人數持續下降,政府也沒有改變這種想法。

張超雄指出,政府始終抱着「綜援養懶人」的思維。(歐嘉樂攝)

據政府統計處《2007年至2017年綜合社會保障援助計劃的統計數字》,綜援個案數目在這十年間持續下降,平均每年跌幅為 2.1%。整體綜援個案數目由 2007 年年底近29萬宗,下跌至2017年年底的約23萬宗,當中以低收入及失業個案的跌幅較大(見圖一及圖二)。

從領取綜援的個案類別來看,年老的佔超過六成,永久性殘疾及健康欠佳的佔約兩成。張超雄認為,社會是時候看清事實,「綜援養懶人」的憂慮只是想像出來而非真實的,大部分的受助者是有需要的老弱傷殘人士。

關注綜援低收入聯盟(關綜聯)代表李芝融接觸過很多綜援受助者。他指出,綜援受助人為何那麼不願意面對公眾,或是有那麼多社會悲劇發生,就是因為他們本身的心態也很抗拒領取綜援,但沒有綜援卻又無法生存,內心很矛盾,自我形象也很低落。

「有不少受助者害怕接觸外界,他們很擔心遭受歧視,所以不敢面對公眾。就算有問題也好,也不願意站出來說。」李芝融強調,現時很多領綜援的人,其實也很想重投職場,只是在各種社會因素下無法找到合適工作。他強調,只要認真分析綜援數據,便可證明受助人並非不願工作的「懶人」,「這是政府數字給我們看到的事實,不是我們自己說的。」

李芝融指綜援受助人不願意面對公眾,是因為他們本身的心態也很抗拒領取綜援。(高仲明攝)

關綜聯成員歐陽達初及社聯政策研究及倡議總主任黃和平著的《未完成的香港社會保障︰批判的導論》一書,提到「除了一直以來奉行的理財及福利哲學外,政府不願檢討,可能是深知綜援金滯後於社會發展,檢討必然帶來上調的壓力,並引伸出政府宣稱的綜援財政可持續性,及對市場工資構成壓力」。社會保障安全網作為最後一道防線,政府在考慮分配資源時,是否應將對庫房造成的財政壓力,置於其作用之前?

張超雄認為,所謂檢討綜援制度會帶來財政可持續性問題的憂慮,是站不住腳的。「曾俊華做了那麼多年財政司司長,都在說(將會出現)結構性財赤,但事實並非如此。二、三百億元作為一個主要的社會福利現金制度開支來說,雖然不是少的金額,但說我們負擔不了,卻難以令人信服,政府每年有數以百億元的盈餘。即使盈餘並非必然出現,但始終這是協助窮人生活的社會保障制度。」

政府過去十年的社會福利經常開支持續上升,但綜援開支變動卻一直平穩。整體的社會福利開支,也一直維持在政府經常開支的20%之下(見圖三)。黃和平更指,這十年的綜援開支名義上增加了約20%,但同期通脹上升了四成左右,故實際開支其實是減少了。

調節金額「偶然隨意」 徒損安全網功能

過去綜援金額也曾數次出現不按機制調整,政府於1999年因為之前兩年香港出現通縮,如按過往機制調整,金額會太高,決定凍結綜援標準金額,直至通脹追上為止。在2003年,政府將綜援的標準金額下調 11.1%,以抵消過去「加多」了的援助金。近年,政府視乎財政盈餘而向綜援受助人發「雙糧」、「三糧」等一次性紓困措施,充滿着偶然性及隨意性,也影響了綜援作為安全網的效能。

事實上,這些沒有根據政策規劃而發放的額外金額,並不能確保援助金的足夠性。歐陽達初在《未完成的香港社會保障》中指出,這些紓困舉措或可理解成政府拒絕檢討綜援及進行基本預算調查的補償,但不經研究調查而做調整,就難以評估可以如何改善綜援受助人的生活。

近年政府視乎財政盈餘而向綜援受助人發等一次性紓困措施,影響了綜援作為安全網的效能。(資料圖片/林若勤攝)

社福界同樣一直倡議設立一個合理、科學化及持之以恆的綜援調整機制,以制定及按年調整綜援水平,才可以免去不必要的爭拗及社會矛盾。周基利指出,臨時的措施「有就畀你,無就唔畀」,不是有承擔政府的長遠做法。「他們沒有遠見和承擔,也沒有目標去做事,不會知道成效。這些不是一個長期的commitment(承諾),沒有延續性。」

李芝融則批評,這些不按機制的調整影響綜援作為社會保障安全網的作用。「『出雙糧』一來要他們等一年才有錢去彌補過去一年的經濟條件不足;二來這些措施會引起社會分化和矛盾。很多人會說他們不用工作就可以有一萬數千元,但事實是否這樣?不是的。」

黃和平認為綜援作為社會保障的最後一道防線,一般應該要逆周期,在經濟差的時候,政府應該要擴大公共開支,讓社會不會因為市民缺乏消費力,導致經濟惡化。「下雨時打開傘,好天氣時應該要多存點錢,有多點儲備。現在政府是剛剛反轉,在下雨時他們把傘收起,有盈餘就多派點給你。但在經濟差時,他們應該是最不景、最需要的時候,需要更好的保障;經濟好時,你多給錢是錦上添花,政府應該是在社會最艱難的時刻多給資源。」他指出,對於社會保障來說,制度很重要,受助人也需要知道如何對日常開支作預算。

黃和平認為對於社會保障來說制度很重要。(朱潤富攝)

香港的綜援制度二十多年來對基本生活的定義沒有作過檢討,以家庭為單位的限制迫令部分長者及殘疾人士和家人分開居住,豁免入息安排的機制也打擊綜援人士工作意慾,間接造成更多不必要的綜援開支。就財政狀況而言,綜援及社會福利的開支並非政府無法負擔,而缺乏系統化的調節機制,卻使社會保障作為安全網的功能受損。在這樣的機制下,真正最有需要的人,能否得到合理保障?

上文節錄自第149期《香港01》周報(2019年2月11日)《安全網弊端多 廿年未檢討 綜援難當社保最後防線》。

相關文章:【綜援】殘疾人士無法獨立申領 家庭月入萬五即失資格 豁免計算入息鼓勵多勞少得

瀏覽更多周報文章︰【01周報專頁】《香港01》周報於各大書報攤、OK便利店及Vango便利店有售。你亦可按此訂閱周報,閱讀更多深度報道。

更多《香港01》周報有本港福利政策的報道:【解構羅致光】曾為民主黨大腦 現成不知民間疾苦局長【解構羅致光】以數據定勞福政策成效 然民間疾苦豈止一堆數字?【左右迷思 ‧ 1】從羅致光「忽視基層」 看泛民精英的理念缺失【外判清潔工】以價低者得招標 承辦商為掙錢犧牲工人薪酬福利由搖籃到墳墓 瑞典福利何以哉?

【周五心意運動】您捐一封$50利是,已可為基層送上溫飽,01心意呼籲您支持【食德好】,每$50可為12個家庭提供一餐回收蔬果及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