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禧攻略】被批五大罪狀 熱捧宮鬥劇「淡化今朝英模光輝」?

撰文:多維新聞
出版:更新:

自《甄嬛傳》熱播以來,中共官媒批宮鬥劇近乎常態,但當北京市委機關報《北京日報》不久前發出又一篇充滿文革氣息的檄文,力數《甄嬛傳》、《如懿傳》、《羋月傳》、《延禧攻略》等宮鬥劇的五大「罪狀」之後,事情似乎發生了本質上的變化。該篇題為《宮廷文化的負面影響不容小覷》的文章由中國傳媒大學一博士生導師所寫,當中痛陳宮鬥劇的五大「罪狀」——熱衷追崇皇族生活方式,使之成為流行時尚;精心演繹「宮鬥」情節,惡化當下社交生態;不吝美化帝王臣相,淡化今朝英模光輝;宣揚奢華享樂之風,衝擊克勤克儉美德;片面追逐商業利益,弱化正面精神引導。撰文:吳婷

文章在上月21日發出後,從江蘇衛視、浙江衛視、東方衛視的節目表中看到,宮鬥劇陸續撤出衛視熒幕。這三家衛視在接受傳媒查詢時也明確表示,「各家衛視都接到了這個通知」。

值得一提的是,東方衛視在上月28日下午時間段還在播《如懿傳》第72集,離劇終還有15集。但翌日同一時段,《如懿傳》並未如常播出,改由職場劇《幕後之王》頂替。浙江衛視亦有同樣情況,節目表顯示上月29日上午11時播出的電視劇為《延禧攻略》,但記者觀看直播時發現已換上《愛情公寓》。與此同時,山東衛視上月29日晚上10時播出的《延禧攻略》也換成了《歡樂頌》。由此可見,各家衛視並非事先知曉,而是在收到臨時通知後緊急抽走宮鬥劇。

《後宮甄嬛傳》等宮鬥劇在台灣熱播,台灣人近年正通過這些古裝劇來鞏固對中國文化的嚮往與認同。(網絡圖片)

民眾想沾皇氣? 上綱上線何時休

雖然無法將《北京日報》一文作為各大衛視下架宮鬥劇的直接誘因,但細讀其文,可見在文革結束四十餘年的今天,依然有人用文革式思維論斷社會現象,對宮鬥劇上綱上線的程度令人啼笑皆非。

按照檄文作者之意,宮鬥劇讓觀眾追崇皇族生活方式,「很多人似乎都以能沾上點兒皇氣兒為榮」;而宮鬥劇中的爾虞我詐、爭風吃醋、鈎心鬥角等,「與我們提倡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格格不入」;此外,更讓作者不能忍受的,是宮鬥劇的傳播量「甚至超過了對新中國開國元勳、英雄模範及優秀共產黨員的宣傳」……總歸一句話,宮鬥劇罪大惡極,必須除之而後快。

事實上,檄文作者眼中看到的宮鬥劇之「濫觴」,在普羅大眾看來,卻不過是一種日常的消遣和戲謔。用「甄嬛體」寫總結和假條,以及以陛下、愛妃、臣妾、小主等做口頭禪,就是想着「沾點皇氣兒」?這是何等的封建思想!對清宮劇中考究配飾的青睞,就是向奢靡之風、錦衣玉食、聲色犬馬低頭,背離艱苦奮鬥、克勤克儉優良傳統,這又是何等讓人大跌眼鏡的論述!

文革期間諸多上綱上線現在看來匪夷所思,但更匪夷所思的是,今天竟然還有人沿用文革思維來上綱上線,豈能不讓人脊背發涼。難怪乎很多人感慨:文革的土壤還在,中國依然在文革的延長線上。

「賤人就是矯情」將成絕唱!傳內地宮鬥劇將被停播(《延禧攻略》劇照/《如懿傳》宮方宣傳海報)

弘揚主旋律 反躬自省才是正道

檄文作者在五大「罪狀」中特別提到「不吝美化帝王臣相,淡化今朝英模光輝」。具體說來,「目前在網路和微信圈中瘋傳的對封建社會重臣名相的誇讚現象尤其值得關注。『清朝十大名臣』、『清朝十大宰相』、『康熙手下十大重臣』等等,不一而足。甚至有的傳播量超過了對新中國開國元勳、英雄模範及優秀共產黨員的宣傳。以封建社會的帝王將相為偶像,會潛移默化地侵蝕人們的靈魂。」

開國元勳、英雄模範光輝不再,都是「宮鬥」惹的禍?毛澤東時代精心塑造的雷鋒形象,為什麼「倒掉」了?英模的光輝為何淡化?與其說是因為宮鬥劇,毋寧說是一些拙劣且極左的英模塑造手法讓人難以信服。久而久之,「毫不利己專門利人」的雷鋒不再流行,各類英模也在互聯網時代的解構浪潮中敗下陣來,例如曾經熱鬧一時的抗日神劇,連日本人都忍不住為其編著「百科全書」,嘲諷調侃劇裏各類手撕鬼子等「抗日英雄們」,那是多大的諷刺。

說到底,要想弘揚主旋律,卻「甩鍋」給宮鬥劇,根本是跑偏了方向,反躬自省才是正道。在宮鬥劇熱播的近幾年,主旋律的優秀劇碼也不斷湧現,比如大尺度的反腐題材電視劇《人民的名義》,播出後好評如潮,可是不知為何從來沒有重播過,難道是裏面的反腐橋段讓一些人不舒服了?還是對中國共產黨的形象有所折損故「敬而遠之」?當局與其對宮鬥劇上綱上線,不如多花點心思推陳出新,製作精良正劇,少點陰謀論和文革式討伐,否則主流輿論陣地只會愈失愈多。

僅着眼「鬥爭」 忽視積極一面

在《甄嬛傳》、《延禧攻略》等宮鬥劇熱播期間,《琅琊榜》、《軍師聯盟》等宮廷劇也掀起了一陣熱潮,後者卻沒有在「禁播」之列。究其原因,還是「後宮鬥爭」讓一些人感到不舒服,比如有人直言:宮鬥劇是不是要為三妻四妾、三從四德的封建糟粕招魂呢?

宮鬥劇固然擺脫不了「鬥」的底色,鈎心鬥角也確實是人們思想意識裏的非正面力量,但不能因為過程中會有負面能量的侵擾而拒絕成長,更何況那樣的「鬥爭」符合歷史情境和歷史事實。

退一步來說,「鬥爭」無處不在,共產黨打敗國民黨不是鬥爭嗎?中共後來血雨腥風的政治鬥爭不是鬥爭嗎?既然鬥爭不可避免,也帶有時代轉換的必然過程,一味上綱上線,無疑是另一種意義上的「文化革命」。

與其盯着宮鬥劇中的「鬥爭」,不如多看看這些宮鬥劇更為積極的一面,比如製作如何精良。中國電視劇市場近幾年出現了「翻拍雷劇」、「瑪麗蘇」戲碼,以及婆媳問題等家長里短為主要內容的家庭劇,還有「手撕鬼子」之類匪夷所思的誇張設定等荒誕劇目,加之英美韓劇等來襲,使得能站得住腳並且受大眾歡迎的國產電視劇並不多見,在這種情形下,《甄嬛傳》等宮鬥劇因其製作精良在海內外收穫大批粉絲,難道不是一件值得高興的事情嗎?

優秀的宮鬥劇製作精良,衣著搭配均經精心設計。圖為《延禧攻略》部分角色衣著。(網絡圖片)

別低估宮鬥劇在港台「人心」

尤其不容低估的是宮鬥劇在港台熱播,以及由此而生的港台青年對中國文化的興趣,這同時是促進兩岸三地文化認同的關鍵一步。

中國藝術研究院副研究員孫佳山在接受《香港01》記者採訪時即表示,《延禧攻略》等劇碼的出現,說明中國的文娛工業製作水平不斷進步。他又提到民間交往是發揚中國文化的重要途徑。隨着港澳台與內地更加緊密聯繫,文化現象、文化思潮的傳播模式正隨時代改變。港澳台乃至大中華文化區的青年,不再像昔日追求全盤西化,對於中國風美學、傳統文化的接受和認同程度,早已今非昔比。

可這樣的「大好局面」,卻被一篇檄文和發給各大衛視的「通知」打破。很多港台的劇迷們恍然大悟,偌大的中國,原來容不下一些製作精良的宮鬥劇:「原來中國還是那個中國。」

當然,確實存在一些粗製濫造、急功近利的宮鬥劇,這是任何題材的電視劇都不可避免的情況。但官方一竹竿打翻一船人的做法,不僅會拉遠廟堂與江湖的距離,也讓更多人意識到文化自信口號之下的不自信,甚或自卑。

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李零曾經在《傳統為什麼這樣紅》一文中感慨,中國當下是大國夢想、小國心態,表面自大,骨子裏還是自卑。很難想像,當愈來愈多的極左思潮和民粹主義撕裂中國的輿論場,當在現代化的今天依然有人用文革式的批鬥來「誅心」,當有關部門置人民需求於不顧,一刀切斬斷宮鬥劇,李零口中所謂自大與自卑的對撞,輻射將愈來愈廣,危害也將愈來愈大。

給宮鬥劇一點空間,也讓文化自信不只是說說而已。

上文節錄自第149期《香港01》周報(2019年2月11日)《開國元勳光輝不再都是宮鬥劇惹的禍?》。

瀏覽更多周報文章︰【01周報專頁】《香港01》周報於各大書報攤、OK便利店及Vango便利店有售。你亦可按此訂閱周報,閱讀更多深度報道。

【周五心意運動】您捐一封$50利是,已可為基層送上溫飽,01心意呼籲您支持【食德好】,每$50可為12個家庭提供一餐回收蔬果及食物